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侨史刊物
【美国华人专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探析
2020年09月03日15:40  来源:中国侨联

一、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一)美国社会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激发了华裔青年的平权意识

“六十年代”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亚非拉国家)来说,都是个“反叛”和变革的时代。在美国国内,以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和马尔科姆·X领导的黑人权力运动点燃了各种社会运动的火焰,而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则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国内外的运动遥相呼应,对美国社会的保守主义、种族主义形成巨大的冲击,也对正处于思想和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华裔青年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唤醒了他们的平权意识。

(二)大学校园内少数族裔学生争取平权的胜利鼓舞了华裔青年

1968-1969年,一批土生华裔大学生与其他亚裔和少数族裔学生结盟,率先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组成“第三世界解放阵线”,发动罢课、静坐、游行、集会演说等抗议活动,向学校当局要求成立“少数族裔研究院”,增设少数族裔历史课程,制定优惠政策接纳有色种族裔学生入学,并雇佣更多少数族裔教职工。这场运动取得了胜利,校方基本满足了学生提出的要求,在美国最早建立少数族裔研究院(系)。这让华裔(亚裔)青年备受鼓舞,他们寻找新的社会变革运动“试验场”。

(三)唐人街居民恶劣的生存境况触发了华裔青年改变现状的“使命感”

华裔青年把目光投向唐人街,发现那里的底层民众遭受种族和阶级双重剥削,生活非常困顿。当时唐人街居民的生存境况,与非裔美国人贫民窟相差无几。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住房拥挤、社区卫生环境差、贫困、失业、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公、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养老和医疗福利匮乏等。正是唐人街恶劣的状况促使许多青年华裔回到那里,力图以实际的政治行动改变华社面貌。

二、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的兴衰与转型

一批受革命思想熏染的华裔青年深入唐人街等亚裔社区,成立了一些带有“新左派”色彩的团体,为当地底层的华裔及亚裔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免费医疗、廉价食物和农产品、免费法律咨询、为青少年提供无偿律师援助和课外辅导、英文学习班、表演话剧放映电影等,还积极发起组织普通劳工举行示威游行,争取华人劳工的正当权益。尽管这些“新左派”团体大多存续时间较短,但他们的变革性行动却为华社注入了一股崭新的空气。

(一)“红卫兵党”和“义和拳”:华人民权运动的急先锋

旧金山的第一个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红卫兵党”是以黑豹党为蓝本组织起来的,成立于1969年2月。其宗旨是争取美国亚裔社群享有自决的权力,口号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红卫兵党”在唐人街设立了两个“为人民服务”的项目,分别是儿童免费早餐和午餐。他们还组织参与了很多为华人争平等权利、谋福利的请愿和运动,如阻止拆除冈州古庙、发放传单阻止大资本家和开发商拆毁国际旅馆、抗议当局关闭华人社区肺医疗中心等等。虽然“红卫兵党”设立的服务项目为华社底层民众带来一定的福利,但是该党的“革命”和“武装”斗争主张并未获得华社居民的响应,即便在组织内部也没有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这严重地制约了“红卫兵党”的发展。由于组织内部政治路线上的分歧,“红卫兵党”只存在了两年多,就于1971年7月解散。

在纽约,与“红卫兵党”类似的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义和拳”亦成立于1969年,主要成员是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的部分亚裔学生,借用清末中国民众的“扶清灭洋”团体——“义和拳”来命名。该组织在华人社区建立了“赤脚医生”诊所,提供免费的肺结核和铅中毒检验、设立托儿所、并义务教授英语课程等;还创办了中英双语报《团结报》 (Getting Together)。可是,与“红卫兵党”的遭遇一样,“义和拳”提出的革命斗争口号难以引起普通华人的共鸣。1971年,“义和拳”到美西发展,设立了美西旧金山分部,并于翌年底联络华人社区自由进步人士在旧金山唐人街成立了“华人进步会”,逐渐减弱了其激进色彩,不过其维权初衷没有变。

(二) 纽约亚洲人就业平等会:由“激进”走向“温和”

成立于1974年的纽约亚洲人就业平等会是由激进团体逐步走向温和的民权组织及社会服务团体,至今依然存在。“平等会”的主要成员和负责人都是土生华裔(亚裔),如现任纽约市议员的陈倩雯就是该组织的初创人之一。“平等会”力图广泛招募华社草根阶层加入,用革命思想武装他们。“平等会”曾与纽约房产开发局进行交涉,要求承建孔子大厦的建筑公司履行联邦政府合约,为华裔建筑工人提供培训和工作岗位。此举不仅赢得唐人街各阶层的声援,也得到了其他少数族裔团体的支持,联合组织了长达几个月的集会抗议活动,最终获得了胜利。

由于“平等会”核心领导层的亚洲研究小组一心要强化阶级斗争和共产党领导的意识,于1979年成立共产主义工人党。该党内“激进派”和“温和派”之间发生激烈的矛盾,70年代末走向分裂。20世纪80年代初,“平等会”收敛了激进锋芒,接受了美国主流政治的游戏规则,改走温和派路线,他们与民主党内的自由派、改革派、劳工派以及少数族裔均结成盟友,依然努力为华人争取就业、住房、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平等权益。

三、结语: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的历史贡献

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作为亚裔美国人运动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校园斗争转向唐人街“草根阶层”运动,以前所未有的斗争勇气,努力为整个华人族裔尤其是底层“沉默的大多数”争取平等权利、谋取福利、赢得社会公正。不过,由于美国政治环境的限制,华人社区居民乐于接受他们的帮助,但对这些团体的“革命思想”都无法理解和认同。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绝大多数华裔“新左派”组织自行解散,有少数转型为偏温和的民权团体,仍然致力于为华人(亚裔)乃至所有的少数族裔争取平等和公正。

尽管华裔青年新左派团体存续时间很短,但却留下了重要“遗产”。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华人民权先锋无私无畏地斗争,并发挥教育和引领的作用,才使得普通华人民众的维权意识有所提升。他们服务社区的意识也在华社开始薪火相传,此后社区中的民权团体和专业服务组织日益增多。

(作者李爱慧,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摘编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 

(责编:闫枫、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