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分析探讨】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内容、成因和影响分析
2019年07月05日15:34  来源:中国侨联

作者:邓玉柱,男,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和国际移民问题研究;潮龙起,男,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华侨华人、中国社会史研究。本文选自《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论文梳理总结了“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成因和影响展开了分析。

 

“华人间谍威胁论”是美国政府、媒体炒作中国政府利用美国华人“窃取”美国技术情报的概称。近年来,美国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炒作愈演愈烈,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2018 年2 月1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专门对美国政府炒作“中国间谍威胁论”的问题进行了批驳。从20 世纪90 年代的《考克斯报告》,到特朗普执政期间经常见诸报端的所谓美国华人“窃取”美国技术情报而遭逮捕的消息,“华人间谍威胁论”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周期性地成为美国政府、主流媒体炒作的热点。那么,为什么“华人间谍威胁论”会在美国屡次出现?其内容和影响又是什么呢?

目前,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学术讨论并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媒体关于华人“间谍”的反应、中美“网络间谍”争端等领域。如汪晓风从中美经济“网络间谍”争端的发展演变、中美两国对“网络间谍”的不同认知、中美“网络间谍”争端产生的动因及调适路径等方面对中美经济“网络间谍”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邱林川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分析了《纽约时报》等报刊关于李文和案的报道情况, 指出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李文和间谍案”过程中存在“族裔定性”的问题。其他相关成果多是一些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评论性文章,学术价值有限。本文拟借助美国华人胡善庆(Jenemy S.Wu)博士等人创办的联邦案件(Fedcases)数据库、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华人社团组织百人会等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及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关于美国华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访谈资料等,对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主要内容、成因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加深对美国政府频繁炒作“华人间谍威胁论”本质的认识。

一、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产生及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美国逐步将中国视为一个日益上升的威胁,并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摩擦不断。1999 年5 月8 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一度使两国关系降至谷底。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炒作“华人间谍威胁论”的风潮。

美国政府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炒作始于“李文和案”。1996 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W-88微型核弹头资料被中国间谍窃取,对设计该弹头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实验室展开调查,并把目标锁定在该实验室工作的华人科学家李文和身上。经过三年的调查,李文和于1999 年12 月10日被指控为中国政府窃取美国核武库机密而遭逮捕。在李文和被捕前,美国联邦情报人员以匿名方式将“李文和窃取美国核机密”的“消息”透露给《纽约时报》。1999 年3 月8 日,《纽约时报》在头版刊出了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文和涉嫌向外国泄露美国原子弹机密而被开除的消息。此后近6个月的时间里,《纽约时报》对“李文和案”进行了系列报道,“反复称李文和是‘间谍’,把‘为数庞大的机密情报’交给中国”。美国媒体有关“李文和间谍案”的炒作纷至沓来。同年5 月25 日,美国众议院“与中国贸易与军事交流特别调查委员会”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发布《关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对华军事及商业关系的报告》(俗称《考克斯报告》),宣称所有来美的中国访问者都是潜在的间谍,他们正在为中国窃取美国的核武器机密。美国从国会到民间掀起了“华人间谍威胁论”的风潮。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美国政府关于“华人间谍威胁论”的炒作与日俱增。2003 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声称反间谍是仅次于反恐的第二要务,并认定中国是今后10 到15 年间“美国最大的间谍威胁”。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政策“千人计划” 和“中国制造2025” 计划的颁布实施,美国政府掀起了新一轮的“华人间谍威胁论”炒作浪潮。表现有三:一是涉及华人的“间谍”案件明显增多。如经济间谍活动成为联邦调查局(FBI)优先处理事项之一,其中针对中国的间谍案件急剧增长,自2009 年成立专门处理经济间谍的部门起,平均每年增长18%,大多数案件涉及中国。二是针对“华人间谍威胁”的言论进一步公开化、夸大化。美国白宫贸易和制造业政策办公室2018 年6 月发布的《中国的经济崛起如何威胁美国和世界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报告,宣称由中国政府招募的华人间谍广泛分布于美国的大学、国家实验室等科研部门,从事着非传统信息的收集工作。三是鼓吹“华人间谍威胁”的官方调查报告大量出现。如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09 — 2018 年发布的系列年度报告、美国国家反间谍和安全中心(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enter)发布的《网络空间中的对外经济间谍活动》(Foreign Economic Espionage in Cyberspace)报告等,均宣称中国正在利用美国华人作为非传统间谍手段窃取美国技术。

