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界风采
一封侨批,道尽闽南“血汉情”
2019年04月23日14:55  来源:福建日报

图片为歌仔戏《侨批》剧照 记者 林泽贵 摄

18日—21日,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的年度大戏《侨批》迎来了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后的首次公演,在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金荣剧场连演四场,好评不断。

这是无数闽南华侨华人魂牵梦萦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侨批,首次被搬上歌仔戏舞台。传统中带有创新的音乐、古朴写意的舞美、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走心的表演,不仅深刻还原了晚清下南洋的华工“血泪史”,更将闽南人对家的承担以及对信义的承诺鲜活地立在舞台上。观众由此感受到的,是那隐藏在一封封侨批字里行间的闽南人的人格力量,编剧、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称之为“血汉情”。

深度挖掘侨批题材

每场演出后观众都舍不得离开,让全体演职人员感到欣慰,也让主创人员打磨国家精品舞台剧的信心倍增。

《侨批》由三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创作,这也是他“歌仔戏三部曲”继《邵江海》和《蝴蝶之恋》后的第三部作品。

在闽南语中,“信”读作“批”,“侨批”即海外华侨与家乡的往来书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

《侨批》讲述了木偶艺人黄日兴为赚取向心上人如意提亲的彩礼钱,听信客头的谎言下南洋,却不知自己被卖了“猪仔”。矿工阿祥冒着生命危险护送黄日兴逃离金矿矿区,唯一要求是让其替苦力们把银信送到家人手中,告知他们还活着。然而,用阿祥的性命换来生还机会的黄日兴,迎来的却是如意出嫁的唢呐声。黄日兴无法拒绝乡亲们的恳求,毅然再次踏上南洋之路,替侨眷们送“平安批”,从此成为一名南洋“水客”,他手上的每一封“批”,都是苦力和家人活下去的力量。

这是闽南人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歌仔戏,首度挖掘侨批这一题材。“闽南人下南洋也带去了闽南文化,歌仔戏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曾学文说,用传统闽南戏曲形式歌仔戏来呈现侨批文化,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曾学文一直把讲好闽南人的故事作为写作的使命,都能将闽南文化巧妙地融入他的戏剧作品中。

很早就在关注侨批题材的曾学文,一直在寻找一个创作的契机。2013年6月19日,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曾学文说,侨批反映了闽南人下南洋的历史,包含着无数人的生与死、苦与乐、艰辛与希望,有着浓烈的情感可以抒写。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浸透着海外侨胞的汗水和血泪,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厦门资深歌仔戏迷阿诺说,用备受两岸及东南亚观众最熟悉最喜爱的歌仔戏来演绎这个题材,表现闽南华侨的这份情感,特别接地气,特别能引发共鸣,“看了三四遍,眼泪被赚了不少,还是觉得不过瘾”。

追寻闽南“血汉”精神

2016年,剧本入选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今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三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创作剧本,文华导演奖获得者韩剑英和梅花奖演员苏燕蓉担任导演,文华音乐设计奖获得者江松明担任音乐设计,文华舞美设计奖获得者黄永碤担任舞美设计,中国艺术节表演奖获得者庄海蓉、梅花奖获得者苏燕蓉、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获得者陈志明、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演员曾宝珠等一批优秀演员出演……《侨批》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光环。

好戏是不断打磨出来的。《侨批》的剧本创作到演出过程中,专家和主创们反复进行推敲、打磨。仅剧本一项,编写始于2015年,在去年底参演第七届福建省艺术节前已改过七稿,七艺节之后的三个多月,又修改了数稿。

创作《侨批》时,曾学文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闽南人的性格,闽南人的精神是什么?”曾学文说,在浩如烟海的一封封侨批里,字里行间写满的都是闽南人对“家”的承担以及对信义的承诺,“那是一种奉亲事妻的担当,克勤克俭的奉献,义无反顾的勇气,仗义舍身的义气,那是一种可触摸的人格魅力”。

曾学文以厚重的华工史作为《侨批》的基底,透过黄日兴的个体命运与闽南人群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该剧的人文温度——“血汉重情长”,融入闽南人骨血的“爱、义、恩、情、孝、俭、诺”等精神内核。“《侨批》以浓烈的情感冲击力,让观众领略到闽南人精神魅力所在,是我对闽南人精神的追寻。”他说。

站在更高的起点和更宽的视野上,《侨批》的创排意义更为非凡。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闽南人从这个口岸远渡南洋,想方设法把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寄回家乡奉亲养家。侨批因此成了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成为无数闽南华侨华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说,歌仔戏《侨批》将承载几代闽南华人华侨记忆的侨批搬上舞台,有助于连接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情感记忆,以心灵上的共鸣架起“一带一路”的文化桥梁、心灵桥梁。

2017年,厦门市建成了侨批文化广场。林德和表示,未来,中心将继续把《侨批》进一步打磨成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和侨批文化广场一样,成为厦门的文化名片,并尽力推动《侨批》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演出。

为两岸文化融合“探路”

此次《侨批》的排练、演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再次合作,特别邀请了台湾著名歌仔戏乐师柯铭峰等10名台湾演奏员参与演出。剧团希望借助新剧目的排演,加强两岸文艺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歌仔戏的繁荣与发展。

“没想到那么快,两岸艺术工作者就已经真正意义上地坐在一起演奏了。”此次台湾演奏员的领队、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常务理事柯铭峰感慨不已。19年前,柯铭峰在一场歌仔戏活动中与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结缘,此后虽多有交流却鲜有一起合作的机会。“这次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发来了邀请,两岸艺术工作者能够借此机会同台演奏,互相切磋学习,一起提高。”柯铭峰说,福建先民过台湾、下南洋的历史,是全世界闽南人的共同记忆,相信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民众看到《侨批》这出戏都会很感动。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戏曲剧种,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不仅与台湾歌仔戏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还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两岸合作共谱的大戏《蝴蝶之恋》,不仅开创了两岸歌仔戏剧团首次全方位的合作,集结两岸众多优秀艺术家共同参与,涵盖制作、剧本、导演、音乐、舞台设计和表演等各个方面,尤其是两岸名角同台演绎,开创了60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共演一台戏的先河,更荣获了第十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戏剧奖等多项殊荣。

“海峡两岸每一次的艺术交流,都是两岸艺术思维的一次撞击,都是一种融合探索。”曾学文说,同根同源的歌仔戏,早已浸润着海峡两岸血脉交融的生命史,通过不断的交流,重新认识彼此,慢慢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促进了戏曲界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成为积极践行两岸文化融合的“探路者”。在他看来,厦门的独特优势在于紧抓两岸融合来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希望双方在交流中能够共同培育更多优秀的戏曲种子,创作出一部部让历史铭记的好作品。(记者 林泽贵)

(责编:段晨茜、闫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