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侨界
追梦中华·侨与脱贫攻坚 | 侨联驻村干部细说“脱贫经”
2020年11月15日15:48  

赣县区尧口畲族村的“脱贫经”

赣县区侨联主席,驻湖江镇尧口畲族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何仲工作手记

赣州市赣县区湖江镇尧口畲族村是全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位于赣县区北部,是万安库区重点移民村,距赣县城区55公里,尧口畲族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038人,其中畲族人口368人,占村总人口的36%。受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全村整体经济欠发达,贫困户57户178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5.3%,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7年8月,我来到尧口畲族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长,说实在的,刚来到村里的时候,我思想上的确有畏难情绪。一是自己年纪大了,已过了知天命之年,怕工作思路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误了脱贫攻坚大事;二是我妻子也在扶贫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家里的老人无人照顾;三是贫困群众脱贫难,全村57户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就占了一大半。但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冲。我那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困难,沉下心,把尧口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当好第一书记,不辜负组织的嘱托和期望,带领村民向着脱贫致富的目标奋力奔跑”。通过前后近三个月的深入群众调研走访,我基本摸清了村情,理清了思路,牵头制定了《尧口畲族村脱贫攻坚发展规划》和《尧口畲族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围绕既定目标,我和镇村干部一道集中精力、强化措施,真正在脱贫攻坚中想法子、出真招、办实事,确保少数民族村在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中不掉队。现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8%,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空壳村到现在的每年15.6万元,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攀升,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大好局面蔚然成风。

通过三年来尧口畲族村的“幸福嬗变”和参与脱贫攻坚战的亲身经历,我对少数民族村如何发挥特色、实现高质量脱贫有了一些心得与感悟。

办好民生实事是基础。“何书记,我这次看病住院自己只花了3000多元,如果没有健康扶贫好政策,一场病下来,一年多的收入可能都要花光。”在一次上户走访中,贫困户刘翱拿着一张36000多元出院清单对我这样说道。让因病致贫家庭走出贫困,一直是尧口畲族村脱贫攻坚路上的短板,而对生活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而言尤其困难。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民生工程,主动作为,发挥侨务资源优势,组织赣县区知联会医疗专家与侨资企业代表组成“联合服务队”,开展义诊、捐资助学、捐赠基础设施等活动16次,为民族村群众提供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帮扶,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开展“两业扶贫”是关键。“现在,在村里的鱼产品加工扶贫基地做事,工资一年就能挣1万多,同时通过土地入股村里的竹制品加工扶贫基地,年底分红有2万多元,还能照顾家人孩子,比原来外出打零工强多了!”贫困户刘树生谈起现在的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发展产业是基础,培育产业是出路,我们立足尧口畲族村水库库湾多、山上毛竹多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将鱼产品、竹制品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探索建立“贫困户+产业能人+基地”产业扶贫模式,打造了尧口畲族村鱼产品加工和竹制品加工两个产业扶贫基地,村贫困户以土地入股、产品包销、基地务工等方式与基地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既提高了自身造血功能,又实现了稳定可持续的脱贫。同时我们还探索出了一套“支部委员+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即采取以一名支部委员带动3~5户贫困户,通过就业和亲身实践学习技术的做法,让贫困户在增加就业收入的过程中获取养殖技术的帮扶模式实现脱贫致富。该模式实施以来,已有12户贫困户在3名支部委员的帮扶下,家庭年收入增加值超过了5000元。

打造特色村寨是新路。“我们畲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有自己的特色舞蹈,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经常穿起民族服装,跳起民族舞蹈,不少游客还会到我们的少数民族休闲广场观看我们跳舞,这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推动了我们乡村旅游发展。”尧口畲族村广场舞领队兰慧婷在一次村畲族民族文化汇演活动上跟我自豪地说。近三年,我们一直把畲族文化传承作为重点工作,向省、市民宗局及对口支援单位申请各类项目资金366万元,建设了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牌坊、文化中心、少数民族休闲广场、畲族文化长廊等,编排了《尧口畲族舞蹈》,设计了独具特色的畲族民族服饰,在文化中心还陈列了畲族特色农耕器具、生活用具、特色服饰、民间故事等,同时我们探索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新路子,挖掘开发了“尧口畲族网红大草原”,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

来源:江西省赣州市侨联

(责编:徐玉涵、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