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一百零六)
李松海:逐梦海洋 与鲸豚共舞
2021年05月26日14:13  来源:中国侨联

对于一位科研人员来说,爱国就是把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融入到平常的工作事业当中。李松海就是这样一位在日常工作中默默践行着自己爱国之情的科研人员,他放弃国外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选择回到祖国到三亚开展有关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

走出大山 学成报国

出生于江西偏远农村的李松海,从小就给自己定下了“走出大山”的目标。虽然名字里有一个“海”字,但在考上武汉大学之前,李松海不仅没有见过大海,甚至连江都没有见过,直到到了武汉,李松海才真正地见到了长江。

在大学里,李松海一直很勤奋努力,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取研究生,硕博连读,之后还前往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李松海逐渐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李松海心里一直惦记着祖国。

“在国外时我一直有着一种陌生感,我还是更希望回到生我养我的祖国工作。”李松海说。在听说祖国将在海南建立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时,李松海选择放弃了自己在新加坡优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12年,李松海作为深海所首批引进的高级人才,加入深海所开展研究工作后不久,便在三亚组建起了一支国内少有的、专门从事海洋哺乳动物和海洋生物声学研究的科研团队。截止目前,李松海和他的科研团队已承担或正在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和中科院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

2015年,李松海被国际同行推荐担任美国声学学会生物声学委员会委员;2015年11月,李松海又受邀担任了PLOS ONE期刊编委会委员;2016年6月被国际同行推荐担任国际海洋哺乳动物学会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是12位委员中唯一来自亚洲的委员。

自2002年攻读研究生起,李松海就一直致力于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多年来他既注重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又努力将基础研究与相关的应用相结合,在海洋哺乳动物生物声学、海洋哺乳动物生态和行为学、海洋哺乳动物演化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自2005年以来,在Science,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综合期刊或相关领域的国际专业期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近60篇。

近年来,李松海主要以鲸类动物(包括南海海域近岸小型齿鲸、远海或深潜鲸类等)为研究对象,围绕“鲸类发声行为—种群动态—生境选择—环境适应与演化”等核心科学问题,既面向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海洋哺乳动物生物地理格局、濒危机理、环境适应及演化机制研究。

李松海在学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揭示了我国水域几种常见的珍稀濒危齿鲸鲸类发声的物理特征、生物声呐运用策略、声呐产生机理及环境适应性、通讯哨叫声特征的环境适应性;发展了鲸类被动声学监测方法;揭示了中华白海豚和瓶鼻海豚等齿鲸动物的听觉能力及与生物声呐有关的听觉机理,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齿鲸动物声呐系统中存在“过补偿”现象以及存在“双成分”生物声呐控制机理,同时,还发现野外海豚可能跟人类一样存在老年性耳聋现象;揭示了航运噪声的宽频特征及其对中华白海豚的潜在影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动物保护建议;揭示了南海北部尤其是海南岛周边海域海洋哺乳动物物种组成、分布、受威胁因子以及部分海洋哺乳动物水生适应性趋同演化的分子机制,首次发现海南西南海域存在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首次发现南海北部海域存在大量远海和深潜鲸类动物,包括抹香鲸、喙鲸、短肢领航鲸等多个神秘的深潜鲸类物种的定居群体,为南海海域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打破传统定论 重视每一种海洋哺乳动物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通常生活在水深不足20米的近海海域。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亚热带和热带近岸浅水水域,包括东印度洋、东南亚水域、中国东南沿海近岸水域等。因其数量稀少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此前,学术界曾一致认为,中华白海豚在我国仅分布在台湾海峡两岸、汕头、珠江口、湛江雷州湾和广西沿海等大陆近岸海域,其最南端的分布区域在北部湾和雷州湾,因此从未有科研和保护工作者认为在海南岛周边会有中华白海豚存在。

李松海表示,因为海南岛远离大陆,与陆地之间又相隔着琼州海峡深水航道。一般认为,中华白海豚不会选择越过宽广深邃的海峡到海南岛附近海域栖息,这不符合中华白海豚通常的生活习性。因此,海南岛附近海域没有中华白海豚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学术界公认的定论。

然而,就是面对这么一个人人都不会怀疑的定论,李松海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海南岛西南海域,利用常规生态学考察方法辅以被动声学监测的方式首次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的踪迹。“在此之前,我们团队也曾多次出海寻找中华白海豚的行踪但都无功而返。”李松海表示,一开始团队成员基本每2—3个月就会出海一次,虽然搜寻了很多次却一直没有收获。

面对多次的搜寻无果,李松海并没有轻易放弃。“通过对附近海域众多渔民的走访我们发现,在三亚附近海域的确有中华白海豚出没。只要有一丝希望,大家谁都不想轻易放弃。”李松海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4年10月李松海及其团队成员终于在三亚水域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的身影。

在此之后,李松海和团队成员又多次在考察中发现中华白海豚群体。截至目前,在海南岛西南海域可以通过影像等资料确认的中华白海豚个体数量已经有200多头。这个数量在国内已知的中华白海豚群体都是不多见的。现在,李松海和团队成员也在尝试解开中华白海豚为何会出现在三亚附近海域的原因。

也许在别人看来李松海带领团队在海南岛附近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但在李松海的眼里却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研究海洋哺乳动物是我的工作,任何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在我眼中都一样的重要,无论它是中华白海豚还是其它的海洋哺乳动物。”李松海说,自己的工作就是研究海洋哺乳动物,自己只是在做好本职工作。

努力架起桥梁 重视海洋生态

除了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外,李松海也在努力增加人们对海洋哺乳动物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并保护海洋哺乳动物。李松海表示,虽然近年来大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却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

以科研方面为例,目前,国内在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方面就存在着科研力量不足的情况。“国内专业从事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的科研人员可能还不过50人。”李松海表示,而在大洋彼岸同样拥有广阔海洋面积的美国,专业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数千人之多。

不仅仅是科研力量的薄弱,在保护意识方面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至今很多人都不清楚海洋哺乳动物的独特性与保护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性。”李松海说,海洋哺乳动物不同于一般的海洋生物,它们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哺乳动物类群,是从陆上再次返回海洋的特殊生物,属于二次入水生物。

同时,海洋哺乳动物的潜水能力、游泳速度、声呐系统、体温调节和发达的智力等方面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声呐技术为例,虽然我们人类也掌握着十分先进的声呐技术,但与海豚等生物天生的声呐系统相比,仍显得远远不足。”李松海表示,海豚身上的声呐不仅仅能探测到水里的目标,甚至还能探测到深埋在海底之下的目标,可以穿透整个目标,如果人类能拥有类似海豚那样的声呐技术,那么对于海洋的探索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仅是声呐,海洋哺乳动物身上还有很多独特之处值得人类去研究和学习。”

因此,李松海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研究和保护海洋哺乳动物的重要意义,而他个人也在为此不断努力。“我们也在尝试将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更多地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李松海表示,架起一座桥梁,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可以让大家更加注重对海洋哺乳动物的研究,也能更好地保护海洋哺乳动物。与此同时,也能让大家体会到更多的乐趣。“比如,对海豚的保护措施到位,那么市民、游客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到这一可爱而又聪明的海洋哺乳动物。”

2016年和2017年,李松海相继成为了三亚市政协常委和海南省政协委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李松海先后结合自己日常工作,在中华白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多个委员提案。李松海表示,虽然科研仍是自己最主要的工作,但在科研之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政协委员的身份,更多地提出一些提案,通过提案将保护海洋哺乳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保护海洋哺乳动物、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传达给更多人,让大家都能更多地了解和明白其中的重要意义。李松海说:“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保护海洋哺乳动物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需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