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侨史掠影
平民教育的起点——晏阳初在法国华工中的教育活动(上)
2016年05月09日11:01  来源:中国侨联

作者:曾绍敏

原文刊载于《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注释从略)

晏阳初是闻名于海内外的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又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平民教育事业。他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不仅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世界各地也有较广泛的影响。1943524日,在纽约举行的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大会上,晏阳初被膺选为与爱因斯坦等并列的十名“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晏阳初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被誉为“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中一项极大的贡献。”19859月邓颖超同志会见晏阳初博士时,称誉他“一生从事平民教育,矢志不移,对中国和世界做出了贡献。”晏阳初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数十年,然而他从事这一事业却发端于他在法国战场上为华工服务的工作。本文不打算对晏阳初从事的平民教育作全面的评价,仅就他在法国华工中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作一探讨。

晏阳初(18901990),初名复兴,又名遇春,家人呼称云霖,四川巴州(今巴中)人。他出生于一个讲求实学的书香家庭,少年时在家启蒙后进入私塾,先后读了《孟子》、《论语》、《中庸》、《大学》以及诗书诸经。他在父亲晏美堂的启导下,对儒学经典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有深刻的印象。1903年离家赴府城保宁(今阆中)中国内地会创立的华英学校求学,开始接触西学。1907年入省城成都美国美以美会设立的华美中学肄业。三年中学结业后在成都一所中学担任英文教员,不久到辅仁学舍工作。19119月晏阳初返回故乡,应聘于巴州中学教英文,次年仍回成都辅仁学舍工作。1913年赴香港圣史蒂芬森学堂深造,第二年9月转升圣保罗书院。此时他产生了赴美国求学的愿望。晏阳初经过近两年时间在学业和旅费等方面的准备,于1916年夏天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半工半读。1918年夏天,他在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即束装前赴法国战场参加为华工服务的工作。

早在晏阳初在香港求学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晏阳初进入了耶鲁大学以后,战争气氛已弥漫全美国,在耶鲁校园内先后设立了海军训练班及预备军官训练班。晏阳初深感局势正在激烈变化。为了对世界局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晏阳初认为,还必须认识了解欧洲的情况,加之在法国战场上有十五万多华工的福利工作需要人去服务。因此,晏阳初决定在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参加为华工服务的工作。

原来法国是一个缺乏劳动力的国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军队很快占领了法国北部大片领土,使法国在人力和物力上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在1914年至1916年的战争中,法国死亡人员达数百万之多。成年壮丁死伤过半,一般工人也多被驱赶到前线作战,后方工厂和运输部门严重缺乏劳动力,有的工厂被迫停工。由于战争的旷日持久,法国国内极感缺乏劳动力。法国政府为应付战争,急需解决兵源和劳动力的不足,迫切需要从国外输入劳动力。这时虽然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欧洲国家的许多工人前往法国作工,但仍不敷使用,且工价昂贵。法国当局比较研究了各地情况,认为中国劳工勤奋、工价低廉,因而决定招募华工赴法。1916年春,法国派军部武官陶履德上校来华,为廉价招募华工赴法国与中国的惠民公司签订招工合同。这年5月惠民公司正式招工,8月首批一千七百多名华工到达法国马赛。从这时开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先后到法国的华工共计十五万余人,其中约三分之二由在法国战场的英军佣工。在这些华工中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是不识字的。

大批华工输入法国,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当时华工的工资不足法国工人的三分之一。法国当局的许多人士认为,大批廉价华工赴法,可以利用华工帮助法国进行战争和从事恢复建设的工作。因此,当华工到达法国以后,被立即分配到军需工厂、铁路、矿山、仓库、码头以及前线战场,在严密的监视下从事繁重的劳役,死于战争、疾病者不计其数。在赴法的华工中多数是不识字的农民,加上语言不通、习惯不同,也给华工们作工和生活造成了不少困难。法国当局为维持华工的精神和体力,以提高工作效率,也主张对华工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教育,以及组织人对华工作必要的服务工作。

晏阳初应募到法国为华工服务,主要工作是代华工写家信和读家信,以慰两地相思的痛苦。19186月中旬,晏阳初到达在法国普兰设立的服务中心。他为这里的华工做代写、读家信和翻译、传达、代购物品等工作。这里有5000华工,他们与家乡亲人远隔重洋,迢迢四万余里,希望通过书信同家人联络,但又苦于目不识丁,不会写信,因此代他们写、读家信,实在是一件很繁忙的工作。可是,晏阳初却很乐意做这项工作。在代华工代写家信时,通过华工口述家信大意,他发现华工们认真、热心,并不愚笨粗鲁,只是因为他们贫穷没有机会读书,而不能识字写信罢了。晏阳初想起了“人贵创造”的铭言,因而考虑到以其长久为华工代写、读家信,不如教华工读书写字,并逐渐使他们能写家信,比代他们写家信更具有长远的意义。要使华工读书识字就必须有适合他们的课本。经晏阳初反复考虑再三研究。认为中国民间流行的作为儿童启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经》读本,对这些成年的华工不具有立即可以应用的功能;国内文学革命已经兴起,不宜再袭用文言文,为便于华工识字写信宜采用与华工口语接近的白话文编写课本。于是,晏阳初便在中文字典中和国内最近的报刊杂志的常见文字中选取若干单字、语句,再与华工日常习用的口语综合比较,编写出一千余字的《识字课本》作为教材。与此同时,晏阳初又在华工中宣传读书识字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学习。经过晏阳初的努力,一个有40名华工自愿参加的识字班创立起来了。识字班学员的年龄大约在20岁至40岁之间,他们在每天工余后上课一小时。由于晏阳初认真教授,学员的学习情绪普遍都很高。4个月后有35名华工完成学业,能应用这一千多字写信了。这使周围的六、七百名华工大感意外,很多人都愿来参加学习。

晏阳初初试成功,要求读书识字的华工不断增加,他又试行一种新方式,即由已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去教不识字的华工。此种教读书写字的方式经试行效果很好。从而引发出许多识字班相继成立,都由已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去教。如此不断,使能识字写家信的华工一天天的增加,又可以用来去教不识字的华工。晏阳初教学的成功,其他服务中心也效法推行,效果也很好。

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德国失败而结束。但华工们与法英当局签订的作工合同多数尚未满期,且交通工具不足,一时难以回国。晏阳初发现华工们对识字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丰富华工们的文化生活,增长知识,使他们回国后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为社会作贡献,乃决定创办《华工周报》供华工阅读。(未完待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