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侨研所组织召开“华侨华人与国家形象”学术研讨会
2019年01月15日16:09  来源:中国侨联

2019年1月14日上午,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组织召开“华侨华人与国家形象”学术研讨会。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并作发言的有中国侨联联谊联络部副部长朱柳,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健,环球广域传媒集团/非洲华文传媒集团董事长、中非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执行主席、博茨瓦纳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南庚戌,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奕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少聪,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国福,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龚浩群,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兼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黄晓坚,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王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作总结发言,侨研所全体同志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学术管理中心主任罗杨主持会议。

陈奕平教授作了题为“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形象建构的挑战与对策”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形象建构面临的四大挑战,分别是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增长不同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仍然处于“实习期”,区域和国别动荡引发的民族、宗教问题,新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其次,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形象建构有三大机遇,一是中国的发展和华侨华人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二是华侨华人的寻根意识、家乡情怀和文化认同,使他们一直保持着跟中国的联系,三是华人的参政、维权意识增加,这是维护中国形象可以借鉴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形象建构又有四大挑战:新移民和华裔新生代越来越多,国外排华势力怀疑华人的忠诚度,分裂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以及国外对中国侨务政策的变化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陈教授从理解国家形象的多元维度和层次、侨务政策的连续性、“三个有利于”、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引导华侨华人精英参政、引导华侨华人参与文化和经济事业、注意华侨华人的内部区别、发挥华文媒体的作用、大数据时代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库建设八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朱柳副部长的发言题目是“华侨华人在维护和建构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他首先分析了国家形象的概念,它是立体多元的,包括内在的硬实力和外在的软实力两个要素,两者并不一定成正比,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其次,侨民形象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他们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华侨华人在参与建构国家形象方面拥有独特优势,例如,跨文化、双语言的优势,人脉关系的优势,以及他们对祖(籍)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认同感。朱副部长接下来从言传和身教两方面阐述了华侨华人如何参与建构正面的国家形象,主动有为地讲好中国故事。他最后指出,随着世情、国情、侨情的变化,华侨华人参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挑战性,根据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侨务工作经验,他也指出海外华文媒体、华人社团等面临的现实问题。

南庚戌会长作了“中非民间关系现状及中国对外的公共外交,当以‘人民的名义’”的发言。他首先回顾了中非民间外交产生的背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非之间没有真正自觉的民间外交,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中国公司和个人进行跨文化经营的同时,也在开展民间外交,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激发了新一轮中国对非投资的热潮,也带动了中非之间的民间交往。其次,南会长分析了影响中非民间外交的因素,例如,华侨华人缺乏对东道国风土人情和法律法规的了解,西方媒体博眼球、带节奏,恶意中伤和抹黑在非华人,误导当地民众等。南会长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拉近了中非之间的距离,然而,除了政府层面的友好交流以外,更需要民间自下而上地努力,实现中非民众之间的增信释疑。

曾少聪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华侨华人展现和塑造的中国形象”。他首先说明,不同时期的华侨华人展现了不同的中国形象,同一时期由于不同的华人群体,展现的中国形象也不相同。其次,他讨论了中华文化,尤其是华侨华人传承的中华文化,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除了自身展现的形象之外,还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意识地、主动地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华侨华人利用媒体、社团等渠道,能够积极宣传中国的正面形象,正确解读中国的政策方针,翻译和引入中国的优秀文化,有助于移入国更好地、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刘国福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妥善运用华侨华人力量,塑造和传播真实中国”。他指出,国家形象的塑造包括三个层面:华侨华人自己塑造,政府层面的塑造,外国的塑造。华侨华人在住在国既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也在塑造国家的形象,尽管重要侨领和重点侨团是侨务工作的主要对象之一,但从法律角度看,应重视占据大多数的普通侨胞,他们的负面形象更容易引起外媒和外国民众的关注。政府在塑造国家形象时,应注重公众参与,充分体现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使国外的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外国人也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中国的形象,应注重发挥华侨华人的积极作用。其次,刘教授认为国家形象的传播,核心是真实,既不要过度美化,也不应污名化。

龚浩群副教授作了题为“新华人商会的健康发展与中国形象的传播:来自泰国的个案”的发言。她以新华人商会参与中华总商会的活动,自创活动舞台,搭建商业合作桥梁、传播中国的技术和文化三个案例,分析了新华人商会的社会参与方式与中国形象的建构。她提出,新华人商会的发展路径是以地域认同为基础,以企业家实力为依托,以自愿互利为原则,以搭建平台为要务,以及有实体化趋向。同时,新华人商会面临尚未深入融入当地社会,商会的规范和信誉问题等挑战。

黄晓坚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新华侨与国家形象的思考”的发言。他首先指出,华侨和华人跟国家形象的关系是不同的,他们的作用要有所区别,华侨直接代表中国形象,华人比较复杂,首先代表的是民族形象,透过民族形象折射出中国形象。黄教授认为,新华侨与国家形象的聚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诚信、契约精神的缺失,回馈当地社会的情况,参政问题,以及文明素质问题。接下来,黄教授分析了中国形象在海外受到关注的深层次原因,他认为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快速增长,二是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三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与公民素质的提升不成正比,四是老侨和新侨之间的差异。

赵健副校长的发言题目是“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优势,树立中国美好形象”。她认为,通过华侨华人树立国家形象具有深厚的潜力,可以通过上层游说、人际交往、文化交流、华侨华人社团、华文传媒、华文教育和海外华商等多种渠道和途径。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优势,塑造中国的美好形象,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应制定中外文化交流战略发展规划,加强指导海外华侨华人开展文化活动;应加强对海外侨团的的引导和培育;重视海外华文媒体存在的困难,加大对海外华文媒体的扶持;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挥华商网络的桥梁作用、文化交流与建构的作用。

王祎研究员从时代性、地域性、层次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华侨华人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时代性是指老侨和新侨的差异,老侨在住在国谋生通常依靠传统的“三把刀”,而新侨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已经显著提升,从老侨到新侨有一个从生存,到更好生活,再到追求人生更好发展的转变。地域性是指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在习俗、观念、生活方式、性格等方面都不同,因此海外华社也不是铁板一块。层次性是指华侨华人内部的分化,例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走出国门主要从事个体生意和小本买卖,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央企走出去,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如何在全面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展示国家形象,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其次,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要考虑和注重这项工作的延续性,尤其是目前涉侨机构的改革,要与海外华侨华人进一步加强交流,使他们充分了解和理解我国侨务政策的变与不变。最后,要讲究侨务工作的方式方法,既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消极的影响,也应站在华侨华人的角度,有利于他们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而华侨华人在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时,也应用当地民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

(责编:段晨茜、闫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