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二十五)
薛亚平:坚守平凡  铸就非凡的育人之路
2021年02月26日14:15  来源:中国侨联

一条钢梯踏步板通往顶层阁楼,屋内只有简单的陈设,薛亚平的办公室就设置在这里。他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誉的获得者……面对不胜枚举的奖项和荣誉,薛亚平十分淡然,他说,“那些都只是‘帽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罢了”。但这些“帽子”背后却是薛亚平对生物工程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十余年的坚守与热忱。

人生辗转,从中专教师到旅美学者

1998年,薛亚平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回到湖北老家的一所中专教书,但他并不满足当下安逸的生活现状,带着求知的渴望,薛亚平决定考研,去外面闯一闯。

2000年,薛亚平来到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后便与浙工大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浙工大正值生物工程学科大发展的起步阶段,薛亚平毕业后便决定留校,继续从事生物催化与转化、酶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及绿色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3年,薛亚平拿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名额,前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做实验、参与课题组的研究、参加学术会议……在美国的这一年里,薛亚平过得十分充实。

“其实国内的技术基础已经很不错了,去国外留学的主要目的是想拓展自己的视野,希望有机会跟国外专业领域知名的教授交流,学习一些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方法。”谈起这段海外留学经历,薛亚平流露出满满的获得感。

回国后,薛亚平将旅美所学的生物催化技术融入到自己的专业教学体系之中,惠及学生。秉持着“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院训,薛亚平从与学生的探讨中寻找灵感,从专业文献中找答案,从研发的项目中积累经验,在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薛亚平十分注重研究方法的传授。“师门的学术氛围比较宽松,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强的自律。薛老师教会我们更多的是研究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生物化工专业2016级博士生曹成浩是薛亚平的学生,导师的教育方式对他颇有启发。

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手抓”、实现双赢,这是薛亚平取得丰硕成果的秘诀。“学生就如同课题研究中的螺丝钉,每个学生解决一点小问题,这个项目就做成了。只有将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课题才能取得成绩。”他说。

在生物工程领域,完成一个课题研究往往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而研究的结果却是未知的,不成功的概率也很大。“没关系,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过程。只要学生参与了,总能学习到一些专业技能。”而对于失败的项目,薛亚平表现得十分豁达:“知识都是相通的,但要根据自己的课题预期,来设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教育后学,科研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做有用的科研”,这是薛亚平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课题研究也常常围绕着国家、人民需求展开。

2018年,薛亚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腈水解酶工业催化剂的创制及应用”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目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创制了系列性能优异的新型腈水解酶工业催化剂,其生物催化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副产物少、三废排放少,可广泛用于医药、农药、食品、材料单体等化学品的生产,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出国留学是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优质平台。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做好科研、回馈祖国,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理应思考的问题。”在薛亚平的谆谆教导与精神引领下,团队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海外学子要胸怀祖国,抓住现有的平台好好学习专业技能,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薛亚平躬身践行、以身示范,对留学生提出希望。

目前,薛亚平已指导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多名学生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而薛亚平对育人工作还有个小目标——“在退休时,希望自己带出的硕博研究生可以达到100个。”他笑着说。 

(责编:张克非、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