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五十六)
赵宇亮:微观世界探索者,宏伟事业实干家
2021年04月12日14:01  

赵宇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

虚心求学,科技报国

赵宇亮院士于1985年在四川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后就职于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从事核燃料燃耗质谱分析方法研究。1989年赴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进修,随后在东京都立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裂变碎片质量分析以及发现113号超重元素的研究。

2001年回国后,赵宇亮院士从核领域转入纳米化学领域,致力于纳米生物效应(纳米安全性)分析以及肿瘤纳米药物的研究,带领团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以纳米材料的健康效应与生物安全性为研究方向的重点实验室,也是在纳米健康安全领域以及肿瘤纳米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之一。从纳米颗粒生物安全性学术思想的提出到创新方法学的突破,开辟了纳米毒理学研究领域,赵宇亮院士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引领了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赵宇亮院士时刻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其科研事业不断奋斗的使命,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他一直坚持科研工作要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理念。

呕心沥血,为国为民

2015年,赵宇亮院士积极开展雾霾颗粒健康效应研究,为国家制定防护、控制、检测等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2015年,针对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赵宇亮牵头组建了雾霾健康效应与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对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区雾霾细/超细颗粒的检测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探索北京以及京津冀地区雾霾细/超细颗粒的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雾霾细/超细颗粒健康效应评价和相关过滤、防护效果检测的实验方法及质量控制标准。为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为制定雾霾防护与控制提供科学参考。

赵宇亮院士一直坚持在新冠抗疫的科技攻关第一线。2020年春节,武汉新冠病毒疫情大爆发,他立即组建和领导一支研发团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高效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的研发、生产和注册工作。该试剂盒可用于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肛拭子和粪便多种标本中2019 新型冠状病毒RNA 的高灵敏检测。该试剂盒2020年2月10日经药监局应急审批绿色通道,获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产品的注册检验,在安徽省中科大省立医院感染病、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完成临床检测,向全国推广。

2020年2月,在疫情发展最严重时,赵宇亮院士离开北京赶赴位于广州黄埔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纳院),和同事们一起开展抗击新冠病毒的科技攻关工作,5月初才返回北京。广纳院团队的抗疫科研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手持式新冠抗体金标测定仪,首次将检测结果与人员定位等大数据分析相结合;新冠抗体纳米磁珠诊断仪;每小时可以检测280人的全自动高通量新冠抗体检测仪等,多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书。

成果斐然,举世瞩目

赵宇亮院士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Biotech, Nature Nanotech, PNAS, JACS, Angew. Chem. Int. Edit., Anal.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被引>4.5万次,H-因子~110。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和2018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获TWAS化学奖,2019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除了从事科学研究,赵宇亮院士一直致力于实现将纳米安全性这个新领域的知识体系化,于2005年领衔11个国家的学者,编著了该领域的世界上第一部专著《Nanotoxicology》,2007年在美国出版,后来四次再版,并被多所大学选为教材。2006—2016年组织全国16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学者,按纳米材料分类编著出版了15部《纳米安全性》系列中文著作(科学出版社),为纳米科学这个新兴分支学科及其安全应用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普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2010年,赵宇亮院士在“中国毒理学会”发起创建了我国“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在“中国药学会”发起创建了我国“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为新兴前沿学科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赵宇亮院士在基础科学层面突破了纳米尺度物质毒理学效应的关键基础问题以及化学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瓶颈;在应用层面基于纳米材料明确的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结合生物医药和临床诊断检测需求,建立经济有效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为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产业化健康和持续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参考依据;在战略层面突破国际社会对我国高科技禁运(卡脖子技术)的瓶颈,在纳米技术研究领域服务国家需求,为提高我国纳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纳米科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责编:刘琼、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