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八十四)
麻骏武:满腔热血科技报国,逐梦生猪种业强国
2021年05月11日14:05  来源:中国侨联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但不是养猪强国,优良商业种猪仍长期依赖进口。麻骏武同志怀揣着为中国生猪种业崛起的梦想,从爱尔兰、法国和美国留学回国后,扎根江西老区,用一腔热血践行科技报国、勇攀猪遗传改良科技高峰的人生目标。他面向国家养猪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解决猪育种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技术,取得的系列成果推动了我国猪遗传育种领域的科技进步,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研发出多项猪分子育种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

刻苦求学,载誉而归

麻骏武,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博士,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猪遗传改良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73前期专项、973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各1项,作为学术骨干先后参与973、国家生猪产业体系、科技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SCI论文5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LoS Genetics、BMC Genomics、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Meat Science等国际知名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被引用350多次,h指数13。发表国际会议论文4篇,本人及指导的研究生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获优秀论文奖和优秀墙报奖。分别于2005年和2015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江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申请猪经济性状分子育种技术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相关成果转化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生猪种业的科技进步。先后入选江西农业大学 “未来之星”、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井冈之星)、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现为中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江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事。

研究成果助我国猪肉提升核心竞争力

针对长期困扰国内外养猪业的PSE肉问题,麻骏武教授成功解析杜洛克商业种猪及其杂交商品猪PSE肉形成的分子机理,实现我国在家猪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解析方面首个重大突破。

猪肉品质关乎养猪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养猪生产最常见的肉品质问题是瘦肉型猪频发PSE肉(俗称“水猪肉”)现象。这种肉的品质低劣,呈现色泽苍白、质地松弛、易渗水、易变质,给养猪业和肉加工带来严重经济损失,仅中国每年损失就超过200亿元。该问题困扰全球养猪业半个多世纪,依然没有被妥善解决。为探究PSE肉的遗传成因,麻骏武同志带领肉质研究小组先后对三个实验群体总共近2700头猪进行了屠宰及肉样测定。曾为测定其中1500多头猪宰后不同时间点(0-24小时)肌肉理化特性的变化而多次在屠宰场通宵工作。通过积累大量可靠表型数据以及采用最先进的遗传学分析方法,最终成功发现了导致我国瘦肉型商品猪产生PSE肉的主效基因及其因果突变位点。该不利基因突变会导致猪肉水分流失增加30%以上,而且主要存在于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杜洛克商业种猪及其育成系(包括PIC跨国种猪公司的育成系白色杜洛克和中国育成系苏太猪)中,因此该基因具有很大的潜在育种价值。它是我国鉴定到的首个猪重要经济性状主效基因,也是国际猪遗传育种领域近十年新发现的唯一一个猪肉质性状主效基因。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2014, 10:e1004710)。这是我国猪遗传育种领域第2篇发表于该刊物的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阅读或下载超过6850次,被引40次,包括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Michel Georges的一篇Nature Genetics Review综述论文(2019, 20:135-156)和法国农科院Brigitte Picard教授的一篇Meat Science综述文章(2015, 109:18-26)引用。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减少PSE肉发生率的分子育种新技术,在国内多家猪育种领军企业中得到应用,淘汰易产生PSE肉的种猪,产生良好经济效益。

近期麻骏武教授又鉴别到我国主流商品猪(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中其他一些PSE肉发生易感位点及候选基因,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原先仅存在于汉普夏猪种中有害的酸肉基因(RN―)突变已渗入到杜洛克、大白和长白商业品种中,且该基因变异的渗入极可能发生在国内企业引种之前。该研究发现提示国内外种猪公司应扩大RN―突变检测品种范围,避免经济损失。相关成果发表在食品及动物科学学科排名第一的刊物Genet Sel Evol (2019, 51:46)上,目前下载阅读超1250次,被引1次。

发掘地方优良基因,带动我国猪种进步

面向中国地方猪开发利用亟待解决的难题,麻骏武教授率先发掘地方猪生长性能及脂肪沉积性状的独特的优良基因,为提高地方猪选育、促进其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中国太湖猪(包括二花脸猪、梅山猪等)作为高繁殖力的遗传资源,被国内外养猪业广泛应用于提高猪种的繁殖力。然而,相较西方商业品种,太湖猪具有体型小、生长速度缓慢、瘦肉率低、背膘厚等缺点,限制了其杂交利用。为了弄清利用二花脸猪作为杂交亲本的遗传优势,麻骏武教授通过对二花脸与杜洛克杂交的F2资源群体遗传分析,定位了大量与生长、胴体及肉质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并意外地发现其中影响生长性能和体长效应最大的QTL的有利等位基因来源于二花脸猪,还进一步证实该有利等位基因分布于多个地方猪种,但未见于西方商业猪种。相关成果发表在Anim Genet (2009, 40:637-647;被他人引用53次)、Genet Sel Evol (2015, 47:17)等刊物上。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生长性状的主效SNP标记育种技术,成果转化,显著提高了二花脸等地方猪杂交优势利用效果,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他还发现了中外猪种的X染色体重组率异常情况,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2010,11:159),被Nature Genetics、Genome Reaserch、PNAS等高影响力期刊文章引用10次;再精细定位该染色体上的QTL,鉴别了分别与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BMC genet,2013,14:46),以此开发出相应的分子育种技术,为改良中外杂交猪的背膘厚和肌内脂肪含量提供了有效的育种手段。

心系人民,培育良种猪

面对百姓猪肉消费特点,麻骏武教授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优秀地方猪种——莱芜猪、二花脸猪和巴马香猪的肉质性状种质特性,并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系统揭示了影响这些品种肉质性状的遗传学基础。

中国拥有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不少品种以肉质优良著称。然而许多地方品种的肉质特性以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其优良特性产生的遗传学基础还不清楚。麻骏武同志与研究生一起系统测定了莱芜猪322个个体、二花脸猪330个个体和巴马香猪330多个个体的60多项肉质指标。这是目前为止我国开展的测定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中国地方猪种优良种质资源评估。通过品种间比较分析,明确了地方品种各自表现突出的肉质性状,包括一些营养指标,如与人类痛风密切相关的肉中嘌呤含量。该成果发表在肉品科学领域权威期刊Meat Science (2018,143:81-86)上,被引4次。在完成种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课题组应用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中国地方猪种优良种质特性产生的遗传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影响二花脸猪肌肉高系水力的基因组位点(Genet Sel Evol,2015,47:44)和莱芜猪高肌内脂肪沉积能力的基因组位点(Mamm Genom,2015,26:181-190),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肉质良种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猪基因组全序列水平上检测与肉口感指标强关联的突变位点,成果发表在Meat Science (2018, 146:160-167)上。

助力我国警犬DNA良种保纯与繁育

作为江西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之一,麻骏武教授协助公安部南昌市警犬基地首创了警犬DNA良种保纯与繁育技术,建立了我国7个警用犬品种和16个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犬品种DNA资源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开发了技术水平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犬DNA亲权鉴定试剂盒,打破了该项技术国外垄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以身作则,教书育人

麻骏武教授在投入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认真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真诚热爱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麻骏武教授长期承担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本科生基础课《动物生物化学》,以及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现代动物生物化学》和专业课《现代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良,受到学生的好评,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或协助指导硕士毕业生8人、博士毕业生5人。所指导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6人次,曾获国家奖学金、国际动物遗传大会优秀墙报奖、吴常信动物遗传育种优秀论文奖、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江西农业大学优秀学位论文等多项奖励。

(责编:王燕华、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