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经济科技>>科技服务
第八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录(十六)
杜建忠:十年磨一剑,潜心高分子囊泡研究
2021年02月08日14:49  来源:中国侨联

2009年,34岁的杜建忠博士受聘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即“东方学者”。2010年,他辞去在剑桥大学的工作,全职在同济大学任教。在这里,他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并在201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加入到我国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主体骨干力量行列。在这些荣誉与奖励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的潜心付出。

回国十年来,实验室条件愈发完善,研究队伍愈加壮大,科研成果愈来愈丰硕,都离不开杜建忠教授对这份事业的无私奉献。他不但专注科研创新,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同时非常注重立德树人,秉持着“立德树人、德为人先、学为人师、敬业爱生”的育人宗旨,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科研工作,独具匠心

在科研创新方面,杜建忠教授在囊泡结构设计和医学应用领域(糖尿病、癌症、抗菌)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如:提出了光交联诱导囊泡膜微相分离,模块化构建非均相膜囊泡的新思想,并依此提出了“以糖控糖”的全新概念,构筑了人工核膜、双门控、肿瘤干细胞靶向、超声响应、诊疗一体化囊泡,为血糖调控、癌症诊疗提供了新策略。

教书育人,孜孜不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杜建忠教授不仅有着渊博的知识,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怀。他敬业奉献,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博爱之心,创新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时刻掌握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杜建忠教授在同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长达10年,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同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作为高分子材料系主任,主持“本科生4I培养模式建设”校级教学改革,研究制定了培养本科生在创新性、国际化、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取得显著成效。

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杜建忠教授也会时常表现出“慈父”的一面。在学生遭遇挫折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在学生陷入迷惑时给予指引与肯定,在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予鼓励与赞扬,杜建忠教授将他对于学生的关爱融入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

国际交流,展现风采

杜建忠教授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深度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引进来”过程中,杜建忠教授不仅邀请国外著名课题组的博士来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招收国际访问学生加入课题组,还在主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时,邀请外籍院士、著名学者等赴同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推动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优秀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院教育体制的创新优化。

在“走出去”过程中,杜建忠教授派遣博士生赴哈佛、帝国理工、牛津等国外著名课题组开展国际交流,并受邀请前往多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发表学术报告,向国际科研工作者们介绍了同济大学优秀的科研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了同济人的风采。

服务社会,心系国家

杜建忠教授身为一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工作者,有着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将自身的学术追求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时刻关注着医护人员的需要,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他带领团队紧急开发出新型抗菌、抗病毒、抗雾医用防护用具,提供给一线医生使用,以科技创新的形式回馈社会,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实际贡献。

除此之外,杜教授还利用网络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2020年3月19日,应华中科技大学邀请,杜教授通过网上直播为该校及武汉部分高校师生作了长达2小时的题为“Self-Assembly of Polymers into Designer Vesic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英文学术报告。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杜建忠教授怀揣“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断探索创新,累积科研实力,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变化趋势和机遇,聚焦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在科教兴国伟大事业中身体力行,在科技发展建设中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杜建忠教授十年来奋战在教育工作一线,探索教与学的真谛。在岁月更迭中,他以身立行,淡泊名利;在教学中,他以德立身,实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杜建忠教授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爱岗敬业,忠诚于伟大的教育事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积极创新,献身国家科研事业,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着自己的热血和力量。

(责编:蔡雨荷、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