二、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主要内容

自1999 年美国众议院发布宣称所有华人都是潜在间谍的《考克斯报告》以来,美国政要、新闻媒体及官方报告等发表了大量关于美国华人从事“间谍活动”的言论。概括其主要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有华人都是间谍”

“华人间谍威胁论”者宣称所有赴美的华人都是潜在间谍,从科学家、留学生、访问学者到普通访客,遍布各个行业。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1999 年发布的《考克斯报告》认为,中国针对美国的大部分技术间谍活动并不是中国国家安全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军事情报部所属的职业特工进行的,而是由学生、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游客等非专业人员完成的,“中国正日益将留在美国的中国学者当作获取情报的资源”。2018 年初美国白宫贸易和制造业政策办公室发布的报告宣称,中国正在通过五种途径获取美国技术,其中包括利用“开源”(open source)方法“广派留学生、科学家、商人等搜集技术情报”。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也宣称,中国政府正通过有偿报酬的方式,让中国公民或美籍华人在美国目标科技公司找到工作,让他们成为公司“内部人士”,从而更容易窃取到美国的技术知识。

除政府部门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外,美国政要甚至总统也在公开场合毫无事实依据地夸大华人“间谍”活动的事实。2018 年2 月3 日,在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举行的例行国家安全听证会上,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宣称,中国政府正在利用学术界的华人教授、科学家或者留学生作为非传统形式间谍收集美国科技情报。2018 年8 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竟然在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高尔夫俱乐部举办的一场晚宴上宣称“几乎所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都是间谍”。

(二)“美国华人正在窃取美国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

宣称中国政府正在利用美国华人“间谍”窃取美国前沿军事、民用技术,是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核心观点之一。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201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和安全发展年度报告》认为,中国正在为支持中国军事现代化而开展各种间谍活动,获取“美国出口限制技术、受控设备以及其他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材料”,以满足中国军事发展需求。1999 年发布的《考克斯报告》宣称,中国通过间谍手段“获取美国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是中国进行军事现代化的一条路径……中国利用了美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大大提高了解放军的军事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该报告还宣称中国对美国洛斯阿拉莫斯等5 家国家实验室进行了持续渗透,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核武器技术,中国才“一跃发展到拥有较现代化的热核武器设计能力”。

“华人间谍威胁论”者声称,所有商业技术领域都受到了华人“间谍”活动的威胁。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消息称“美国的所有行业,任何拥有专业知识产权的公司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美国国会中美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主席迈克尔(Michael Wessel)声称,中国政府制定了严密的国家计划以获取美国先进的商业应用技术,其中包括与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领域相关的尖端技术。2015 年,FBI 的一项调查宣称,参与调查的165 家私营公司中有一半声称是经济间谍或盗窃商业机密的受害者,其中95%的企图来自与中国政府有关的个人。美国知识产权委员会2017 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也宣称,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知识产权侵权者”,假冒商品、盗版软件和盗窃商业机密每年使美国经济损失高达6000 亿美元。

(三)“华人间谍遍布美国各地”

“华人间谍威胁论”者声称,华人“间谍”遍布美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华人技术移民较为集中的加利福利亚、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尤其是硅谷等华人科学家、工程师集中的地区。美国媒体报道称,在世界级科技公司集中的美国西海岸地区,尤其是旧金山湾区是华人“间谍”活动的“重灾区”(见图1)。

