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九十八)
谭静强: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
2021年05月20日14:10  来源:中国侨联

谭静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资源系主任,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先后留学于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中心(GFZ-Potsdam)、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和美国休斯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uston)。曾获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现任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侨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国家需求为己任 潜心研究追前沿

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已成为制约国家安全的主要瓶颈之一。截至2019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70%,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超45%。随着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石油、特别是天然气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因此提高自给能力、增加国内油气产量成为破解油气供应挑战的关键。然而,我国常规油气稳产难度大,增产难度更大,但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页岩油可采资源量居世界第三位。谭静强教授以服务国家重大能源需求为己任,主要从事页岩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在页岩气地质、页岩储层表征、页岩气富集机理和页岩储层改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为解决我国南方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性、前瞻性科学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页岩气地质研究方面:建立了上扬子区高过成熟海相页岩的生烃动力学模型,揭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初始有机质含量和初始生烃潜力,探讨了该套页岩原位页岩油气的相态演变规律,为准确评价南方高过成熟海相页岩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了牛蹄塘组、五峰组—龙马溪组两套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构造地质背景,明确了上扬子区早古生代火山/热液活动与古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揭示了有机质、总硫、多金属元素在页岩中的富集机制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建立了生物演化模型;发现了两套海相页岩构造—沉积环境、物质组分特征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耦合关系;针对上扬子区多条五峰组—龙马溪组富笔石页岩剖面,开展了笔石生物带及页岩气赋存有利层段对应关系研究,完善了两套黑色笔石页岩在精细笔石带框架下的时空展布特征,协助圈定页岩气有利层段。先后在专业领域著名期刊《AAPG Bulleti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等发表了研究成果,已被SCI期刊正面引用200次以上,建立的生烃动力学模型、运用的计算方法和研究思路已经被中国、德国、美国等科学家广泛采纳。

在页岩气储层表征和富集机理研究方面:研究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富集特征,揭示了不同门类微体化石自体微孔隙的特征和差异性,建立了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揭示了微体古生物对生烃母质的贡献,量化了以放射虫为代表的微体化石对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建立了与有机质共生的放射虫微观孔隙结构模型,证实大量发育的微体古生物可显著提高页岩孔隙体积,改善页岩气储集空间;开展了原位地质条件约束下从未成熟到过成熟全系列成岩成烃演化热模拟实验,深入探讨了富有机质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形成与演化过程及机理;系统揭示了上扬子区海相页岩物性特征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规律,对比研究我国南方、北美和欧洲主要富有机质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探讨了深层—超深层页岩原位地质条件对含气性的控制机理,为深入研究页岩非均质性和储层地质条件对含气性的影响与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先后在能源领域著名期刊《Fuel》、《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发表了研究成果。已被著名油气地球化学家、《AAPG Bulletin》主编Barry Katz,著名油气地质学家、德国工程院院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Ralf Littke,著名油气工程专家、《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主编David Wood等正面引用200次以上,本领域2篇论文入选ESI-1%高被引论文。

在页岩气储层改造方面: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超临界CO2及其水、盐溶液的浸泡对页岩力学性质和渗流特性的影响,揭示了低黏土矿物含量的海相页岩在不同压裂液中浸泡后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开展了非常规储层改造被动(诱发)地震的正反演和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监测理论与技术研究,实现了矩张量震源在复杂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波场模拟,深入研究了波形叠加定位法在多尺度震源定位问题的应用性,提出了基于重复性测试的优化算法参数调节流程,验证了差分进化算法应用于震源定位的高效性,基于室内页岩压裂实验研究了水力压裂声发射信号特征及裂缝发育的过程。分别在能源领域著名期刊《Energy and Fuels》、《Energy》以及工程地质领域著名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等发表了研究成果,已被SCI期刊正面引用300次以上,本领域3篇论文入选ESI-1%高被引论文。

累累硕果 积极影响正当时

谭静强教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成果发表与引用方面:已在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8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国际SCI论文31篇);其所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地球科学同行的高度关注,5年内单篇最高SCI引用165次(Google scholar统计207次),5篇论文入选ESI-1%高被引用论文;2019年7月获邀为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IF=16.7)撰写论文;2020年1月获邀为能源与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25) 撰写论文(中南大学地球科学领域首次在IF>15的顶级期刊发文)。

在期刊服务方面:自回国工作以来,谭静强教授先后获邀担任《页岩气理论系列丛书》和《非常规油气》编委;2019年6月获邀担任专业领域著名国际SCI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专辑《Early Paleozoic over—mature marine shale gas systems in South China: 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enrichment mechanism, and resource potential》执行主编;2019年7月获邀担任Elsevier国际期刊《Energy Geoscience》副主编;2019年9月获邀加入《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编委会,担任副主编。曾任专业领域知名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副主编、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专辑编委;先后担任AAPG Bulletin,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Fu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等40多个地球科学期刊审稿人,6次被授予杰出审稿人称号。

在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方面:谭静强教授先后获邀担任中国科学院页岩气战略先导专项评审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纳米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湖南页岩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2018年主办了页岩气国际研讨会(湖南),近2年先后在中国地质学会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年会、第五届非常规油气地质评价学术研讨会、致密油和泥页岩油勘探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AAAPG等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主题报告10余次。,谭静强教授2019年代表中南大学牵头承办了陈嘉庚科学奖系列会议,1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会。

在团队建设与国内外合作方面:建成了当前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为国际化的研究团队之一,团队成员包括德国籍兼职院士1人、美国籍全职教授1人(中南大学传统理工科极少数非华裔美籍全职教授)、英国籍全日制博士1人(中南大学第1位来自发达国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聘国内外博士后3人,招收国内外研究生25人;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美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院系建设服务方面:积极投身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及教改项目,先后承担专业必修课2门、选修课1门,承担研究生课程1门,承担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和校级本科生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1项;积极参与院系建设公共服务,2019年3月担任地质资源系主任,2019年6月担任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党委委员。自担任地质资源系主任以来,本系已在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