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海内与海外》
梅州的围龙屋与梅
2018年09月18日09:45  来源:中国侨联

倘若不是天赐良机,或者是缘分使然,我可能永远也不会走进广东梅州,欣赏到那方热土所拥有的岭南风光,领略到那处佳境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梅州这个地名,相信许多国人都不会陌生,当然我也十分熟悉乃至颇为向往:红军之父朱德总司令曾经施展雄才大略的硝烟战地,开国元帅、几度历史关头力挽狂澜的叶剑英同志的秀丽故里;美术教育家和画家林风眠;足球名宿李惠堂、曾雪麟,民族品牌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都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且,梅州还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客都”和“足球之乡”。几乎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来自梅州的客家人。足球运动在这里普及程度甚高,球员水平也不容小视。许多球迷都能数出一大串“梅州球星”的名字——谢育新、伍文兵、郭忆军、张小文、池明华、王惠良、李玉展······这些曾经的年轻人,曾经驰骋在绿茵场上,都曾经先后效力于国家队。

客家独有的风情,悠久历史的文脉;纪念馆,博物馆;三河坝战地故址,红土地悲壮传奇······虽只短短五日,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很多。

正是元旦刚过、春节将来时分,寒冬腊月,京津冀一带冰封雪飘,草木凋零。而锦绣岭南,则满眼旺绿,春意盎然。坐飞机不过三个小时,仿佛一眨眼的光景,或者说是忍一小觉的工夫,就从北京跨进了梅州。一连跑了五天,对我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来说,绝对是“冰火两重天”。气温从零度左右,一下子“华丽转身”,飙升到零上20度;从室外必穿羽绒服、保暖衣,到最热时只需穿一身秋衣秋裤乃至单衣单裤,真可谓天壤之别。在走路最多的两天里,竟然大汗淋漓、热气腾腾,让我乐不可支:“连着几个月没出一滴汗了,排毒健体,浑身舒畅,一大享受啊!”

而更令我身心大悦的,是打开了眼界、大饱了眼福,零距离地接触到了在北京乃至整个北方绝对无缘一见的独特民居——客家围龙屋。

客家一词,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字义就是安家定居的外来客。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徙,都是山西、河南、河北一带的中原汉人,由于战乱或灾荒,无法生存,背井离乡,举家乃至全村全镇,纷纷告别故土,扶老携幼,迁移至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台湾等地,这其中,梅州是“接收大户”。千百年来又从这里,数不尽的客家人走向五大洲。故此,梅州享有“世界客都”的美称,名满天下。

而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客家围龙屋,则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杆栏式齐名,在中国五大民居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建筑又称围屋或客家围,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至今。主人告诉我们,围龙屋可以概括为:一方池塘,一块乔坪,一口井,三间堂屋,几座围龙。池塘即村寨前一方半月形的水池,既可以饲养鹅鸭鱼虾,又可用于蓄洪、救火、抗旱、防汛,甚至还有“聚财”之说,用途良多。禾坪位于池塘左右,为一片平坦场地,用于晾晒收获的粮食及梅干菜;夏日夜晚,亦可供乡亲们纳凉畅谈;节日或喜庆时刻,还可舞龙耍狮、燃放烟花爆竹;当然,平日里,也是童男稚女们游戏玩耍的天然乐园。进得墙内,每座围龙屋内都有一口水井,供乡亲们日常汲取饮用。水乃生活必需品,而池塘之水断断不可饮用,它是鹅鸭鱼虾的“特供”,人是不可分享的。三间堂屋分上中下,不住人,供全族人公共使用。上堂列有祖宗牌位,可拜敬、祭奠先人;同时,还可举办婚礼、祝寿、庆生等一系列活动仪式。中堂、下堂用于聚餐议事、待客饮茶。各得其所,物尽其用。几座围龙,就是几座院落,因围绕堂屋而建,故曰“围”,真可谓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正屋称“龙厅”,其他房屋围龙厅盘旋而建,恰呈龙状,称为“围龙屋”,形象之极。围龙根据家族大小、人口多少而建造。当地人介绍说,一座二围龙能住二三百人。以此类推,五围龙、六围龙,拥有房屋上千间,住的人就相当可观了。

