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侨联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报告

2018年08月26日15:29  来源:中国侨联

根据《中国侨联办公厅关于报送脱贫攻坚有关情况的通知》要求,现将山东省侨联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侨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主线,紧密联系侨联工作特点,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帮包贫困村脱贫攻坚作为主渠道和主战场,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最大程度造福群众,最大力度促进发展,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自2012年起,山东省侨联先后选派5名机关干部赴聊城市阳谷县金斗营镇西金村、东金村和狮子楼街道会盟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帮包脱贫工作,通过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精准帮扶贫困户,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有效措施,帮包村(社区)全部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脱贫户全部实现脱贫,直接受益群众达到2700户12000多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为帮包村下一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把抓党建作为“龙头”工程,把培养和建设一个过硬的党支部班子作为首要任务,机关党委与帮包村积极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重点带强党支部书记这个“火车头”,建好党员队伍这一工作主体,引导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贡献,为贫困村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二是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建立第一书记选派机制,侨联机关制定了《省侨联选派第一书记实施办法》,对选派条件、选派步骤、组织培训、工作考核等进行了细致规范,确保了第一书记选派质量,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落实。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以来,在每年省第一书记选派办组织的工作考核中,均评定为优秀等级;建立工作研究机制,党组坚持每月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专题研究一次帮包工作,研究制定帮包工作措施,对扶贫工作提出要求;建立调研检查机制,侨联主要领导每半年到帮包村进行一次调研,征求帮包村所在县和乡镇对帮包工作的意为,实地检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走访慰问贫困群众。分管领导第季度到帮包村开展一次调研,班子成员每年至少一次到帮包村进行调研,指导第一书记开展好脱贫帮包工作。

三是拓展脱贫攻坚资源。发挥侨联工作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广大侨胞投入脱贫攻坚实践。2012年以来,联系侨商、侨企、侨胞捐赠30余万元用于扶贫建设,侨胞捐赠衣物、图书、助听器等折合资金400余万元,极大地助推了脱贫工作有效开展。

三、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打造脱贫攻坚造血机制。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先后投入使用资金240余万元,建成蔬菜大棚59座;大力发挥养殖业,先后投入160余万元,建成养羊场两座;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在西金村建成大型集贸市场一座。产业扶贫项目采取公司独营、专业户承包经营、公司+专业户口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其项目经营收益全部用于补贴贫困户,极大地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扶贫项目建设多为当地优势产业,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产业项目建成后,能够较好地吸纳当地群众就地务工,特别是扶贫产业项目优先使用贫困群众务工,有效地提升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保证贫困户经济状况持续改善。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先后投入440多万元,为贫困村修建道路16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促进了贫困村与外部的交流;争取资金450多万元,用于贫困村修建改建中小学校舍,添置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较大地促进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投入资金30万元,打井26眼,改善了村民农业灌溉条件;投入10万多元,修建生产桥5座;投入30多万元,为15户村民改造了危房,消除了村民居住隐患;投入20余万元,为帮包村改建垃圾清运处理设施,投入近60万元修建村内排水系统,极大地改善了村内卫生环境;投资3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校舍及部分村民取暖条件,解决冬季取暖问题;投入资金35万元,对帮包村实施绿化工程,美化了村民生活空间;投入资金50多万元修建了4处文化广场,购置文化体育器材,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帮包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村容村貌得到翻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积极开展访贫问苦活动,解决特困难群众实际困难。扶贫开展以来,省侨联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先后向贫困村听障人士捐赠了280部价值近600万元的助听器,得到了当地村民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每年的元旦、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省侨联领导都要亲自到帮包村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给贫困人员送去温暖和问候,鼓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期间,山东侨联累计发送慰问金、慰问品近20万元,对特别困难群众给予了较大帮扶;为帮包村建成文化书屋两座,捐赠图书3000余册,解决群众看书难问题。通过一系列助贫解难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特殊群众实际困难,树立了扶贫工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责编:孙爽、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