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联要闻
2020中国侨联新侨双创研修班开班
李卓彬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2020年11月14日12:56  来源:中国侨联

11月11日下午,由中国侨联主办,北京大学、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中国侨商联合会联合承办的“2020中国侨联新侨双创研修班”在北京大学开班。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平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校侨联副主席龚旗煌致欢迎词。中国侨联副秘书长、经济科技部部长赵红英主持开班式。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侨界创新创业人士、海外侨社负责人、中国侨商联合会青年委员会代表参加本期研修班。

李卓彬在讲话中表示,新侨双创研修班是中国侨联面向海外新侨群体打造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去年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首期,受到了新侨朋友们的欢迎和好评。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期研修班成班很不容易,各承办单位特别是北京大学为研修班的顺利举办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周密安排。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成功召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本期研修班的举办更显意义特殊、难得可贵。

李卓彬向新侨学员们着重宣讲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汕头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分析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中蕴藏的新机遇新挑战,并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要观大局、识大势,更加准确地看清和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更好把握新阶段中的战略机遇与危机挑战的关系,既能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及时规避化解危机、转危为安。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定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要勤于思考、主动作为,善于用全局的观念、开阔的视野,冷静分析和判断发展形势,在审慎观察、保持忧患意识的同时,积极寻找自身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二是深刻理解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继续把创新作为看家本领和制胜法宝,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眼新发展格局中的短板弱项,充分依托侨界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化瓶颈,共同参与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创业与创新的高效联动,推动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迈进。

三是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独特优势,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作为。发挥国际视野开阔、组织动员能力强的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结合点、着力处,积极整合国际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熟悉海外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优势,准确研判时局变化、做好风险预警,为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献计出力、牵线搭桥,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作用。

郝平校长在讲话中谈到,华侨华人在每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在祖国每个困难的时刻,都有广大华侨华人的身影,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华侨华人踊跃回国投资创业,投资比例占到了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中国侨联能选在北大举办本期研修班,各位侨领代表能来北大学习,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他向各位学员简单介绍了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的创校历史和辉煌历程,并向学员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各位学员借助此次学习的机会,深入体会北京大学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感受北大精神,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现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当今重大发展战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有所获,不虚此行。二是希望大家作为“北大”人,发扬北大精神,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到中国新时代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三是希望大家珍惜、享受难得的校园时光,广交朋友,在北大学习期间过得开心、快乐。

龚旗煌常务副校长代表北京大学向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北京大学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有关工作的开展情况。他表示,在国内疫情形势危急的时刻,海外华侨华人、华商华社第一时间快速行动,千方百计采购医疗物资,捐款捐物驰援祖国,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他谈到,本期培训班借助北大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结合当今国内外形势,精心设计了课程安排,希望学员们通过北大这扇窗口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中国的发展与自身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发展新画卷。

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张晓黎,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夏付东,副部长祁德贵等陪同出席开班式。 

(责编:徐玉涵、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