说起围龙屋,有两个有趣现象,或曰两道谜题,颇值一提。

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古村落”。该村寨大门前,主人让我们仰读大门上端匾额上四个阳刻楷书大字“种玊上围”,大家不约而同,将“玊”念成了“玉”。主人提醒我们细看,才发觉“玊”字的一点,是放在右上角的,而不像“玉”字,点位居右下角。先人写错了?显然不可能。这其中有何奥秘或曰典故?这给我们“外来客”,出了一道难解之谜。连我这个以“咬文嚼字”为业的“资深文字工作者”,也是一头雾水。《现代汉词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日常所用工具书,未收此字。主人讲,本村人读“玉”,字义也毫无二致。而《康熙字典》里收有此字,读“su”音,意为琢玉之人。《辞源》亦收此字,则有四条释义:①朽玉。②琢玉之士。③西番国名。④姓。因不常用,或者根本派不上用场,作为生僻字,大家“不识庐山真面目”,倒也情有可原。当地人读“玉”,工具书念“su”,都是“存在即合理”,也就“美美与共”吧!

另一趣题,则是这座村寨建有高大围墙,使“种玊上围”变成能攻能守的城堡。设有四扇大门,匾额为“种玊上围”的是西门,为正门;南门名为“南天门”,北门号“北平门”;东门是小门,亦称后门。围墙四角各置一座两层岗楼,外墙设有两孔枪眼,用于巡查瞭望、防御外侵。外墙由一百零八堵墙围筑而成,呈灰白色,细细分辨,可见所用材料为沙石、贝灰、糯米泥。墙体已经十分陈旧,斑斑点点,零零落落。但仍层次分明,坚固无比。带队的北京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老师,略显神秘地让大家舔舔墙面,尝尝有无异样。我当即自告奋勇,伸出舌头,细细品了一下,竟发现有一丝甜味儿。这使大家顿生疑团。升山老师说,他刻意钻研过,最后顿悟道:当初砌墙搅拌泥浆时,先人们一定掺有红糖水。以便饥荒之年或战乱之时,一旦缺粮断炊,人们可以缓解一时,躲过灾难。稍一琢磨,确实在理。再问当地人,所言不虚。在钦佩升山老师见多识广之余,遥念先人们的聪明智慧,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行程之中,还特意带领我们参观了一处梅园。匆匆驻足,草草一瞥,人人吃惊不小:一朵朵,一片片,一团团,一串串,一丛丛,一蔟簇······暗香摇动,艳丽动人,很令我们这些北方远客陶醉欣喜。虽然对梅不太生疏,北方也见种植,能一睹真容,但毕竟星星点点,难成气候。如此丰盛,如此繁茂,真能不令人大呼过瘾?

主人不无自得地告诉我们:梅州之所以冠以梅字,且是国内截至目前唯一以梅命名的地级市,就是拥有大量梅花。就像月季、菊花为北京市花一样,梅花是梅州的市花。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还在此处留下了绝妙诗句:“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

梅州有许多梅花山、梅花园、梅花岛、梅花带以及梅花种植基地,乡镇、村庄、古迹、道路、桥梁、店铺······也有许多以梅命名,或者巧嵌梅字。叶帅的故乡,不也称为梅县吗?当然,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已经改为梅县区了。梅州市人大常委会,还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名句,列为“梅州精神”,专门印发过“实施意见”呢!据介绍,梅州人正紧锣密鼓,快马加鞭,积极打造十里梅花长廊,加快推进以“客家精神”和“梅花香韵”为线索的“古梅梦寻”的宏伟项目呢!但愿这一大手笔,早日实现!

梅州啊梅州,你驻扎在海内外多少人的梦里和心中啊!你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你吸住了多少人的足迹!远在异国他乡的亿万客家人,对你当然难以割舍,日思夜念,魂牵梦绕。( 文 / 赵国培  摄影 / 郝中实)

(责编:段晨茜、闫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