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基层建设
改革联动强基层 创新赋能夯基础
——浙江省“侨胞之家”建设亮点纷呈
2019年09月26日14:20  来源:中国侨联

浙江作为全国重点新侨乡,全省现有归侨侨眷112万人,华侨华人202万人。按照中国侨联《基层侨联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浙江省侨联积极挖掘侨的丰富资源和群团的独特优势,以“五有”向“五好”转型为标准,高要求推行全省“侨胞之家”建设,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党建带侨建”工作,高标准推动基层侨联组织建设。

一、浙江“侨胞之家”建设基本情况

按照“系统示范、全国领先”的要求,通过开展全省侨联系统“亮赛树”活动,围绕“一市一品、一域一品”的要求,在队伍建设和活动组织上,拉高标杆、精准发力、擦亮品牌,全面推动了全省“侨胞之家”建设。从构成上看,体现了“有量有质”。全省现有“侨胞之家”1612家,地市级和区县级“侨胞之家”实现100%全覆盖,其中2018年机构改革后从侨办系统转隶来的“侨之家”127家,符合“有组织、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五有”要求的“侨胞之家”数量达到了62%。从分布上看,呈现了“两个集中”。我省侨务资源相对丰富,在“侨胞之家”建设上,侨务资源越集中的地区,“侨胞之家”的建设以及其规范性也越集中。比如,侨务资源大市温州和丽水,两地的华侨华人人数之和约占全省的75%,归侨侨眷人数之和约占全省的70%,因此,两地“侨胞之家”数量占了全省的51.74%。特别是温州的“侨胞之家”“五有”达标率达到了82.04%,高出全省平均20个百分点。此外,“侨胞之家”的工作开展情况也与当地的侨务资源丰富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从类型上看,突出了“两个统筹”。即积极统筹阵地资源、统筹队伍资源,推进“侨胞之家”建设。全省各级侨联通过自建、联建、共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整合现有资源不断开辟和优化阵地,建设自有场地的“侨胞之家”287个,场地共享共建的“侨胞之家”1325个。大力加强“侨胞之家”队伍配备,积极探索“专职干部+兼职干部+志愿者”工作模式,现有“侨胞之家”专职干部218人,兼职干部4640人,志愿者7358人。

二、政治建侨、统筹联动,形成百花齐放良好局面

浙江省侨联在推进基层“侨胞之家”建设过程中,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注重实践创新,善于整合借力,建“坚强阵地”,筑“侨胞之家”,努力推动基层组织从“建起来”,到“活起来”,再到“强起来”转变,走出了一条既务实又开拓、既规范又活跃的兴侨护侨之路,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亮点:

(一)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活力进一步激发。将侨联工作纳入各地党建工作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基础优势,以党建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队伍建设、带作风建设、带工作发展,依托基层党建推动基层侨联阵地建设、经费保障、活动开展、力量整合等,使“党”和“侨”密不可分,确保侨务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努力夯实在基层开展侨界群众工作的基础。各地党委将基层侨联组织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听取侨联工作特别是侨联改革的情况汇报。比如台州市侨联争取到了将“侨家小院”建设纳入2019年台州市党建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统战部“同业对标,走在前列”活动指标体系,为“侨家小院”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温州“党建带侨建”的创新实践,作为全国侨联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为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提供了样板。

(二)坚持示范带动,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带动,支持侨务资源丰富的地市先行先试,再通过召开各个层级工作现场会,逐步在其他地区推广“侨胞之家”建设经验。全省侨联系统积极创新,把“组织细胞”建在产业链、新社区上,全面推进“侨胞之家”建设“进园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楼宇、进特色小镇”工作,各地还纷纷将侨联组织建立在新经济实体、新社会组织上,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比如,杭州市余杭区在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创业的梦想小镇设立侨联工作站,在恒生科技园和梦栖小镇设立“侨家大院”,通过各种联谊活动,为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贴心服务;衢州市侨联扎实推进柯城区“社区为侨服务工作”和衢江区乡贤回归项目——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项目建设,在“抓点示范”上持续发力。

(三)坚持为侨服务,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全省各级基层侨联组织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侨胞之家”为侨服务的新路径、新载体,有效提高了为侨服务水平,获得侨胞点赞。比如,宁波市通过整合13家会员单位资源,共同推出为侨服务“直通卡”;丽水青田、温州文成等地借鉴国外大陪审和中国传统“老娘舅”调解模式,化解矛盾纠纷,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推广;温州市侨联创新推出了“警侨之家”海外联络点,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升级版,打通了联系服务侨界群众“最后一公里”,在侨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作出批示予以肯定;台州市侨联引导欧美同学会入驻“侨家小院”,着力打造项目对接服务平台、项目策划包装平台、新媒体运作平台、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等多维度工作平台,着力打造凝侨聚侨、为侨服务的枢纽型“侨家小院”。

