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侨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评论
农民日报评论员:新型关系哪里“新”
——四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0年11月05日12:48  来源:农民日报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而如何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则是中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工农城乡关系当前实际和未来趋势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阶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矛盾仍未根本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对“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发展理念的深化,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既是目标导向,也是路径方法,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通过“工农互促”共建,推动“城乡互补”共享,形成“协调发展”格局,走向“共同繁荣”目标。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我们一定要精准把握,着力探寻实现路径。

坚持平等理念,确立城乡关系新方位。梳理我国城乡关系变迁史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决策。五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旨在进一步破除重工轻农的陈旧观念,消弭重城轻乡的价值偏差,既从价值取向层面终结城市中心主义、工业优先倾向,更在政策导向方面致力于实现城乡平等交互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方面,增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把历史落下的“课”补上,把曾经欠下的“账”还清;另一方面,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搞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农业农村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努力做到不欠新账。

秉持互利逻辑,推动城乡关系新调整。城市和乡村空间相邻、文化相通、利益相接,本来就是一个生态内的两个共生机体、一个区域内的两块功能拼图,既有所区别,又互相影响,二者的协调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工农城乡间互促与互补的逻辑是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理念的继承和升华,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破除城市和工业中心思维,把城市和乡村作为平等交互的功能区域去谋篇布局,把工业和农业作为有机连接的产业形态去统筹规划,进而实现在城乡功能定位进一步厘定基础上,更深入地相互吸收对方优点,避免各自不足。城市建设要借鉴乡村的美景生态,避免“水泥森林”带给市民的压力和压抑;乡村建设也要吸收城市的优势长处,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迎头赶上来实现农民生活的便利和便捷。但这种互利共生并非指乡村比照城市的现代化模样同质发展,而是在缩小城乡收入、教育、医疗、福利、公共服务等差距的基础上,保证城乡之间的功能化差异,推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真正达成城市与乡村的互利共存与协调共生。

探索共赢路径,深化城乡关系新融合。处于新阶段、坚持新理念下的乡村振兴必然是开放的,只有城乡资源实现平等化的自由交换、城乡产业实现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城乡形态实现差异化的互利共存,城乡融合才能实现共赢共享的结果。在实践中,不管是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还是空间融合,解决农村的问题要站在高楼大厦上想主意,解决城市的问题要走到田间地头里找办法,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推动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特别是大力推动乡村资源与全国大市场对接,把农村消费和新基建作为扩大内需的发力重点,不断拓展需求空间,释放市场潜力,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入全新动能,让亿万农民群众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果。

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这是我们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美好愿景,也是向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迈出新步伐,为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责编:闫枫、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