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信息传播
“追梦中华·爱我黄河”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收官 
发稿720余篇 阅读量约1500万人次
2021年04月12日22:19  来源:中国侨联

4月8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爱我黄河”2021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活动在西安结束全部行程。截至4月12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3家涉侨中央媒体记者聚焦黄河文化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共发稿720余篇,累计阅读量约1500万人次。

4月6日-8日,采访团在渭南和西安期间,先后走访考察了合阳县、大荔县、华阴市、渭南市、西安市等多个市县,了解当地生态保护成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就、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情况。

6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渭南市合阳县,在洽川湿地见证了黄河岸边的美丽生态画卷。近年来,合阳县坚守生态红线,清理乱占湿地,控制鱼莲面积,禁止工业布局。经过多年不断改善,黄河洽川湿地生态、地热资源、植物群落多样性得到极大提高,也引来大批游客和附近居民前来观赏游玩,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与前瞻性,生态保护理念由此也深入当地人心中。

“不到洽川,不知道在黄土高原上会有这样秀丽的水乡美景。”在一波碧水前,采访团团员、《欧华联合时报》社长吴敏感慨道,“黄河赋予这片黄土高原奇特的自然风光和动人的文化故事,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和文化财富。”

沿着沿黄高速一路向南,采访团一行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大荔县严通村看到一座座现代农业大棚在黄土地上鳞次栉比,奔腾不息的黄河与蓬勃振兴的乡村交相辉映。

随后,采访团来到位于大荔县城东的丰图义仓。这座“天下第一仓”始建于1882年,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储粮的清代粮仓,也是一座仓城合一的城堡式建筑,兼具防御和储粮双重功能,在中国乃至世界储粮史上堪称一绝。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丰图义仓让采访团团员、中新社记者刘立琨感触良多。“大家说到陕西会想到大雁塔、兵马俑,不会想到去看集防御和储粮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建筑的典范。”她说,这次来陕西,去了很多有文化历史底蕴的地方,回去后要帮这些地方做好宣传,挖掘出更多更好的陕西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

7日上午,采访团赴华阴市参观被誉为“陕西故宫”的西岳庙,并在华山脚下观看了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张喜民等11人的华阴老腔表演。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始于西汉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摇滚”,有着超强的爆发力,充满原生态的震撼美,其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

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让采访团团员、亚太通讯社副社长陈红玲倍感振奋,“华阴老腔是古老的民族摇滚,它让我们内心充满澎湃的力量,它是黄河母亲为我们注入的精神力量,这种艺术形式需要年轻人继续来传承和推广。我们要将华阴老腔以及更多的非遗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海外华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之后,采访团参观了渭南市博物馆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聆听渭南故事,体味非遗魅力。采访团团员、委国侨报副社长郑海燕感言,“渭南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自然风光秀丽,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成效喜人。此行我收获很大,感受颇深,我们会运用各个平台传播所见所闻,让更多的人了解渭南,了解陕西,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8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周、秦、汉、唐等10多个王朝或政权的建都史,品味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包含青铜器、历代陶俑、金银器、唐墓壁画等四大类共170多万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向大家介绍了博物馆发展历程和基本馆藏情况。

数量众多、巧夺天工的藏品令采访团不时驻足。采访团团员、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感叹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让她震撼,也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深感骄傲,她由衷希望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促进开罗与西安、埃及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让更多中东,乃至世界各地的民众了解陕西,来陕西旅游、投资兴业。

在彰显里坊文化和陕西美食文化的永兴坊,采访团赏陕北民歌,喝摔碗酒,咥老碗面,品茯砖茶……深度体验这一陕西文旅IP。

采访团团员、人民政协报记者刘圆圆表示,一路行来,深感陕西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我们既要保护和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守正创新,期待看到更多互动性强的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其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采访团团员、中外新闻社常务副总编辑胡树萌有感而发,这次采访行活动特别丰富多彩,“华文媒体走进陕西,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陕西各地为繁荣经济、保护传承文化所做的努力和所获成就也令他印象深刻。华文媒体要勇担使命,尽责讲好陕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作贡献。 

(责编:刘琼、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