(四)坚持多方联动,侨界形象进一步提升。树立大侨务工作理念,整合资源,积极把各部门、各平台、各项目的资源整合起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深化与涉侨部门、海外新侨专业社团的联系与合作,以多种方式拓展工作、展示形象。比如,杭州市主动发挥华侨活动中心的主阵地作用,2018年举办交友联谊、学习交流、对接洽谈等各类活动182批次,人员3880余人次,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搭建了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温州市通过建设世界温州人家园,集中展示了温州文化、温州人精神、温州模式、温州人在海内外奋斗史,精心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侨胞之家”;舟山市“侨胞之家”通过设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侨法专栏、谈心室、侨展馆等多功能活动厅,打造集服务、学习、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为侨服务综合场所;温州市龙湾区状元“侨胞之家”发起成立状元亭华侨爱心驿站,下设“大建大美”服务队、治水志愿队、“侨爱义工队”等3只志愿队伍、200多名志愿者,自2019年4月成立以来,已累计募集海内外善款15万余元。

三、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创新探索样板经验

“侨胞之家”是抓基层强基础的重要阵地,浙江省侨联始终将“侨胞之家”建设作为全省基层侨联组织的重大任务,实现组织实体化、功能化,增强侨联的存在感、凝聚力。在赴全省各地开展“三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过程中,全面深入地对“侨胞之家”建设现状、问题、短板等进行调研,总结提炼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先进经验予以推广。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将加强“侨胞之家”建设作为调研课题,直面问题,问计于侨,梳理全省层面存在的问题短板,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升。

(一)加强指导,保质保量,提升“家”的建设。认真贯彻中国侨联基层组织建设条例,制订出台“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新时代加强全省侨联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侨联组织“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进楼宇”,争取实现在杭重点高校侨(留)联组织的全覆盖、重点侨乡省级特色小镇侨联组织的全覆盖、知名侨企侨联组织的广覆盖,着力打造横纵到边、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真正做到“侨胞集聚到哪里,侨联组织就覆盖延伸到哪里”,努力实现侨联组织从“五有”到 “五好”转变。

(二)分类推进,共建共育,统筹“家”的资源。用好党群服务中心、乡贤馆建设“侨家小院”,着力打造序列式、规范化、成体系的“侨胞之家”,并对各级“侨胞之家”实行“车号式”编号管理。落实中国侨联有关基层侨联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动赋码信息系统建设。树立“大侨务”理念,以侨联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同步壮大“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为我所呼”力量。在省、市、县级侨联组织层面,做到精挑细选育人才,通过机构改革编制选调一批精干力量,兼职副主席中选派一批联络员、基层选派一批兼挂职力量,高校推荐一批志愿者,不断充实“以一当十”的侨联精干力量;在乡镇、街道基层侨联组织方面,探索建立“宣统委员+统战干事+体制外侨联主席+侨联专干”模式;在社区、村级侨联层面,推广温州“百忙官”“白忙官”经验,探索建立“联络员+志愿者”的模式,源源不断地为侨界事业提供力量保障。

(三)搭建平台,常态长效,发挥“家”的作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依托红船干部学院,制定实施侨联组织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常态开展侨联干部培训,着力打造有坚强政治定力、有大情怀、有精气神、有执行力的“四有”侨联干部。树立“互联网+”思维,建立“三e”“四库”“两平台”信息体系,切实把侨界精英人才网罗在“侨胞之家”。以“三服务”活动为切入点,持续实施联系侨界群众“五百工程”、“千侨万眷”暖心工程、百个侨团扶百村、“侨爱心工程”等活动。推动构建“一法律、两中心、N联盟”的华侨权益服务保障体系,“一法律”就是以贯彻实施《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为契机,“两中心”就是积极探索组建事业单位和社会化的为侨服务中心,“N联盟”就是积极总结推广嘉兴红船服务总联盟、温州为侨服务“全球通”等经验,按照“一地一品牌、一域一特色”的思路,着力打造“最多跑一次”海外升级版,大力提升侨胞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加强与“四有”侨界人士的联谊联络,注重培养侨界新生代,延揽侨界人才,壮大侨界力量;持续深化“亲情中华”“创业中华”等六大中华系列活动,办好论坛、峰会和参访活动,进一步做强做大“侨胞之家”。

(责编:蒋琪、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