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选登】致敬父亲精神
2018年12月11日16:42  来源:中国侨联

中国侨联“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选登

编者按——1978年,中国历史翻开了不平凡的一页。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吹响了中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进军号角。时至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伟大征程。40年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始终与祖籍国同频共振,息息相通,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为展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与改革开放同行过程中的个人经历与家国情怀,中国侨联开展 “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大家踊跃参与,积极投稿,讲述个人亲历亲为的海外求学、回国发展、投资兴业、为侨服务等历程。现选出部分优秀征文发布,以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互动交融的丰富历史画卷,以此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致敬父亲精神

王惠涵

爸爸在马拉维的仓库里备货

前几天因为要做一个课题,开始查询关于“华侨”的定义。

华侨是指旅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一)“旅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

(二)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

(三)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包括公派和自费)在外学习期间,或因公务出国(包括外派劳务人员)在外工作期间,均不视为华侨。

我才突然醒悟到,原来爸爸已经是华侨了。2011年正值我高一寒假,爸爸下定决心要跟随姑姑他们去非洲经商。去的是非洲的一个小地方——马拉维,比较贫穷落后的一个国家。刚去的那几年运气不好,小店总被偷盗,辛辛苦苦攒的本钱也赔了不少。那时候通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微信和QQ也没有办法使用语音通话。打一个国际长途电话要费不少钱,而且信号差,总是断断续续的。我那抠门又要强的老爸很少打电话回家,也很少跟我们透露过不干了想要回国的想法。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撑了三四年都没有回家,后来才稍有起色。

大一暑假的时候我去过一次马拉维,那时候爸爸的生意情况已经好些了。开的小店散落在MZUZU各个地方,城里乡下都有,一天驾车要跑好几百公里,中间有好些路段完全没有信号。当时的我还比较稚嫩,对一切充满了新奇。非洲人的习俗、风景、动物都很吸引我,只觉得爸爸每天开车四处打理店铺还挺轻松的。爸爸今年回来的时候说自己腰疼了好几个月了,一检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了。我跟他说:“哎呀,你要注意身体,以后不能开车开太久了。”但我知道我的劝告估计没什么用。

去年读研后兼了一些工作,偶尔跟爸爸打电话时,一开腔他就会说:“你啊,不要傻傻的,做工作不要太认真,等下自己被气,别人又听不进去。”我只会“嗯嗯嗯”地附和着,但从来不把这类话放在心上。这已经成了我多年来对付他“不可理喻”说教的“鸵鸟式”投降法。他很矛盾,一边告诫我“不要太拼”,一边身体力行着“爱拼才会赢”。我一直在思考,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对于我和我妹妹的学习和学校生活几乎是“漠不关心”,他们只重视结果,仅在成绩不好的时候来一顿促膝长谈,其余则一概不管。我在学校担任什么干部,参加什么比赛,去了什么社团,甚至是在几年几班都是不知晓的。但我和我妹妹在学校的表现都还不错,尽管从来没有给老师送过礼或是走后门,但是老师都会器重我们。现在我觉得,尽管他们文化不高,不会长远地规划我们的未来,但是他们却实践着“努力改变人生”的真理。他们用行动影响着我和妹妹,使我们践行着“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

爸爸是幸运的,他是村里第一批到城里的打工者。他初中和高中时太过调皮,总不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我那教师出身的爷爷比村里的一般家长都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送他又从初中补到高中,然而结局还是差强人意。爸爸虽不爱读书,脑子却还灵活,又踏实肯干,没几年就在当时的国企鞋厂升到了车间主任的位置。他又大胆决策买下了城里的房子,迁了户口,成为了村里第一批“城里人”。后来企业改制,他又奔波于各地当厂长或是其他管理岗位,后来随着制造业的衰落和产业升级转型,他渐渐地觉得做鞋子没意思了,才有了冒险出国闯闯的想法。

现在我在思量他的决定时,都会问问自己“你做得到吗?”,我想我的回答可能是“做不到”。而这就是中国父母的伟大之处,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在家里陪着老婆孩子一个月千把来块工资,但他偏要去隔了大半个地球、贫穷落后、语言不通的地方打拼。我记得那次跟他经过边界关卡,黑人士兵手里端着枪拦住了车进行盘问。虽然只是例行盘问,但是当时见到那黑黢黢的枪时,我还是不免心惊。这是个可以持枪的地方,万一擦枪走火呢?万一不怀好意勒索呢?万一想要抢劫中国人呢?而我的爸爸用他那充满莆田腔口味的英语,习以为常地与他们进行着交谈。

他很抠门,舍不得给自己花钱,衣物总是简单便宜大方就好了,而对家人们却异常慷慨。他很固执,总是要将扎根莆田、早结婚、早生小孩、早抱孙子的传统莆式观念灌输给我。他很保守,总是希望我和妹妹能够安安稳稳地回莆田,吃家里,住家里,领领工资,不要到处飘摇,也不要像他们之前那样为房贷操心。他总是愿意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们。

但我也许不会接受他所认为的好的东西,就如同他当初违背他父亲的一个个决定一样。年轻人长大了,总要自己拿主意了。但我会接受他的精神,永远干劲十足且野心勃勃。

(作者王惠涵系马拉维华侨子女,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爸爸带我买非洲木雕

(责编:段晨茜、闫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