美国《政客》杂志2018 年初的报道称,“FBI 所有与反间谍有关的知识产权案件20%来自旧金山湾区”,作为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硅谷活跃着各种“更新的、更灵活的‘非传统’类型的间谍活动”。2018 年2 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也宣称,华人“间谍”遍布美国主要大小城市,活动于所有学科领域。

三、美国政府炒作“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原因

美国政府之所以将美国华人当作“间谍”,并将其视为美国全社会的“威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日益增多的华人留学生、科学家“回流”参与中国人才吸引计划,引起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华人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某些华人个体的不当行为为“华人间谍威胁论”提供了口实。

(一)美国政府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各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近年来,中国在航空航天、量子通讯等领域进步很大,成绩卓著,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极大担忧。2018 年6 月美国白宫贸易和制造业政策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经济崛起如何威胁美国和世界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报告,甚至将中国政府招聘海外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工作的活动列为“盗取”美国科技情报的经济“入侵”活动,认为中国政府于2008 年启动的“千人计划”,是中国官方针对不同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而开展的“窃取”美国科技情报的行为。

为了遏制中国“千人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项目的实施,美国政府加大了对所谓华人“间谍”的监控和起诉力度,以限制掌握前沿技术的华人科学家回归中国。据胡善庆博士等人的统计,1997 年至2015 年,依据美国《经济间谍法》起诉的间谍案件总数为144 起,其中45 起案件与中国有关。

2008 年以前美国政府每年针对华人科学家的案件起诉数量最多不超过3 件,其中1999、2000 和2003 年为0 件,但2008 年后每年针对华人的起诉数量逐渐增多,其中2008、2009、2011 和2015 年均达到5 件之多。不难看出,自2008 年起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华人涉嫌“间谍”案的起诉和审判力度,而这一年恰好是中国颁布实施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千人计划”的元年。美国政府借炒作“华人间谍威胁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目的可见一斑。

(二)美国国内对华人长期存在的歧视和偏见

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存在严重偏见,许多华人对美国的政治忠诚度受到怀疑。自19 世纪以来,“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被美国政府视为天生不忠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从1882 年的《排华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在美日裔的监禁,均折射了美国政府对待亚裔的种族主义政策传统。21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学界、政界及美国社会出现了一种以‘恐中’、‘反中’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政治正确’”,那些与中国接触过密的学者往往被指责,甚至被视为是中国派到美国的间谍。2001 年,美国百人会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23%的美国人对亚裔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支持感到不安,7%的人不想为亚裔美国人的首席执行官工作(不想为非洲裔美国人工作的比例为4%),32%的美国人认为华裔美国人可能对中国的忠诚度高于对美国的忠诚度。

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歧视传统使得中美关系紧张状态下的华人更容易受到怀疑。目前,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围绕高新技术知识产权的纠纷日益增多,华人科技从业者因其族裔背景而被起诉或定罪者也日益增多。美国百人会2017 年发布的《起诉中国“间谍”:经济间谍法的实证分析》报告显示,从2009 年至2015 年,所有依据《经济间谍法》被起诉的被告中52%是华人,其他族裔如白人占37%,阿拉伯裔仅为1%,其他亚裔仅为10%。

此外,在被判刑定罪的人员中,华人和所有亚裔被告的平均刑期是25 个月和22 个月,是白人被告(平均刑期11 个月)的两倍有余。白人被告几乎一半(48%)获得了减刑或者缓刑判决,而只有21%的华人被告和22%的亚裔被告获得了减刑或缓刑。

(三)少数华人科学家日常工作中客观存在不当行为

首先,少数美国华人科学家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误操作或违规行为,客观上为美国相关执法部门的监控和起诉提供了把柄。如部分参与中国“千人计划”的华人科学家未能按美国的法律或公司规定,及时向美国政府或所在公司通报其在中国的兼职及薪资情况,触犯了美国法律。在“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中,时常出现不合美国法律规范的事件, 如2017 年9 月,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前雇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王姓工程师,在返回美国探亲时被捕。据美国百人会发布的消息,王姓工程师被逮捕的理由与他在中国的兼职有关 ,他被指控违反了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不得接受美国政府之外任何工资的法律规定,故意从中国“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项目中获取报酬。

