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安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辖区总面积3126.8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3个镇298个社区、行政村,是杭州第十个市辖区。临安区侨联成立于2005年12月,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海外留学及归国留学人员2850余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及海外留学人员眷属3800余人,海外侨胞分布在36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美、亚洲居多。
近年来,杭州市临安区侨联在省、市侨联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上级侨联改革精神,坚持把“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作为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有效凝聚侨界力量,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方向,作为全省第一个通过换届成功实现全面改革的基层侨联,我们努力以活动促活力,以“联、聚、引”促发展,力争将辖区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成为党政重视、群众信赖、工作活跃、作用明显的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家。
一、科学整合资源,全面落实侨联改革要求
2017年11月,临安区以召开第三届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为契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全面推动侨联改革各项工作在全区落地生根。
(一)把稳侨联改革的政治方向盘。《中国侨联改革方案》印发后,区委主要领导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专题听取工作汇报2次,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侨联改革及换届工作1次,组织相关部门、侨界重要人士召开改革动员座谈会7次。借助群团改革和机构改革东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优化职责职能,确保侨联改革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实现临安区侨联机构单设,明确三定方案,规定具体职能、编制、人员情况,确定侨联事业编制3人,主席1名、副主席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二)画好侨联改革的最大同心圆。临安区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凝聚侨心、汇集侨智”,立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力求以改革破思想定势、以改革解发展难题、以改革促同心同向。根据改革方案,结合全区侨情实际,组织人员力量深入各镇街、部门、侨界人士集聚区开展走访调研53次,收集基层对侨联改革的意见建议128条,修改完善改革措施和配套制度21项,并探索建立了侨联委员增补、卸免和退出机制,为改革顺利推进奠定了民意基础、调研基础和制度基础。
(三)增强侨联改革的群众粘合力。通过换届,临安区侨联组织呈现出“三个更”的特点。一是队伍配比更为合理。在领导班子配备上,实现专职主席1名,专职副主席1名,挂职副主席1名,兼职副主席4名,领导班子专职比例降低至28.6%,形成了以专职干部为骨干,挂职、兼职干部为重要支撑的干部梯队。二是代表结构更为优化。基层一线代表比例由上一届62.5%提升至82.3%,其中新侨代表比例由上一届12.5%提升至28.7%。新一届侨联委员基层一线比例由上一届69.6%提升至82.8%。三是组织覆盖更为全面。在基层侨联组织建设上,通过实现镇街侨联“统一布局、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切实解决基层侨联组织覆盖不全问题。特别是在归侨侨眷集中社区开展示范性基层侨联和“侨之家”建设,确保了全区侨联工作更高层次统筹、更广领域联动、更深层次融合。
二、联侨聚侨引侨,有效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临安区侨联改革以来,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胸怀全局、为侨服务、大胆创新,做好“侨联侨”“侨聚侨”“侨引侨”文章,不断推动侨联组织作用发挥。
(一)夯实基础“侨联侨”。加强对基层侨联和海创会、留联会的指导和联系,为新一届留联会换届征集推荐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归国留学人员和家属55名。在海创会成功引入创投基金,以支持海归科创型企业创业创新为主。在实现镇(街道)、社区侨联组织全覆盖的同时,指导各基层侨联组织通过“党建带群建、区域化群建、群团共建”,新培育省市先进集体3家、省市先进个人6名。
(二)密切联络“侨聚侨”。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外归来看临安”、海归人士“创新创业故事”演讲会等活动,吸引300余名海归及留学生齐聚青山湖畔,感受家乡新变化、新发展,聆听侨界两名国千人才和数名行业大咖分享创业心得、创业经验。在侨界群众相对集聚的主城区锦城、锦北街道成立两家“社区侨之家”,通过日常开放和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活动,吸引辖区侨界群众共庆佳节、共叙友情、共话家常。依托社区“一社一品”、“好家风”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开展侨情资源排摸、登记工作,重点做好全区35名侨界空巢老人的日常走访、暖侨慰问等工作。
(三)服务大局“侨引侨”。组织开展侨界人士助力“城中村改造”“剿劣治水”“三改一拆”“最多跑一次”“健康临安”“乡村振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民主建言等活动8次,举办海外侨领和高端人才“走进青山湖科技城、汇聚侨力量”“侨商回家”等引资引智活动12场次,向区商务局提供招商引资信息32条,向青山湖科技城提供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9项,成功招引杭州恩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落户投产。广泛搭建区侨联与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平台,建立侨联界别政协委员联系侨界群众制度,引导侨界人士有序开展参政议政活动16次,推进参政议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