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侨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未缺席。在传播马列主义建党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烟抗日救国战场上,在热情支持新中国建设道路时,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都能看到“侨”的身影。
广州作为著名侨乡都市,广大侨胞在百年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贡献了巨大力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广州市侨联现推出“百年侨力量”百期系列报道,呈现华侨华人与广州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华侨华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华侨工作“活字典”——连贯。
连贯(1906~1991),原名连学史,广东大埔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远渡越南,期间积极开展团结华侨华人爱国运动。1932年回到广州中山大学工作,参加进步社团“文总”等,领导抗战救亡运动,1936年赴香港开展统战和侨务工作。连贯积极组织侨胞捐钱捐物支援抗战前线,参与领导“秘密大营救”,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一大批爱国民主进步人士从香港安全转移到大后方,成功动员和组织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与新政协的筹建。新中国成立后,连贯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为恢复党的侨务工作机构,落实侨务政策以及激发海内外侨胞热爱祖国、关心桑梓的热情作出巨大贡献,深受侨胞爱戴和敬重,被誉为华侨工作的“活字典”。
连贯,原名连学史,1906年出生在广东梅州大埔县,从小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7岁起就在家乡积极参加进步宣传工作,参与组织农民协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改用了“连贯”这个名字。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连贯利用同乡会等社会关系,营救部分被捕的中共党员、共青团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告密,党的联系点受到破坏,他被迫经香港转到越南一边寻找党组织,一边继续坚持革命工作,在华侨青年之中进行文化宣传工作。
1928年连贯(后排左一)与大埔旅省公会的董事们合影。
连贯初到越南落脚在堤岸,经介绍到西贡广肇小学当了语文教员。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地区和语言的华侨各有自己的社团组织,也有各自的学校。西贡广肇小学就是广东广州华侨办的学校。
当时,连贯不但教学工作做得好,同师生、家长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在群众中的威信很快就树立起来了。他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深深体会到华侨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等宝贵品质,同时也热情学习和大力发扬。
西贡是华侨比较集中的地方,华侨中的年轻人多,其中有不少知识分子。华侨学校的教职员们更是人才济济,多才多艺。连贯对此曾做过一些分析和设想:如果通过某种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切磋研究,不但在艺术上有所进步和发展,而且还是一支可观的宣传队伍,可以进行革命宣传;通过他们还可以促进华侨间了解,打破一个地区华侨社团之间的隔阂,加强广大华侨的团结互助。
1929年连贯(前排左2)在越南西贡广肇学校当语文教员。
经过连贯的串联和沟通,一个以华侨学校教师为主体的“华侨青年艺术社”便在西贡组织成立了。成立后,艺术社积极开展活动,使有志于各种艺术的青年得到了互相交流的机会。除教师之外,一些社会青年也逐步参与进来。通过演出活动,加强了华侨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加深了对祖国对世界情势的了解认识,也在无形之中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广大华侨的爱国观念进一步加强。
1931年底,连贯回到香港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回到广州中山大学工作,期间认识了何干之(即谭秀峰)等进步教授。后来,他被秘密吸收参加“广东文化运动总同盟”,不久,又被选为领导成员。
1933年春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成立。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有何干之、谭国标和温盛刚,后来又增加了连贯。
“文总”领导人和骨干,左起何仁堂、郑挺秀、谭国标、何思敬教授等人。
为了保守机密和便于活动,“文总”下面各分盟是按照工作和职业或同乡、同学的关系进行分组活动的。连贯负责戏剧工作者联盟广州分盟的领导,活动阵地主要是中山大学的“抗日剧社”。
连贯以同乡的关系,与作为“社联”和“左联”重要成员的杜埃、饶彰风等保持密切联系,并对他们的革命文艺活动予以帮助和指导。参与出版综合性秘密刊物《火花》和《天王星》,在当时引起较大影响。1934年1月中旬,由连贯负责的又一秘密刊物《新路线》出版了。
1934年夏初,由于叛徒的出卖,广州“文总”被破坏,社联、剧联一些主要负责人先后被捕。各校受株连的学生达60多人,都被送进监狱。几个月后,被捕的“文总”六位负责人壮烈牺牲。而连贯、杜埃因之前因《新路线》事件,事先隐蔽起来而幸免于难,并于6月转移赴港,继续从事革命文化活动。
位于香港皇后大道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旧址(原址已不复存在)。
1936年8月,受组织派遣,连贯赴香港担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区总部秘书,并任中共华南区党委书记,后任中共南方工委委员、中共港九工委委员,负责南方统战和侨务工作。
1938年初,中共中央派廖承志、潘汉年为代表赴港建立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连贯出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兼华侨工委委员。1939年3月11日,港英政府查封了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粤华公司”,连贯被拘留。后经宋庆龄、周恩来等人多方交涉,由廖承志出面担保获释。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周恩来的关心和安排下,许多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士先后转移到了香港。连贯和办事处的同志积极热忱地帮助和安置了他们,在此期间也与许多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41年12月,香港岛沦陷。中共中央多次指示中共南委、中共港澳地区和东江游击队负责人,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营救滞留在港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廖承志和连贯迅速经东江游击区到韶关和老隆,布置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掩护地点和交通线。
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九龙。
一些影响比较大的著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先安排在附近的农村隐蔽下来,然后再伺机护送出去。如柳亚子和邹韬奋等人,著名的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亚子及其家属安全出港的任务,都是连贯布置并郑重地交给廖安祥和谢一超的。到整个大营救宣告胜利结束,连贯和廖承志、张文彬、乔冠华等冒着生命危险,共营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土、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无一失误。
解放战争时期,连贯先后担任中共粤港分局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中共香港工委副书记,发动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支援祖国解放事业。
1948年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陈其尤、彭泽民、李章达、郭沫若等,代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电全国,表示热烈响应中共中央关于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倡议。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如何把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安全地送到解放区去,实际投入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和参加新政协,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连贯和中共香港分局统战委员会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当时商定,主要由我党在香港的“华润公司”和在大连的“中华贸易总公司”派出人员负责护送,到达大连之后,则由接替钱之光在大连工作的刘昂负责安排接待并转送北方解放区。1948年10月下旬,连贯亲自护送郭沫若、马叙伦、陈其尤、沙千里和许广平母子等30多人一起乘船北上。
连贯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
1949年3月,连贯提议并经同意,成立“北平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开幕。连贯被选为副秘书长,为首届全国政协的筹备、召开做了大量工作。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连贯代表华南解放区人民在大会上发言,并参加了开国庆典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连贯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秘书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侨联主席等职。他和万里共同领导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钓鱼台国宾馆等首都十大建筑工程的建设。他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左起:连贯、李班(越南)、李维汉、胡志明、朱德、杨尚昆、徐冰、廖承志。
他还亲自动员华侨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新建的第一家侨资高级饭店,便是他亲自动员和关心下兴建的。被誉为华侨工作“活字典”的连贯,一生为恢复党的侨务工作机构,落实侨务政策,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和正当权益以及激发国内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热爱祖国、关心桑梓的热情,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侨乡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归侨、侨眷和侨胞的敬爱。
参考资料:北京侨联客户端、大埔人物、广东老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