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基层建设
重庆市侨联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助力重庆扬帆十四五迈向新征程
2021年02月24日14:27  

重庆市侨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十代会”部署,按照《关于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实效,为助力重庆扬帆十四五、迈向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

一、提质扩面强组织,在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中夯实“侨之基”

(一)固本强基。市侨联高度重视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结合重庆实际,对全市基层侨联组织和“侨胞之家”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扩大覆盖面。在全市38个区县实现基层侨联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侨联组织向新侨和海外留学人才集中的楼宇、园区、科研院所进行有效覆盖。推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2个科研单位、7所知名高校和3家国有企业建立侨联组织。推动成立全市首家民营企业(重庆誉存科技大数据有限公司)侨联组织。筹备成立两江新区侨联组织。吸纳华侨大学重庆校友会成为市侨联团体会员,涵养更多侨务资源。

为进一步发挥侨界金融专业优势,助力重庆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循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能,2020年市侨联会同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对全市299家金融机构(涉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进行侨情摸底,积极推动首家金融系统侨联组织的成立,实现重庆“两新”组织侨联零的突破,开创了服务企业侨界人士新途径。

市侨联积极推进阵地建设,2020年挂牌成立全市首个企业(重庆璞润国际实业有限公司)和首个民营书店(精典书店)“侨胞之家”,数量增至64个。在增量的同时不忘提质,市侨联整合重庆华商会、市华侨服务中心、市侨青会、市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新华侨》编辑部、侨界院士工作站、华侨大学重庆校友会等涉侨平台,高标准打造“渝侨之家”。

(二)完善机制。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常态化交流联系,进一步调动侨联组织和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一是以签订《中国侨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合作协议》、《重庆市人民政府、华侨大学关于共同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合作协议》为契机,推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落实部市合作协议任务分工的通知》、《落实市校合作协议任务分工的通知》,将协议任务逐条逐项分解到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外办、市商务委等26个市级部门,并纳入目标考核范畴,促进落实。二是依托金融学会、特聘专家委员会等平台积极承办学术研讨、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活动;邀请统战、商务等部门参加“一带一路”侨商组织年会、海外侨领“云”唱双城记等活动;与宣传、文化等部门联合筹办“亲情中华”慰问演出等活动;与医疗、卫生部门联合筹划中医药“走出去”等活动;形成“侨联搭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共促发展”的生动局面。三是根据《中国侨联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侨发〔2019〕4号)精神,以市侨联成立四十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全市“最美侨联工作者”推荐宣传活动。最终评选出“最美侨联工作者”和“最美侨联工作提名者”20名,总投票数达到190万人次,活动反响热烈,进一步激励了基层侨联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了侨联影响力。

(三)强化指导。一是指导地方(区县)侨联先行先试,建立校地侨联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工作机制。二是指导市金融系统侨联以加强组织建设为基础,谋划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的工作思路。三是指导地方(区县)侨联用好中央华侨事务预算专项经费,打造完善7个社区“侨胞之家”,实现阵地建设提档升级;在万州举办技能培训,帮助侨胞克服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组织“侨爱心-医疗队”先后两次赴贫困山区开展专家义诊,惠及困难群众400余人。同时,指导地方(区县)侨联用好中国侨联基层建设部支持的抗洪救灾专项资金20万元,帮扶慰问14个受灾严重区县侨胞392人次。发挥好了专项经费提升基层侨联组织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上的撬动作用。

二、围绕中心聚合力,在抓“六稳”促“六保”、推进乡村振兴中汇聚“侨之力”

(一)加强典型宣传。撰写了《长坪村的脱贫故事》、《年轻书记让长坪村脱贫梦成真》、《长坪调研记》等山村党课及专题报道,生动讲述了市侨联依托基层侨联组织动员侨界力量助力扶贫事业的故事。在市侨联四届六次全委会上宣传助力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及优秀“侨胞之家”事迹,进一步增强了侨联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助力全面脱贫。市侨联以定点扶贫为依托,坚持“两个确保”目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在地方侨联的积极配合下,通过调研摸底,完善贫困户信息,有效推进“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精准到人”的帮扶举措,提高了脱贫质量。在各涉侨平台和基层组织的助力下广泛动员侨界人士着力解决政策边际外的问题。累计向定点扶贫村捐款捐物120余万元,特别是联系澳大利亚华侨魏基成先后捐赠冬衣、助听器、棉被等,专项用于平安乡留守老人和困难听障人士;联系侨资企业重庆绿色科技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捐赠台灯和体育用品等价值36.2万元的爱心物品帮助改善平安乡小学教学条件;请重医附二院相关专家组成“侨爱心医疗队”到长坪村开展义诊,并联系重庆海联会援建1所卫生室,解决了基本医疗缺乏的困难;联系市侨联兼职副主席刘雅煌捐资,建成“侨爱心·幸福苑”,设置长坪村五保老人安置点,为全村孤寡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组织重庆华商会、重庆市侨青会开展“渝侨爱心集”消费扶贫活动,提高了贫困户收入。并着力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孤老、孤儿和因残致贫的贫困户,给予更大力度的兜底保障。全村医保参保比例大幅提高至100%;全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员入学率达100%,享受各类教育资助政策21人,就医难、上学难被彻底解决。在做好深度贫困乡奉节县平安乡定点扶贫任务的同时,市侨联还联系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向巫山县两坪小学捐款30万元修建教学楼等,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充分体现了侨联组织为侨服务的能力。

(三)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改善农村生态。市侨联依托基层侨联组织动员侨界人士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根据实际需要,逐户制定危房和垦区棚户区改造方案,并在侨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抓紧实施。截至目前,全村改造住房137户,D级危房84户,C级危房29户,土地复垦17户。新建4G信号基站1座,建成饮水池12口总蓄水量达4000方,铺设入户水管2万米,建成区间调水系统1套,同时购买抽水机和配套机件解决高海拔地区饮水困难问题。动员重庆华商会、市侨青会募集17.05万元捐赠款建设产业路19.2公里,组织捐赠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生产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二是增强农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科学选取适合当地的特色优势项目,引入资金、技术,加强技能培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养殖脆李、山羊、中蜂的同时大力种植以独活、大黄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达2000亩,年产值1000万元,粮经比1:9,彻底摘掉“产业空心村”帽子。三是繁荣乡村文化。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文艺作品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市侨联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题,在中国侨联支持下,赴奉节县平安乡、石柱县中益乡举办“亲情中华”慰问演出活动,同步网络直播观看人次达到30万,为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干部群众带去鼓舞人心的“好声音”。

三、服务大局助发展,在助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侨之智”

(一)落实合作促引智。促成华侨大学与市政府7就共同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签订合作协议并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联合中国侨联、华侨大学举办2020重庆英才大会-“创业中华·华侨论坛”,推动侨界人才、科技、资金和项目资源的流动共享与成果对接,帮助新侨人才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汇聚侨智。

(二)创新招商谋引资。开通重点侨商来渝快捷通道,采取小范围商务考察方式搭建与侨商合作新模式,依托中国侨商联合会资源建立知名侨商与市领导视频连线机制,促成重庆市政府与侨资企业世茂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世茂集团、丰益国际集团在渝追加投资500余亿元。

(三)结对共唱“双城记”。与四川省侨联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开展侨界菁英川渝汇、成渝侨界高端人才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交流合作会、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启动仪式等活动,不断探索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促进川渝两地侨界人才共荣、涉侨信息共通、价值理念共传、两地侨联共建、发展成果共享的新格局。 

来源:重庆市侨联

(责编:张克非、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