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侨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未缺席。在传播马列主义建党求索途中,在烽火硝烟抗日救国战场上,在热情支持新中国建设道路时,在春风吹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新时代逐梦伟大征程中,都能看到“侨”的身影。
广州作为著名侨乡都市,广大侨胞在百年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贡献了巨大力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
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广州市侨联现推出“百年侨力量”百期系列报道,铭记红色华侨印记,共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本期推介: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
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他最早在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他1921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3名党员之一。
杨匏安(1896年11月-1931年8月),出生在与澳门一水之隔的广东香山,从小在中外通商和文化交汇的环境中成长。杨匏安的父亲早逝,家里生计全靠母亲做针线活支撑。他的母亲是个大家闺秀,受过旧式教育,爱好诗词、书法。她一辈子生过9个孩子,最后只有杨匏安一个人活了下来,所以她很重视对这唯一一个孩子的教育,杨匏安从小就在母亲膝上跟着她诵读诗词古文。青少年时期,杨匏安先后就读于恭都学堂、两广高等学堂附属雅安中学(广雅中学)。
1915年,杨匏安东渡日本横滨。在日本求学期间,杨匏安广泛阅读西方各种流派学说。他受到片山潜、河上肇等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16年,杨匏安从日本回到家乡。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至广州,在私立时敏中学任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影响之下,杨匏安在教学之余,勤奋著述,笔耕不辍,积极向《广东中华新报》投稿。仅1918年3月间,杨匏安就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作品15篇。
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五四运动”后,杨匏安深受鼓舞。他以相当篇幅的大量译著,广泛、系统地介绍西方心理学、美学,传播西方新文化,启迪民智。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推介。从1919年6月至12月,杨匏安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40多篇译述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其中,《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载19日。这篇文章,与李大钊的名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差不多同时问世,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热情地赞扬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圣典”,公开指出“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
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是零敲碎打、断章取义地评说,而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涵盖了马克思学说的全部内容。正是有了杨匏安这样一批撒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的“播种者”,才彻底改变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向。
【红色足迹】杨匏安旧居
广州原司后街,又称“杨家祠”,即现在的广州市越华路 116 号大院内自编第五栋,广东省民政厅东邻。
杨匏安在广州居住的杨家祠是广州党组织早期活动的重要地方。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后,在杨家祠内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培养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杨匏安、同族的杨章甫、谭平山以及谭植棠均任过教。他们教的是注音字母,而注音的内容恰恰是进步的文章、书刊,他们还教唱《国际歌》,利用讲课、唱歌来进行革命宣传,而“注音字母训练班”就形成了掩护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一面招牌。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广东党史简明读本》、《永远跟党走——广州侨界的红色足迹》及“广东档案”、“广州市情”客户端
来源:广州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