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一百零八)
谢鹏: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1年05月27日15:02  来源:中国侨联

谢鹏,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卫健委功能性脑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历时2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通讯作者在Lancet, World Psychiatr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85篇,10分以上14篇,总影响因子1108分,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7分,他引总次数4800次。授权发明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1000万元。

成长: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

中学毕业后,谢鹏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75年到77年,他都在四川忠县(现重庆忠县)下乡插队。“当时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艰苦到你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程度。而且除了体力劳动带来的身体上的疲累,在那种近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精神上的孤寂感也是很强烈的。”谢鹏回忆起知青岁月充满感慨。“当时确实是痛苦不堪,但后来回想,这种磨砺对人生的成长是有益的,造就了我们那一代人顽强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

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谢鹏凭着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也就是著名的“77级”。 那个时代的人仿佛都患上了“知识饥渴症”,进入大学后,每个人都好似海绵般贪婪地汲取知识。谢鹏笑着回忆道,“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那时我们对知识的渴望,现在的孩子们确实无法企及。”

1985年谢鹏研究生毕业后成功留校,成为重医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神经内科医师。毕业后的十年里,谢鹏从助教开始,一步一步走到了主治医师。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增多,1995—1996年,谢鹏留学日本浜松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和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担任客座研究员。

谢鹏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如饥似渴地学习深造。不同于其他留学生,在日本谢鹏没打过一天工,每天扑在实验室工作至少16个小时,专攻嗜神经感染博尔纳病病毒的研究。“这段留学经历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谢鹏说。这个影响一个是在事业上,毕业10年,他走的都是临床路径,而留学后,他走的就是临床和科研并重的路径,这是事业生涯的重大转变;另一个是心态上的影响,“感觉出国之后更爱国了”,谢鹏说,“在国内的时候,觉得中国有很多问题、很多不足,觉得出去之后也许就不想回来了。然而走出国门再看中国,才觉得祖国什么都好。”所以当他留学结束,明明有可以留下的机会,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

“人不能选择祖国,就像不能选择母亲。作为中国人,一颗中国心、一种中国印,是磨灭不掉的。”谢鹏表示,即使在国外生活很好,功成名就,但始终是游子、是浮萍。而回国工作即便再苦再累,也是为自己的祖国做事,很自豪坦荡。所以,回国之后他对科研更加追求,对事业更有干劲,对祖国更加热爱。当年有些同学留在了异国,现在都很羡慕他,觉得他当年赌对了。“这不是赌,我也没想到祖国的发展会这么迅猛。”谢鹏笑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谢鹏回国后的人生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临床神经病学和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破解了快速识别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重大难题,为脑出血诊治提供了广阔前景。

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能否通过CT平扫就能预测血肿是否扩大及神经功能恶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编并发行的2016《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收录了重庆医科大学谢鹏教授团队提出并命名的脑血管疾病新征像——混杂征(Blend sign),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由中国神经内科医生提出并命名的脑血管疾病征象。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影像学表现提示两部分血肿的密度截然不同提示新旧血肿共存,脑出血可能并非以前认为的是单一过程,新旧的血肿证明可能是多项病程。谢鹏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对172名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首次提出并命名了混杂征(Blend Sign),混杂征即血肿由2种不同密度(CT测量值至少相差18HU)的组成部分构成,两种成分界限明显可肉眼轻易分辨。混杂征命名灵感主要来自于重庆渝中朝天门码头嘉陵江和长江交汇处,根据两江汇合处水浑浊程度不一样受到启发,从而联想到新旧血肿的边界对血肿扩大有无预测意义。该临床研究成果于2015年6月18日发表于国际顶级脑血管疾病杂志《Stroke》。该研究结果发表之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重点关注。众多临床一线神经内科医生纷纷表示自CT临床应用30多年来全球已有几千万脑出血患者进行CT平扫,但均未发现这一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临床研究成果。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重大精神疾病。据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抑郁症患者数已达3.22亿,中国有5775万抑郁障碍患者。谢鹏教授说,抑郁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伤及儿童和中青年人群,对家庭、社会的影响相当巨大,真是一人得病全家不宁。同时,抑郁症是一种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的异质性重大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不清,缺乏客观诊断方法。近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多数患者没有得到规范专业治疗。阐明生物学发病机制并建立客观的临床诊断方法是亟待解决的国际性难题。

谢鹏教授介绍到,未来抑郁症诊断只需1毫升的血液及少许尿液就可以检查出一个人是否患抑郁症,诊断结果将更加客观可靠,诊断效率将更高。谢鹏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在动物和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发现了抑郁症数个潜在的血浆、尿液蛋白质和代谢诊断标志物,这类标志物使抑郁症诊断效能将大幅提高并有利鉴别于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为临床客观诊断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鹏教授表示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宿主互为影响,被认为是维持机体健康和许多疾病致病机制的重要环节。肠道正常菌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情感的调控至关重要。谢鹏教授团队从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着手,通过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了肠道微生物紊乱相关差异代谢物,基于这些抑郁症脑外致病因子的重大发现,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抑郁症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新假说,在Mol Psychiatry 发表的“肠道微生物紊乱为抑郁障碍新的潜在病因”引起国际的关注,被新英格兰杂志旗下NEJM Journal Watch 评为2016年“Practice-changing Articles ”并予以重点介绍,主编Peter Roy-Byrne 教授以UpToDate 形式向精神科医师推送这一进展。仅1年内被国际著名杂志Cell 正刊、Nature Reviews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Nature Neuroscience及Mol Psychiatry 等著名期刊重点他引;获Mol Psychiatry、BioEssays 以及《生命科学》杂志主编邀请撰写专题述评;同时应邀世界精神病遗传学大会以及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作专题报告。此外,谢鹏教授团队还证实了在精神疾病中引起抑郁障碍肠道菌群的高度异质性,并进一步研究了神经系统疾病与抑郁症的肠道微生物致病菌株的特异性,该系列研究成果受邀写入中国科学院2019《科学发展报告》。

此外,谢鹏教授对儿童、青少年血浆代谢组学的研究表明,成年和青幼年抑郁发病机制存在巨大差异,经循证研究证实,大部分抗抑郁剂除氟西汀外,对儿童青少年患者无效,提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药物治疗优化策略,对全球现普遍用抗抑郁剂减量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提出了异议。该成果被国际130余家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影响力Altmetric高达1547分,Lancet和BMJ分别发表专题述评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据此,美国FDA2018年对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仅推荐氟西汀,并因增加自杀风险而警示慎用其他抗抑郁药物。据此谢鹏教授提出,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心理治疗,首选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疗法,治疗焦虑首选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抑郁药物和心理联合治疗的新方案。系列成果已被收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医学指南,用于指导全球医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诊疗。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