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基层建设
上海市侨联关于贯彻
“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9年06月17日13:21  来源:中国侨联

中国侨联《关于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中侨发[2019]4号)是着力推进基层侨联为大局服务和为侨服务,实现更大作为的一份指导性文件。文件就基层侨联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围绕着组织建设、平台建设、功能建设、激励机制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为更好贯彻中国侨联指导意见,特制定《上海市侨联关于贯彻“新时代加强基层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请各单位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做好侨情排摸,打好组织建设基础

1、做好侨情排摸工作。由此作为在基层侨联建立组织的依据,同时细分各类涉侨需求,精准施策,有的放矢。

2、要深入新侨、留学人员集居地,根据他们的特点、活动方式,在各项机制体制的建设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用创新的思路谋求新的发展。

3、在侨情排摸的基础上,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及留学人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街道、社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数在30人以上的各类园区、市场、楼宇和非公组织、社会组织等,原则上应设立基层侨联组织。人数不足30人的,可以设立侨联分会、小组、工作站等。

二、进一步扩大组织建设覆盖面

4、高校、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园区的新侨、留学人员相对集中,是本市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新的增长点。要争取同级党委的支持,制定对此类基层侨联组织的建设计划。

5、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本市各区侨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拓展方向,要加强在楼宇、企业、行业、协会、园区的基层组织建设。按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加强“两新组织”的侨联建设。

6、重视基层侨联队伍建设,拓展工作渠道,依托街道(镇)、社区、学校等的两新组织、区域化党建等平台,发现、培育一批善于做侨务工作,具有个人魅力的基层侨联干部和“两新”组织的侨界代表人士。

7、建立直接联系制度,通过侨联领导和干部点对点的指导、联络和帮扶,落实基层侨联的组织发展和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打造工作开展新平台

8、进一步夯实以街(镇)侨联为核心、“侨之家”为工作阵地、“新侨驿站”为创新工作平台的“1+2”基层侨联组织架构,并按照“两个建设”的工作要求,加大资源投入与配置。

9、重点在街道(镇)、居民区加强“侨之家”建设。结合示范“街镇侨联”、星级“侨之家”建设,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和侨情的新变化,修改建设标准,建立满意度调查机制。

10、重点在院校、楼宇、企业、行业、协会、园区扩大“新侨驿站”的建设。“新侨驿站”要注重内涵建设,因地制宜,明确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

11、加强基层新侨与科技、经济、工商界社团的联系,为他们在沪发展提供服务,在项目、资金、人才服务上搭建平台。

12、加强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做好留学人员及其社团的联系、联谊和服务工作。

13、持续强化新侨服务联盟的服务功能,对新侨服务需求进行分类,提供菜单式服务,更好满足新侨的合理需求。

14、加强网上侨联建设,运用互联网手段团结、凝聚服务对象,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服务对象的分布、适应群团组织的活动特点的工作开展需要,提高基层侨联组织的社会识别度与社会的影响度。

15、把涉侨社团组织建设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延伸和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通过“1+N”即一个基层组织加N个涉侨社团的模式,有效延伸基层侨联工作手臂。

16、建立侨界数据库和智库平台,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四、进一步拓展功能建设

17、要引导各基层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的重大战略,凝聚侨心,找准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把侨智、侨技、侨力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和生产力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18、围绕着侨联对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工作重点,部署引导广大海内外侨胞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同时,积极对接上海“进博会”,做好为海内外参展侨企提供相应的服务工作。

19、积极落实“两项机制”,促进工作联动。在推进“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模式过程中,要善于将组织网络、信息、人才的优势相叠加,形成有特色的基层案例。在推进“基层侨联(涉侨社团组织)+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模式过程中,探讨侨联组织所联系的涉侨社团对接海外侨团,探索海外交流新途径。

20、深化“侨爱心工程”,充分利用相关侨务部门、华侨基金会和慈善基金会等多方渠道,通过多种侨爱心实事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早期归侨及侨界老人提供精准帮扶。关心并协助早期归侨社团活动开展。

21、进一步完善依法维护侨益的工作网络,在现有侨联工作五项维权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基层组织建设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社区、校区、园区、“两新组织”、企业的维权工作网络,壮大维权工作队伍,探索“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决方案”等维权服务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22、拓展基层文化活动,以文化建设带动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筑牢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基层文化活动要与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及各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有机融合起来,以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基层的组织建设。

23、实现基层组织由活动型向服务型发展,不断完善四项基层服务机制。即:有针对性地形成侨界空巢老人关爱机制、困难归侨侨眷帮扶机制、新侨创新创业就业服务机制、涉侨政策咨询机制等,构造覆盖广泛、快捷有效的服务侨界群众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24、各区、高校(院所)侨联要注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特色做法。市侨联将加大力度开展“示范街镇侨联”、“星级侨之家”建设与指导工作,并着手打造一批“特色型”新侨驿站,对优秀的基层侨联工作者和侨界志愿者进行表彰推荐。

25、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贯彻中央对侨联改革的文件精神、分析海内外侨情的变化以及涉侨法规的宣传贯彻,加大对基层侨联干部的系统培训力度。

26、积极推荐侨界代表性人士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强对侨界代表和委员的服务工作,为他们的履职提供保障。

六、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27、要坚持“党建带侨建”,注重用好“党建带侨建”的工作法宝,争取各级党委和党委统战部的领导和支持,吸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组织等投入基层建设工作中去,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侨联运作的工作格局。

28、基层侨联要积极争取工作开展的资源配置。整合各方资源,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经费使用方面要按群团组织开展活动特点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探索同级社团组织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9、要建立健全各基层组织管理、运行的各项制度,聚焦能力提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打造一支“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基层侨联干部队伍。

30、强化责任落实。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强化责任落实。由市侨联统筹规划,各区侨联指导联动,各基层侨联为建设主体。企事业单位,各类园区、市场、楼宇和非公组织、社会组织由同级党组织推动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工作可考核、有追踪、受监督。

(责编:皮博、高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