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广大侨界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请战,他们积极配合所在社区,深入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形成了全力以赴防大疫、众志成城攻大难的强大合力。
崇明:这个生日最难忘!
家住港西镇协北村的沈凯凯,正在韩国读大四。
疫情发生后,社区启动了“铁军行动·社区防疫”志愿者服务活动。小沈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铁军”征集令后,第一时间报名参与,“趁着韩国还没开学,我也想为家乡出一份力!”
尽管协北村到他服务的亚通水岸小区相隔数十公里,但小沈坚持“霸占”家里的汽车,跨镇执勤。看到丁家桥社区人手紧张,小沈干脆把自己的女朋友、表妹都带来变成了“编外志愿者”。
2月22日是小沈的23岁生日。这一天原本轮到小沈休息,没想到他又出现在了小区门岗。他说:“疫情一日不结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无法回到正轨。坚守岗位的生日,才更有意义!”
3月1日是小沈原定的开学日期,由于韩国疫情严重,他申请了本学期休学。休学不休假,他又出现在了亚通水岸小区的门口。小沈说,社区居委会书记盛京和其他工作者的辛苦和认真他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疫情期间,志愿者服务工作虽然单调,但受益匪浅,对自己以后踏上社会肯定有所助益。
黄浦:守护外滩我光荣!
徐玲梅是黄浦区外滩街道侨联联络员,也是外滩辖区的一位志愿者。
疫情发生后,当得知所在的居委志愿者缺口较大,她便主动向居委报名,积极要求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值勤。
一开始,街道的领导和居委干部也十分担心:“徐阿姨的子女长期在国外工作。她参与此次的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远在海外的子女们定会十分担心。”徐玲梅安慰说:“放心吧!我是自愿参与这次防疫工作的。国外的女儿给我寄了很多口罩和食物,防疫物资也很充足,你们不用担心!”
乍暖还寒的入春时节,上海的天空总会细雨绵绵。又冷又湿的天气,年轻人都觉得很难受,上了年纪的人更是觉得冷气都往骨头里钻。徐玲梅站在小区大门口执勤,往往一个多小时下来,身子便有点僵了。但是,为了社区这道防线,她格外尽心尽责——居民要进入小区,她便很耐心地给大家量体温。看到有陌生面孔出现,她会立刻督促在记录本上登记。有送快递过来,她就嘱咐小哥将快件留在岗亭,通知客户自己来取……
徐玲梅说:“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奋战在社区抗疫第一线,贡献我们老归侨的力量,尽心尽力守护外滩,我感觉非常光荣!”
闵行:我和老伴来站岗
家住闵行区聚缘居委的侨眷王新荣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小区业委会主任。
自疫情发生以来,老王主动请缨上岗,成为社区防控的第一批志愿者。按照排班表,老王和其他志愿者们轮流上岗,不论是上午的班,还是下午的班,他都准时到社区值守岗位报到,熟练地穿上红马甲,站在小区门口执勤测温。
虽已年过70,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抗疫热情。在他的影响下,老伴王秀珠也加入了抗疫志愿者团队,和他并肩作战。女儿时不时从英国打视频电话回国,询问国内的疫情和父母的身体状况。当得知父母都加入了社区志愿者,女儿表示要给他们大大点赞!
“守护家园,人人有责。疫情当前,我们作为一名老党员,更应该冲锋在前!”老俩口表示。
奉贤:这位“爷叔”有腔调!
方桂昌是奉贤区青村镇钱忠村的一名侨眷,子女现在加拿大定居。在得知村内需要志愿者后,作为村民代表的他第一时间主动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
钱忠村的设岗点位,正好在老方所办企业的门前。他清理出了门卫室,将其无偿为志愿者提供休息、洗漱等服务。
老方的妻子看到村内工作人员、志愿者们常常因忙于疫情防控而草草解决午饭甚至没空吃饭的情形,便主动联系村内巾帼志愿者们成立了“爱心小食堂”,为一线防疫战士们提供各类爱心点心,默默在防疫后线做好支援。
在许多个防疫的日日夜夜,老方始终同工作人员一起值守岗点,认真做好对往来进出人员的登记、测温和宣传工作。性格耿直的他,还经常会对一些不配合的人员进行严肃却不失幽默的劝告。在他的细心解释、耐心劝说下,大家也总能理解配合。
老方的热情、认真感染着村里的街坊邻居们。大家都称赞他有本事,是个“模子”,充分展现了一个上海爷叔的腔调。
来源:上海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