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 侨界行动
上海: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与上海青侨代表交流

2018年08月26日16:21  来源:中国侨联

7月5日,由上海市侨联主办的“创新创业、侨界行动——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得者与上海青侨代表交流会”在上海科技馆举行。全市各区侨联组织负责人、侨界青年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会议。

交流会前,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赵福禧会见了吴志强、卢建熙、金双根、陈瑶4位第7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上海市获奖者并表示祝贺。他说,4位先进个人展现了上海侨界人士团结向上、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创新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卓越成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他希望获奖者能够进一步砥砺奋斗、施展抱负,进一步示范带头、引领侨界,进一步联系海外、引智引才。

交流会报告了4位获奖者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并由获奖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投身创新创业的经验与心得、收获与感悟。吴志强院士谈到自己设计世博会场馆规划时,为确保安全,坚持修改中国馆选址等经历,认为搞研究一定要踏踏实实、方方正正、一丝不苟;卢建锡介绍了自己从一名医生转行到科研,后又创办企业的经历,他牵头自主研发的生物陶瓷技术,已经应用了165000例病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陈瑶讲述了自己从科研领域进入产品研发领域,项目落地实现产业化后,毅然抛下已有成绩再次出国求学8年的历程,提出做科技企业,技术一定要放在第一位;金双根讲述了地球行星探测等技术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介绍了自己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来报效祖国的心路历程,并对家人的支持表示了感谢。

随后,获奖者与侨界青年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对青侨在创新创业中的困惑、难题进行了解答。

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齐全胜最后代表市侨联致辞,表示,市侨联主办此次活动,旨在贯彻中央、市委和中国侨联的要求,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学习先进典型的氛围,激励广大新侨尤其是侨界青年在创新创业的征途上不懈奋斗。他希望侨界人士特别是侨界青年向先进学习,奋勇争先,争当排头兵、先行者;坚韧不拔,持久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视野开阔,发挥与世界联系广泛的优势,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本领;互学互帮,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和叠加。

他指出,侨联组织在支持侨界人士创新创业中,要注重典型引领,挖掘宣传侨界创新创业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发挥示范激励效应;注重排忧解难,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掌握侨界人士创新创业的难点,聚焦共性问题,积极协调,促进改善和解决,努力为侨界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注重交流共享,通过论坛、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侨界创新创业的成果和经验得到充分的放大,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注重引才聚才,发挥侨联与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建立侨界人才及创新创业信息库,为上海建设人才高地积极作为;注重关心青侨,为侨界青年创新创业鼓劲助力,为他们度过初创期的难关和上升期的坎坷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撑。

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徐大振、陶勇,兼职副主席屠杰、顾佳丹、张国蕊、王勇,侨界市政协委员出席。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对交流会进行了网络图文直播。

附四位获奖者的口述:

人就要做一点“傻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吴志强

从国外留学回来后,我觉得自己变得有点“傻乎乎”了。

举个例子。上海市政府和我这个世博会总规划师的协议,是签到场馆运行的最后一天。做规划时,我压力很大,晚上睡不着。感恩科技的力量,我把世博园区里面划成一个个20米乘20米的单元,然后按照不同天气、不同时段对人流量进行模拟测算。

模拟后就会发现,最危险的地方竟然是中国馆。因为假如按照传统城市规划来做的话,中国馆一定会放在黄浦江凹岸,因为上游来的船、下游来的船视角都聚在凹岸,就是我们现在讲的C位。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往黄浦江边挤的话,那就很危险。所以我提出要修改方案,把世博会最吸引人的中国馆放在南面,把北部江边留给演出场地。最后上海市政府接受我的建议,我们创造了世博会7300万人次的历史纪录。

有些时候,人就要做一点“傻事”。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结束后,我们觉得应该建一个全世界都认同的智慧城市标准。通过这个“罗盘”,我们可以得出每座城市在哪些板块还有提升空间。 现在我们这个数据库已经集聚了1380座城市的数据。这都是我们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

中国聪明人特别多。你一定要傻,傻了以后才会成功。

 

现在研究偏向于碎片化——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建熙

我原来是骨科医生,后来在国外读很多年书,又做了很多研究。我面对的是骨缺损和骨坏死患者。我们知道种丝瓜必须要有架子,骨缺损骨坏死后也要装上架子后骨头才能长出来,这种架子就是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在世界上有两大难题,第一大难题高纯度材料,怎样能达到人身上用的高纯度度;第二个怎么样让血管和骨头长进去,我着重研究的是怎么样让血管和骨头长进去。这项技术我们现在已经应用了在2000多位病人身上,有效率达到90%,在医学上没有100%的,达到60%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依靠高科技,在2000年的时候,我成立了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公司也就20多个人,但年产值已经突破了亿元。

我感觉,现在国内浮躁的人比较多,其实搞科研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一个持续性过程。现在的研究偏向于碎片化,实际上研究应该是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比如说我们企业的研究要三块领域一块研发,一是手术技术的研发,一是植入物的研发,一是后续技术研发,这三部分配起来才能够作为有价值的技术。如果过于碎片化不成系统,那就是在浪费金钱,达不到社会效应。

成果要使用在中国大地上——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金双根

我是做测绘的,读书的时候是用脚步去测量,后来涉及到卫星技术和导航技术。这些都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建地铁、高铁、支付宝、网购等。再比如说上海气象预报,我们从2003年就做这个事情,当时中国有风云气象卫星,但我们的数据都非常有限,对于预报准确性大家都有怨言,我们现在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完成国内学业后,觉得和国外的牛人差距还是很大的。为了解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我开始持续十余年的海外之行,足迹遍及澳大利亚、韩国、比利时、美国、土耳其等地。我在美国工作时发现,不能仅仅做研究,还要展示中国人的想法,让国外人能够接受。当时我的口才和英语非常差,我告诉自己要不断锻炼、大胆交流。在韩国留学时,我也是一样的,我一定要把中国人的形象树立起来,在国外认真的学习,做研究。

关于我现在的工作,有些内容要超前十年,所以是保密的,不能发表,不能公开。还有一些成果对于人类发展有促进作用的,那都是公开的。我希望中国的科技与中国的资金可以对接,我的梦想就是中国的科研成果使用在中国的大地上。

让自己比别人提前半步——德朗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瑶

我从事的是动力电池的研究。1997年,我在哈工大和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共同研发镍氢电池,取得不错成绩,但我选择在2000年去澳大利亚留学,八年后我把项目带到上海。在我看来,上海是最好的中国名片,而且我们行业本身是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未来还在长三角。

我把公司起名叫德朗能,“德”是希望对标德国,踏踏实实地做事,“朗”是我们应该有个明朗的未来,我给企业定位是成为世界级的电池专家。

像我们这样靠技术生存的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会碰到很大问题。我们现在申请了很多专利,但是这些专利只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被投诉。真正的技术是不能去申请专利的,因为一旦申请专利就是公开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自己培养的人很难留住,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说我们对主团队成员释放股份,让他当自己事业做,还有就是我们让自己永远提前别人半步。如果领先更过多市场可能还没到,如果落后了就是红海。即便技术真被别人复制,还是比我们晚半步,而我们这个领域往往赢就赢在那半步上。

(责编:孙爽、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