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四十七)
张卫红:倚天持报国 浩然天地间
2021年03月30日13:59  来源:中国侨联

张卫红,法国归侨,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首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陕西省侨联副主席,兼任中国侨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新侨创新创业联盟理事会理事、中国侨联特聘专家、陕西省政协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欧美同学会(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陕西省航空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侨联主席等职务。

张卫红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面上项目、973课题、863课题等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80余篇,他引7800余次,出版一作中英文专著5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ASSMO国际学术奖、中国侨联创新团队贡献奖、中国侨联杰出创业奖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排2)等多项荣誉。获国家发明专利92件、软件著作权10项。

胸怀祖国 服务国家

张卫红教授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曾在比利时列日大学攻读应用科学博士学位,他还是列日大学首位获得比利时教育部高级研究员职位的华人学者、法国贝尔福—蒙贝里亚科技大学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机械设计理论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二十世纪末,张卫红以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在祖国的召唤下,放弃了法国高校终身教职,举家回国加入西北工业大学,投身到了航空航天事业中。他坚持扎根三秦大地,培养出了全国学科优博、青年长江、优青、青拔、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等多名青年骨干。由他领衔的科研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解决了多个航空航天型号研制中的设计和制造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

张卫红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紧紧围绕“三个面向”,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困扰我国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的“结构超重、性能落后”共性问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航空航天结构轻量化高性能设计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创建了高性能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重点型号研制,极大地拓展了以往骨架类、板壳类、实体类结构单一拓扑构型设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开拓出了“组件结构整体式拓扑优化”的学科发展新方向。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歼20飞机、长五、长九运载火箭、高超声速飞行器、航空发动机重点型号研制,解决了研制单位长期以来在苛刻多约束条件下结构减重效果差的难题,应用单位评价为“为飞行器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开发出保凸解耦优化设计技术,被德国西门子设计系(Boss-Quattro)长期使用20余年;建立了薄壁结构切削加工理论与方法,拓展了以往切削力建模、颤振稳定性分析以及误差预测与控制的理论与应用范围;发明了基于机床—刀具—结构全系统特性的多模态、多时滞抑振增效高性能制造技术,研制出多柔性匹配的新型低切削力刀具与标定方法,德国Denkena院士评价该为“最实用方法”。

张卫红与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合作,为运20等新一代大飞机制造出国内迄今为止最大壁板、最长长桁、最大框体等5类构件;大型钛合金框材料切除效率提高135%,大尺寸蒙皮切削减振70%。有力推动了我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应用单位评价“效果突出,有力保障了型号批产紧迫任务的顺利完成”。

肩负责任 认真履职

作为回国创业多年的归侨、无党派人士,张卫红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建好言、献好策。他担任了中国侨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侨联第八届副主席、陕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侨联主席等职,同时被聘为新侨创新创业联盟理事会理事,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重大项目攻关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他的带领下,西北工业大学侨联荣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荣誉(陕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侨联基层组织)。他牵头的航空宇航先进结构设计与制造研究团队荣获中国侨联第六届新侨创新创业创新团队奖、中法并行工程联合实验室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高校唯一),积极搭建西北工业大学、地方、国家层面新侨交流合作平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责编:蔡雨荷、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