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五十一)
杨志华:精诚所至  “晶”石为开
2021年04月05日14:18  来源:中国侨联

杨志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新疆物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12月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1月-2011年1月到韩国成均馆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1月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

扎根新疆 积极创新

杨志华博士2011年从国外学成归来,面向国家在激光技术领域对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了非线性光学材料的预测、设计及制备研究。杨志华博士扎根新疆十年,洞察当今材料领域的发展变化,提出新材料双折射性能表征高通量筛选新方法,率先开展了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预测研究,成功研制266 nm激光及深紫外激光输出重大需求的非线性光学材料,相关成果获得了“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推动了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发展,为解决激光领域“卡脖子”技术提供重要材料支撑。

比肩国际 坚守初心

针对非线性光学材料发展中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材料设计国际难题,杨志华博士及其团队深刻认识到,唯有原始创新才能研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杨志华博士及其团队从材料研发的源头出发,建立光电功能材料设计和模拟平台,率先建立非线性光学材料数据库,首次提出了非线性光学材料设计的模块设计策略,提出并证明了一种“新深紫外非线性光学基因”结论,为解决该领域如何平衡“带隙—倍频—双折射率”提供有效策略,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美国《C&EN》进行了专题报道:“采用(BO3F)4-、(BO2F2)3-或 (BOF3)2-作为结构基团……有望打破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深紫外壁垒”。杨志华博士及其团队在氟化硼酸盐方面的设计策略,引起国内外研究热潮,为深紫外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立足新疆 砥砺前行

杨志华博士学成归国后,面对西部非常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十分困难的局面,毅然选择了在大西北工作。在经历科研工作中的寂寞、艰苦与磨难的同时,她也深深的爱上了新疆这片热土。自2011年入所工作以来,杨志华博士及其团队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疆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路,在中科院和新疆以及新疆理化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建立起条件完善的光电功能晶体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基地,为推动新疆新材料高技术产业,新疆铝、硼等优势矿产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团队有研究员4名,客座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3名,硕博士研究生、博士后20余名。杨志华博士带领团队入选自治区“天山创新团队计划”,并引入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带一路”国家优秀人才,组建了“中印晶体生长联合实验室”、“中俄材料研发中心”。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目前成为了清华大学、河北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单位的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分别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Materials Studio奖学金”一等奖、“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等。

笃实好学 硕果累累

杨志华博士扎根新疆10年,在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新疆科技奖”等。相关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0余篇,I区论文27篇,影响因子IF>3.070余篇,占比高达78%。其中J. Am. Chem. Soc.(IF=14.357, 3篇),Coord. Chem. Rev.(IF=13.476, 1篇),Angew. Chem. Int. Ed.(IF=12.257, 3篇),Chem. Mater.(IF=10.159, 5篇),Phys. Rev. Lett.(IF=9.227, 1篇)等。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授权2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973等项目,经费总额2300余万元。

共圆“晶体梦·强国梦”

科研的成功,团队是根本。作为学术带头人,杨志华博士身边凝聚了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边疆高新产业贡献力量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建立了一个奋力拼搏、思维活跃、团结协作、学术氛围浓厚的青年创新团队,为西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晶体界经常说“十年难磨一块晶”,该团队一直以来怀揣“晶体梦”砥砺前行。如今,国家和区域激光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杨志华博士正带领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进取、不断创新,为国家、为新疆的新材料发展贡献热血!

(责编:蔡雨荷、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