其次,少数华人科学家日常工作中对所在公司的保密协议和相关法律未予以足够重视,涉密操作不合规范。一些华人科学家为了工作方便,将公司或实验室的文件下载到私人电脑,或将涉密文件带回家中,这些行为极易被雇主或美国政府当作“窃密”的把柄。如李文和在1999 年被捕前,曾未经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同意,自行下载非机密的军事资料,并将自己的工作文件备份。这种做法最终使他被判犯有“不当处理机密数据”罪。除此之外,李文和在联邦调查局对其展开调查初期,在没有咨询律师的情况下,对包括联邦调查局等机构的调查人员说了许多情况,使其后来在应对起诉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一位华人资深IT 工程师针对此事评论道:“华人科学家在与美国政府,尤其是与中国发生联系的时候一定要咨询相关的律师,不要让人抓住把柄,否则后患无穷。”

再次,少数华人科学家未能严格遵守相关行业法律或职业道德,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2018 年8 月初,“千人计划”专家、通用电气主任工程师(Principal Engineer at GE Power)郑姓华人在美国家中被捕,被指控涉嫌为中国窃取蒸汽涡轮制造流程图等技术机密。美国联邦法庭的起诉书称,郑姓华人试图把 39 份通用公司的设计图纸加密打包,放到一张照片文件的代码后面,并将其伪装成一张正常的日落风景图从公司服务器上拷贝出来,发至自己私人邮箱。目前,虽然该案还在审理当中,真相尚无从查考,但郑姓华人加密拷贝文档至自己私人邮箱的行为显然有违职业规范,为美国执法部门调查其侵权提供了证据。

四、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影响

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出现以来,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发展及“华人间谍威胁论”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科技人才储备均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美国政府为应对所谓华人“间谍”威胁采取的系列措施,打击了美国华人科技人才参与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性。美国通过反“间谍”行动,加大对华人科学家的起诉力度,仅从2017 年至2018 年上半年,就有数名“千人计划”专家被美国政府逮捕或起诉。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立法或行政处罚等方式,阻碍华人科学家参与“千人计划”。2018 年5 月9 日 ,美国众议院批准通过了《国防授权法案》( NDAA)修正案,其中一项提案规定,允许国防部拒绝向参加由中国等国家赞助的“人才或专家招募计划”的研究人员提供资金资助。美国政府针对华人科学家的起诉和法律限制,使参与中美科技交流的华人科学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经常受到美国大学、政府研究机构的鼓励,与中国的同行开展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可能因错误行为而被起诉。”

第二,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公民收紧移民政策,对我国海外人才储备造成不利影响。基于对华人可能会获取美国学术研究机构高科技知识情报的担忧,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公民赴美学习和工作签证的数量采取了限制措施。据美联社报道,从2018 年6 月11 日起,申请赴美主修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尤其是主修机器人技术、高科技制造业或航空专业的中国研究生只能获得一年的F1 学生签证。留学生群体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之一,美国政府通过收紧签证政策的措施限制了中国理工类留美学生的规模,势必对我国海外理工类人才储备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美国政府通过签证等手段阻止中国科学家赴美开展正常学术交流的行为,对中国科学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造成了负面影响。2017 年,美国驻华大使馆曾拒绝向准备赴美参加研讨会的航天工业某工程师发放签证。2017 年7 月,北京某高校生命科学专业某教授在办理赴美签证参加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举办的研讨会时屡次被拒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加强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已成为人类应对诸多挑战的必然趋势,美国政府的行为为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设置了障碍。

