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十七)
陈俊平:创新导航系统,追逐国际水准
2021年02月09日14:14  来源:中国侨联

陈俊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星导航(GNSS)数据处理技术和北斗地面运控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2013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9年入选中国测绘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根植沃土,争创一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有效的方法,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陈俊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争创一流,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2011年,陈俊平怀着一颗“建设我国自主导航系统”的初心,从国外科研机构回国,进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这个大家庭。刚回国2个月时,单位就安排他负责一项北斗重大专项项目的申请,但该项目上海天文台积累的经验数据较少,他本人之前也没有太多接触过,而与此同时,竞争单位已经对该项目跟踪了很长时间。面对困难他没有畏惧,立即组建起了团队,扎实调研、集中攻关、严密验证,大胆地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方案,最终顺利拿下了该项目,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在科学的跑道上,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寻找一片沃土,独立栽下一棵“科技树”,再把它培植长大,一直以来,陈俊平就是用这样的信念,栽下一棵棵科学的“树苗”,经过辛勤的耕耘,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虽说科学无国界,但作为炎黄子孙的他认为,在国外无论取得多大的成果,如果不能应用到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中,心里也不会有幸福感,而他选择的这片“沃土”无疑就是祖国。

攻坚克难,刻苦钻研

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要有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科学家精神”决心,还必须秉持“不忘初心”的理念,这是科学家精神最宝贵的地方,陈俊平就是这样一位坚守初心的科学家。

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对发达国家将“定位、导航和定时(PNT)技术”列入出口管制框架的不利外部环境,陈俊平担任北斗地面运行控制处理中心系统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刻苦钻研,升级了北斗核心信息处理系统,确保了北斗地面运控时空数据处理的自主可控,解决了北斗高精度服务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北斗国际领先的分米级星基增强服务能力。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多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评价该工作“具有重大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的四重参数叠加差分体制和高精度差分参数播发体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团队申请了包含4项国际专利在内的13项专利,为完善我国独立自主卫星导航地面运控技术体系贡献了力量。

立足世界,服务国际

高轨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是北斗二号系统服务的主干卫星。由于其相对地面几乎静止,造成时空参数强耦合,参数估计性能低且不稳定,国际上大部分科研机构都把GEO卫星排除在精密数据处理之外。针对这个国际性的挑战,陈俊平团队提出了卫星钟差约束及建模的时空参数确定方法,并根据我国北斗系统地面测控网都在境内,覆盖范围只有GPS系统测控网的约1/50,卫星每次出境时间达到17个小时以上的特殊情形,提出了位置和速度融合的广播星历拟合方法,大大提高了卫星轨道拟合及预报精度。以上成果自2017年1月应用于北斗二号系统以来,北斗空间信号误差(SISRE)大幅降低,时空参数性能提升了60%。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组织了成果鉴定会,中国科学院陈俊勇院士、杨元喜院士等8名专家在鉴定意见中指出:“项目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的广播星历轨道与钟差参数综合性能提升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现有终端不作修改即能提升导航定位能力。成果接入北斗二号系统以来,服务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军事效益,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接过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他们以丰硕的创新争先成果,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无愧于“民族脊梁”“时代之光”的称号。尽管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陈俊平始终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通过我们每个人的辛勤付出,就能用最小的权限换取最大的成果,为国家科学事业走向世界贡献更多力量、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让科学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传承与创新是陈俊平同志始终不忘的初心,因为,这个梦既是他的个人梦,更是行业梦、国家梦,值得所有科技青年砥砺求索、奋力追梦!

(责编:蔡雨荷、刘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