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建党百年专题>>百年侨心
世纪建筑师林克明的“三不朽”
广州市侨联
2021年05月11日13:49  来源:广东省侨联宣传文化中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侨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未缺席。在传播马列主义建党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烟抗日救国战场上,在热情支持新中国建设道路时,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都能看到“侨”的身影。

 

广州作为著名侨乡都市,广大侨胞在百年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贡献了巨大力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广州市侨联现推出“百年侨力量”百期系列报道,呈现华侨华人与广州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华侨华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世纪建筑师林克明的“三不朽”。

林克明(1900-1999),广东东莞人,中共党员,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6年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回国积极从事城市建设设计工作,历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90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获“广州市优秀专家学者”称号。林克明因其“三不朽”功绩,被公认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先驱者和伟大的城市设计家。一是立功,曾参建中山纪念堂、市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科学馆、广州宾馆等,以过百的建筑实绩,为传承岭南文化垂范;二是立德,始创勷勤大学建筑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前身),亲自主持教育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三是立言,创办《南方建筑》等刊物,用文字宣传现代建筑思想,探索岭南现代主义建筑。

林克明,1900年7月出生于广东东莞一个藤器商人家,1918年入读广东高等师范学院英语系,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被里昂中法大学录取,首先攻读中国哲学,并准备撰写关于孔子的论文。然而,在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接触到建筑学之后,他毅然放弃哲学专业,开始专心到里昂建筑工程学院进修建筑学,学校开放包容、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相信对其现代观念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林克明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进入巴黎Agasche建筑事务所工作半年。

里昂中法大学大门旧址

1926年冬,林克明回国在汕头市工务科负责道路工程及城市规划方案。他在《汕头市中山公园设计说明书》中有一段话,反映了那个年代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建筑师们的追求:“年内国内风势所趋,物质建设,崇尚欧美,而尤于营建设园林,不敢脱其窠臼,不知我中华民国固有数千年传来之文明结晶,其奥妙奇特处,有非今日西式之所能企及者,吾跻处于时代,焉可不发扬光大之。”

1922年林克明(摄于柏林)

中山图书馆

1928年,林克明到广州市工务局任职,首次负责的工作就是位于广州市文德路中山图书馆的设计。

中山纪念堂

1930年,他担任中山纪念堂的建设工程顾问,主持该项工程的审核和现场监理,直至纪念堂竣工。解放后,他还多次主持纪念堂的维修与改善工作,使这座大型的历史性建筑一直保持风采。

广州市政府合署办公楼

1931年,广州市政府六个局准备合署办公。刚过而立之年的林克明已是建筑界小有名气的专家,他成功地融合了中国古建筑文化和西方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在“市政府合署”(现在广州市政府)设计方案竞赛中脱颖而出,他的设计方案以第一名而得以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百废待兴,面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林克明备受当时广州市长朱光重用,特聘他主持或参与广州多项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包括中苏友好大厦、广东科学馆、广州体育馆、广州宾馆、羊城宾馆、广州火车站等一大批广州标志性建筑。就连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是由林克明参与设计,凝聚他大量心血。

广东科学馆

1958年广州火车站获批建设

林克明为火车站设计的模型

林克明不仅是中国近代建筑设计的先驱之一,也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良师。中国建筑学的起步姗姗来迟,到上世纪30年代初,国内尚无专门培养建筑人才的学校,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的传承还近乎原始的“师传徒授”状态。林克明留学归来,面对这种状况,积极四方奔走,创造条件,终于在1932年创办了勷勤大学建筑系,这便是现在华南地区最知名的理工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的前身。

 

林克明亲自主持教育工作,任教授兼系主任,同年辞去工务局公职。1945年任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系教授。林克明从事学术教育工作长达60多年,直到1989年,林老还以89岁的高龄指导了最后一批的研究生。辛勤耕耘下,林老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一大批建筑界有建树之才。

 

作为建筑界的知识先行者,林克明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长达60多年的建筑生涯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建筑艺术的探索,言传身教,传道解惑,直到1989年,林老还以89岁的高龄指导了最后一批研究生。林老一生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建筑界培养出了一大批英才,是建筑学的拓荒者,也是积极进取的探索者。

林克明曾说过:“实践、探索、再实践,不断创新,是建筑创作的必由之路。”这话掷地有声。

 

50年代初,在任黄埔港建港管理局规划处处长时,林克明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神经察觉到黄埔对于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提出广州未来应向东发展,黄埔与老城区形成子母城。他还建议连接子母城的黄埔大道应该建成50到60米宽的林荫大道。这些真知灼见直到今天还有着科学性和超前性。

 

林克明一生对建筑理论研究和学术思想传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林克明意识到空前、持续的建设高潮已经到来,提出了创办学术期刊的倡议,得到了广东建筑界前辈精英和香港建筑界卢尊祖、邓守仁等人的鼎力相助,《南方建筑》于1981年3月在国内省级建筑学会中率先创办,林克明任编委会主任委员。

《南方建筑》创刊时即开宗明义地指出:“本刊系中国建筑学会广东分会主办的建筑学术刊物。内容着重介绍我国南方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关建筑、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理论、实践经验和技术探讨。同时适当介绍港澳及国外方面的有关论著和实录。用以加强建筑界的学术交流和促进建筑科学的创作繁荣。”

 

1990年,年满90岁的林克明,在广州市设计院光荣退休;同年,为了表彰他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决定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1992年,一本反映他历年建筑作品的画册《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出版。退休后,林克明在安享晚年的同时,提笔撰写了近10万字的回忆录《世纪回顾》,从立志、赴法、起步、奉献、学术观点与品德修养等不同的人生侧面,回顾了他近一个世纪的经历,记载了他的人民建筑观。这本自传体的作品,填补了我国纪录建筑师专著方面的空白。

 

林克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即便到了晚年,依然老当益壮,奋战在中国建筑设计的最前沿。先后参与了华侨医院、华工教学楼、广州大学方案的设计。82岁那年,他提出了中大礼堂——梁球琚堂设计方案,被中山大学选中。1982年,他参与了广州市总体规划的研究。

林克明广州建筑作品位置标示

林克明生于忧患,遭逢乱世,经历坎坷。他志节高尚,不与流俗妥协,风骨铮铮,令人钦佩。林克明身上传承着岭南大地那份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主义精神、容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洁身自好的廉洁精神,堪称典范。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