(二)对美国的影响

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华人间谍威胁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阻碍美国华人参与中国科技发展的目的,但也对美国的人才培养和储备造成了不利影响。移民在美国科技发展过程中作用突出。据2016 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硅谷大约71%的科技员工是外国出生的移民,其中尤以中国人和印度人为多。一般而言,在美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是美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潜在力量。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3 年的研究报告显示,92%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毕业五年后仍选择留在美国工作,为美国的科技创新服务。因此,美国政府关于收紧申请STEM 专业中国留学生F1 签证的规定,势必造成STEM 类中国留学生数量减少,__进而影响美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频发的华人“间谍”案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科技人才的流失。1999 年发生的“李文和案”使得许多华人科学家因担心他们的特殊族裔背景而被怀疑为“间谍”案嫌疑人,从而选择远离诸如与国防、空间及武器等相关的科研机构。以李文和工作过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为例,受“李文和案”影响,先后有5 名华人科学家选择离开了该实验室,在该实验室从事科研的亚裔博士后数量也从70名下降到55 名,除此之外,申请该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基金的华人学生数量也出现了减少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声明说,由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忧,美国许多实验室基于国籍、种族等方面的偏见,在吸引外国出生的少数族裔科学家方面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现在的环境对美国招募外国出生的少数族裔科学家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对美国华人的影响

“华人间谍威胁论”使得美国政府针对华人科学家的无端指责和起诉迅速增加,对华人科学家群体造成了极大伤害。针对华人科学家的诸多无端起诉,使许多华人科学家蒙受了职业和经济方面的损失。巨额的诉讼费用和辗转时日的诉讼过程不仅使涉案华人科学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且也使他们承受“不被信任”“被怀疑”的心理摧残。2014 年10 月,供职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华人科学家陈霞芬在办公室内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被指控涉嫌为中国非法获取美国水坝等敏感信息,虽然后来关于她的所有指控在开庭前夕被撤销,但她却被原雇主美国商务部解雇。事后陈霞芬曾动情地说:“我被彻底毁掉了。20 年努力的结果全没了。一夜之间,我从一名优秀的联邦雇员,降格到一名罪犯。”2018 年3 月至9 月,笔者曾借助在美国访学的机会,于旧金山湾区等地以华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对象就华人技术移民相关问题开展访谈。访谈对象的反应使笔者切实感受到了美国炒作“华人间谍威胁论”背景下,华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人人自危”的恐惧心理。访谈中许多人对笔者的身份和访谈动机表示怀疑,不愿接受访谈。在接受访谈的华人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当笔者问及“如何看待美国华人科学家频繁遭逮捕的问题”时,许多人表示“我不方便回答这一问题”。

另外,“华人间谍威胁论”使得美国华人科学家被“污名化”,华人群体形象遭到了损害。在“华人间谍威胁论”者看来,凡是华人皆可疑。《考克斯报告》声称,基本上所有来到美国的中国访问者都是潜在的间谍,使人们对那些在美国公司和实验室工作的具有亚洲背景的外国及美国籍的科学和工程人员产生了普遍性的怀疑。这种情况使得所有华人科学家“人人自危”,“他们担心与中国的任何合作都会引起怀疑”。那些被美国政府无端起诉的华人,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可能使美国主流社会形成“所有华人都是间谍”的印象,最终可能又加倍引发排华反华。对于那些被无端起诉的人,即使后来撤诉或证明无罪,他们所受到的伤害也无法挽回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产生于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通过歪曲事实宣称所有华人都是“间谍”、加强反“间谍”起诉、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等方式,阻碍了中国海外人才的回流和培养,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发展均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华人间谍威胁论”是一把“双刃剑”,客观上也造成了美国的人才流失。

美国“华人间谍威胁论”的本质,其实是在中国日益崛起背景下,抱持冷战思维的美国政府以中国为假想敌,通过捏造和渲染华人“间谍”活动的规模与危害,借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一种政治策略。这在提倡国际科学研究分工与合作的今天,是一种典型的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而动、损人不利己的技术民族主义行为。可以预见,美国政府仍会继续通过炒作“华人间谍威胁论”的方式,限制美国华人留学生和科学家群体的“回流”或“环流”,从而遏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予以关注和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

投稿邮箱:hqhrlsyj@163.com

(责编:皮博、高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