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二十)
孙凌云:二十载研究风与雪 一朝新疗法沁心田
2021年02月19日14:22  来源:中国侨联

孙凌云,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干细胞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学会干细胞质量控制和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衰老学会交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在国际上首先开展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完成1312例治疗。在Cell Stem Cell、Nat Immunol、Immunity、Nat Commun、Stem Cells等发表论文460篇,其中SCI论文185篇,主参编专著30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共21项奖项。

天道酬勤 不辱使命

风湿免疫病被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过去一直被认为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国外对风湿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起步。1979年,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由我国著名的风湿病专家葛民泽教授创建,1990年孙凌云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该院风湿免疫科工作,他勤奋好学、为人谦虚,深得葛民泽教授器重。1993年孙凌云接过重任主持免疫科工作,作为当时最年轻的科主任,他给自己定下目标,要用20年的时间将科室打造成名列行业前茅的学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孙凌云牢记葛民泽教授的嘱托,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科建设上,靠事业凝聚人心,靠团结发展学科。他说:“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是学科发展的根本。要为病人提供满意、高效的服务,全科必须一盘棋。”孙凌云与同事们一起营造勤奋好学、团结稳定的科室氛围,着力提高团队整体素质,短短十几年,风湿免疫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他与同事们一起率先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非清髓性化疗等治疗方法和临床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拼搏奋斗 硕果累累

上世纪90年代,国外对风湿病的研究发展迅速。为掌握治疗风湿病最前沿的技术,1994年3月,孙凌云远赴意大利求学,并将他在意大利看到的病例、治疗方法、心得等记录下来,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一部38万字的专著——《分子风湿病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直是世界免疫学和临床风湿病学领域中的一大难题,备受医学工作者关注。孙凌云也在锲而不舍地寻找破解的钥匙,他瞄准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治疗一些顽症这一尖端技术潜心开展研究。1998年底,他与同事们在亚洲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脆移植治疗红斑狼疮技术获得成功;2003年~2004年,他又先后赴日本和英国学习干细胞移植的最新方法治疗狼疮病。与此同时,他带领课题组开始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在当时国内外尚无先例。

孙凌云教授课题组于2007年在国际上最早开展异体因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研究,并推广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的诊治。

在自身免疫病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基础研究方面,孙凌云教授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MSC与正常人骨髓来源相比,MSC均参与患者衰老、凋亡增加、内源性及外源性凋亡等过程; MSC还导致SLE患者骨架异常、迁移能力下降等。同时,该研究组发现SLE患者体内高水平TNF-α通过活化NF-κB,抑制了BMP-Smad通路,进而抑制MSC成骨,揭示了SLE患者骨髓MSC成骨分化异常的新机制。

动物实验研究方面,该课题组发现正常鼠骨髓MSC可显著改善MRL/lpr狼疮鼠生存率、蛋白尿、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及皮肤破溃,而狼疮鼠骨髓MSC疗效较差。狼疮鼠骨髓MSC CCL2表达显著下降,导致其调控B细胞能力缺陷,外源性重组CCL2处理可恢复狼疮MSC,进而对B细胞起抑制作用。由此,孙凌云通过进一步对SLE患者研究发现,MSC移植可通过调节OAZ基因抑制B细胞活性,从而揭示了MSC对B细胞作用的新机制。孙凌云教授课题组提出了“SLE不仅是造血干细胞病,而且是间充质干细胞病,自体间充质干细胞不适于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观点,表明该开创性的系列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为难治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责编:蔡雨荷、黄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