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九十九)
肖立华:一世“虫”缘
2021年05月21日14:12  来源:中国侨联

肖立华,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聘教授,世界著名寄生虫学家。曾于美国疾控中心从事新发突发传染病,尤其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研究工作近30年。2018年回国受聘于华南农业大学,任兽医学院教授,被评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杰出人才。

为虫所困 与虫结缘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百业待兴、艰难发展的时代。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条件等因素,肖立华教授所在的农村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时常面临着疾病横行、无药可医的局面。寄生虫感染在当时中国非常普遍,年少的肖立华教授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不止一种寄生虫所带来的危害和威胁。

他已记不得是怎样被蛔虫所感染,但是他像经历过蛔虫感染的大多数人一样,能够清晰的回忆起寄生虫对人身心产生的巨大伤害。与寄生虫的另一段交集也让肖立华教授记忆犹新,在被蛔虫感染的同时,疟原虫的不期而至对于肖立华教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接受确诊和治疗之前,由疟原虫引起的严重反复发烧和寒颤,让他的身体乃至生命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寄生虫如此泛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包括蛔虫、疟原虫、跳蚤和隐孢子虫等在内的寄生虫大多属于人兽共患的病原。而在当时的中国农村,人们习惯养一些诸如猪、牛、羊等家畜作为额外的经济和食物来源。

寄生虫固然可怕,但最让人恐慌的莫过于当时的人们对疾病的无知、对现代医学的误解、对公共卫生的忽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匮乏,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肖教授的母亲就曾告诉他关于疟疾的原因,是他无意撞见了蛇所致。这让肖教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蛇都心存忌惮,避之若浼。正是这些由寄生虫带来糟糕的经历和困扰,让肖立华教授与寄生虫结下不解之缘,在年少时代就立志要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学的研究,以帮助更多的人和动物免受疾病之苦。

虚心求学 不忘初心

1978年,得益于当时的高考改革政策,肖立华教授考入了湖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大学期间,作为寄生虫课代表的他对寄生虫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肖教授尤其执迷于包括蛔虫在内的诸多寄生虫复杂的生活史,以及其在宿主体内如迷宫般的移行路线。硕士研究生期间,肖教授师从著名兽医寄生虫学家周源昌教授,开展牛羊线虫的流行病学研究。兴趣使然,肖立华教授在入学第一年就仔细辨认且牢记了数千张不同的寄生虫形态结构图片,尽管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艰难且乏味。在接下来的硕士学习生涯里,他常常每天花费超过十个小时的时间,在显微镜和解剖镜下对形态各异的寄生虫进行鉴定和诊断。这些通过努力积累下来的知识,为他在以后的寄生虫研究中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现代兽医技术特别疾病诊断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肖立华教授认为只有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培训才可以成为称职的研究人员,而当时国内并没有兽医学博士点。基于此,肖立华教授于1987—1993年在美国缅因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继续进行寄生虫学的学习和研究。

潜心科研 服务社会

肖立华教授长期从事人兽共患寄生虫的病原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并且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领域的创建者。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隐孢子虫的命名标准,命名了隐孢子虫的8个新种和40多个基因型;(2)建立了多种隐孢子虫分子检测工具,其中基因分型工具被本领域内70%文献采用,在疾病暴发调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提出了隐孢子虫及相关病原具有宿主适应性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原水和饮用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溯源工具,并被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国际水协会)作为水中病原检测的标准方法;(4)提出了人兽共患隐孢子虫虫种的扩散与集约化养殖业相关的理论,并解析动物—人的直接传播在发展中国家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的重要性;(5)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隐孢子虫及相关病原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基于此建立了全球唯一的隐孢子虫病主动监测网络系统CryptoNet;(6)在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揭示了隐孢子虫高毒力和宿主适应性的遗传决定因素,为开展抗隐孢子虫病药物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以上工作为控制人兽共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食品健康安全、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

肖立华教授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共发表SCI 论文490 篇,被引两万多次,H指数79,两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8和2019),是新发人兽共患病原—隐孢子虫领域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作者。主编CRC Press 出版的英文专著《Cryptosporidium and Cryptosporidiosis》和《Biology of Foodborne Parasites》,是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IF=17.8,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等3 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以及8个期刊的编委。2012年获美国寄生虫学会杰出成就奖,2017年获美国国家新发和人兽共患传染病中心卓越研究奖。为肯定肖教授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隐孢子虫虫种——肖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xiaoi)。

勇于承担 防控新冠

庚子鼠年,荆楚大疫。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肖立华教授没有被来势凶猛的疫情吓倒,反而逆行而上,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勇于挑战新问题,积极进行抗疫科研攻关,与合作研究者首次共同提出并证明了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动物中间宿主。

考虑到冠状病毒一般通过中间宿主感染人。比如SARS的源头是蝙蝠,但蝙蝠病毒不直接感染人,却可以通过果子狸传染人,中间宿主在病源和人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因此以华南农业大学肖立华教授为主的科研人员找了一些国内市场上常见野生动物进行检测,发现穿山甲自然感染了类似于SARS-CoV-2病毒。通过进一步对穿山甲肺部组织做病理诊断,发现符合肺炎的相关病理组织学特征。而更深一层的病毒基因组分析,更证明了穿山甲中分离出的病毒基因与引起疫情的SARS-CoV-2基因在多个位点高度同源,尤其是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和SARS-CoV-2的S蛋白RBD只差1个氨基酸。基于上述数据,肖立华教授团队因此推断,SARS-CoV-2可能起源于穿山甲冠状样病毒Pangolin-CoV-like和蝙蝠来源Bat-CoV-RaTG13病毒的重组,成果发表在Nature上。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为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鉴于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性,肖教授的团队选择了将研究结果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他希望有助于疫情的科学防控,并为更多科学家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借鉴,为疫情防控及我国畜禽业的稳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春风化雨 青蓝相继

肖立华教授作为著名的寄生虫学专家,在潜心科研、服务社会的同时,更是不忘对科研的传承、对新人的培养。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刻关心着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曾先后多次通过讲学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将自己多年的科研心得和专业技能倾囊相授,并且成为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兼职、客座教授。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国内新发人兽共患寄生虫研究,与我国近10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先是在其美国实验室联合培养2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两年前更是全职回国服务,组建了一支近60人的科研团队。他长期推崇国际合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项目延续资助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引智计划)项目。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我国每年在隐孢子虫、贾第虫和微孢子虫研究领域的论文产出已经提升到了世界第二名。

肖立华教授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三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潜心科研。他一直致力于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为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心怀大我、甘做人梯,在传承科研、培育新人方面尽心尽力、发光发热。这些,终将会被时代所见证和铭记,终将化为一种精神代代相传。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