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长江以北的重点侨乡。近年来,山东省侨联积极引导和推动广大海内外侨胞、侨商侨企和具有“侨”特色的村镇把最美乡愁转化为回馈桑梓的最强动力,通过智资回归、产业扶持、公益奉献、嘉言懿行、宣传推介等措施,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扶贫攻坚,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侨界独特力量。
王光华,济南市侨联党组成员,在商河县孙集镇大浦洼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抓班子带队伍、抓产业促脱贫、抓民风促和谐,较好的践行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初心使命,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布衣书记”
“每天都能在村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为村里办起合作社,建起侨爱心蔬菜种植基地,让贫困乡亲们实现了脱贫;帮我们打了16口深水井,解决了近千亩地的灌溉问题;争取专项资金120余万元,带领村里党员对村庄主干道两侧排水沟及小巷进行治理和硬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王书记人朴实,待村里人亲得很,村里有个四十多岁的酒混子爱喝酒,不干农活,酒后还爱闹事,硬是让他苦口婆心劝得戒了酒,并帮他下开了一间农资门市,远近闻名的‘酒混子’从此洗心革面,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好日子。”
“王书记一天到晚为村里操心跑腿,老少爷儿们早就把他看成大浦洼村的人了,心里有话都想给他说说。”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大浦洼村村民,提起王光华,听到的是一连串饱含乡情的话语。
接地气的第一书记
大浦洼村历史上是一片涝洼地,长满蒲草,是商河有名的七十二洼之一,村名也由此而来。村里现有居民213户,人口913口人,大多以王姓为主,据记载是明朝初年由河北枣强迁移而来。村里现有土地175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有零星的芹菜大棚。
2016年3月,市侨联派驻大浦洼村第一书记王光华到村任职。为保证尽快和群众打成一片,尽快成为群众一员。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总是衣着简便,进村入户。由于村子离镇政府较近,所以入村工作总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从不开车。与群众交流也是用直白朴素的语言,拉家常、谈工作。
“小王,你这是从农村考出来,又回到农村去啊。”王光华的一位老领导在得知他被派驻到合发村做“驻村第一书记”时感慨地说。记者了解到,自小从农村长大的王光华对农村环境十分熟悉,工作中他一切围绕一个“真、情、实”字开展工作,用真心沉下来工作,倾注感情和热情去工作,实实在在因地制宜去工作,通过自已的真情、通过自己的言行,很快就与群众打成一片,被群众亲切的称为“田坎上的布衣书记”。
打造硬梆梆的好支部
在扎实调研,了解村子的具体情况后,王光华为自己的驻村帮扶工作确立了“三个一”的定位目标,即——打造一个好理念,科学持续发展;带出一支好队伍,团结进取实干的两委班子;培植一个好产业——大拱棚蔬菜种植;营造一个好风尚——和谐有序、积极向上、淳朴自然的村风民风。
“农村工作好不好,关键要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帮扶过程中,王光华把“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促发展”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工作中,他坚持平时走访老党员,引导他们发挥余热,对涉及村里发展稳定的大事要事,注重听取并采纳他们的意见,以此作为拉近与群众感情的工作方法。
注重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坚持诸如小巷治理、排水沟建设、大棚产业发展等方面广泛征求党员意见建议,并引导他们抢在先、走在前,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
在征求意见时,有群众反映村里的绿化不行,道路两旁连棵树也没有。在和村两委沟通商议后,王光华协调资金5万元,决定在道路两侧种植大金星山楂,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在种植的时候,现年87的老党员、老支书王志堂 87岁带头参与,村里全员出动,很快一条贯穿全村的绿色经济长廊建起来了。初步估算,这一千多棵山楂树进入盛果期,年可产山楂二十多万斤,按5毛钱算可得收入10万元。在搞好村里绿化的同时,王光华还帮助村里对入村路两侧的绿化进行了改造,种上了海棠、丁香和冬青,预计年产效益3万元。
在王光华的组织下,村里还建起了“能人俱乐部”,吸收经商能手、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打工成功人士参与进来,围绕村集体发展、重要活动、困难救助等,制定议事规则,定期座谈交流,提出意见建议,以确保村两委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有效的避免了工作失误。通过一系列措施办法,党建促村风作用进一步增强,村风民风进一步改进,正能量得以彰显,软实力得到增强。
谋划脱贫致富好路子
大浦洼村里登记在册的贫困户有30户,在王光华驻村帮扶的两年时间里,这3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为了让村民有事可干、有钱可挣,能持续稳定增收,王光华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实际情况,争取派出单位——市侨联的支持,引导侨界企业献出爱心支持贫困村脱贫,先后筹集资金50余万元,在大浦洼村建立了侨爱心蔬菜基地,并注册成立了蒲洼泉种植合作社。基地流转土地40亩,建立了36个统一标准的蔬菜种植大拱棚,全部承包给贫困户种植。
今年50多岁的村民王玉章,因父母健康原因,家庭因病致贫,在侨爱心蔬菜基地打工后,夫妇二人一年可挣得2万余元的收益。钱包鼓了,腰板也直了,他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还有很不错的收入,我真是太高兴了,这一切都要感谢小王书记!”
记者了解到,侨爱心蔬菜基地自2016年底运营一年来,已实现经济收入15万元,16户贫困户籍此实现了脱贫。按照王光华的设想,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大浦洼村还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把蔬菜基地扩大至140亩,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产业保障。
为让大浦洼村实现长远发展,王光华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专项资金50余万元,在大浦洼村建立起50千伏的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该项目已于2016年10月份竣工并网发电,每年可为集体增加8万元收入,实现了集体收入零的突破,并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奠定了基础。
营造文明和谐好环境
“生活条件好了,精神也要‘跟上趟’。”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王光华持续发力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他带领村“两委”和工作队员,注重把握时间节点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在诸如七一、国庆节、两会、十九大等类似的时间节点,采取诸如座谈会、重温入党誓词、学习体会等形式,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促进了两委班子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完善村规民约,对原有的红白理事会充实加强,加大移风易俗宣传,严禁铺张浪费,对个别条件好有铺张浪费倾向的农户提前约谈,摆明道理,批评教育。
组建乡村文明宣传队,吸收几个善于沟通、人缘好的妇女,成立乡村文明宣传队,对村里涌现的孝贤礼让文明行为进行大力宣传,调节邻里矛盾增进睦邻友好,促进村风和谐;组建秧歌表演队,在原有秧歌队的基础上,吸收一部分老年人参加,不断扩大参与面,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一次次直击人心的感人宣讲,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变了,村里的和谐氛围浓了。
“我们希望王书记明年能在我们村多干几年。王书记来了,村‘两委’班子焕然一新了,党员的好形象树起来了,我们都很满意;老百姓的增收渠道多了、钱包鼓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各种文体活动一场一场搞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了……”提起村里方方面面的变化,今年83岁的王玉同老人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做好驻村工作。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要带领村民拔穷根、摘穷帽,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谈起自己的工作,王光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