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会工作
侨史研究动态专报第65期
2015年12月29日16:21  来源:中国侨联

《侨务政策法规问答》出版发行

   11月5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编著的侨务干部教育培训丛书之一《侨务政策法规问答》,近日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

   《侨务政策法规问答》围绕涉侨法律法规、身份认定、出入境管理、民生保障、引资引智、涉侨教育、涉侨捐赠、华侨农场等方面内容,设计问题并分别解答,编排形式方便查询、简便实用。书后附侨务政策法规名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供读者查阅。

该书有利于侨务干部和有关部门增进对侨务政策法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切实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亦有助于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了解侨务政策法规内容,维护自身权益。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举办“中国与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是中国-印尼建交65周年和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为庆祝这一特殊的历史年份,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于于2015年11月7日成功举办了“中国与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庆祝中国印尼建交65周年。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印度尼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琇翡(Ratu Silvy Gayatri)出席并致辞。印尼国会议员莱拉(Laila Istiana)、广州总领事馆文化事务领事薄尤(Herbhayu A. Noerlambang)、暨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蒲若茜、社科处处长潘启亮,以及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印尼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院长张振江教授主持。

  饶敏副校长首先对印尼国会议员(Laila Istiana)和印尼驻广州总领事(Ratu Silvy Gayatri)和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尼双边关系的走向对本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面临了很多发展机遇,这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2015年是中国-印尼建交65周年和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也是印尼建国70周年,两国政府已经通过举办多种形式活动来庆祝这个喜庆之年。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华侨最高学府”和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学术重镇,恰逢其时地举办本次研讨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印尼关系的发展。希望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印尼的双方学者能够坦诚交流、深入讨论、发表真知灼见,共同为推动中国-印尼双边关系的友好发展献计献策,做出新的贡献。

  印度尼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琇翡在致辞中指出,目前,中国与印尼两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多层次、高水平的合作,相互贸易、投资、旅游业、人文交流等领域发展快速。目前,两国面临着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新的挑战。今后,两国需要推动更加紧密的合作,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交流。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得到了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研讨会主要讨论了海洋强国战略下的中国与印尼合作关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分议题:65年来中国与印尼关系的总体回顾与展望、中国与印尼的经济合作、中国与印尼的人文交流、中国与印尼渔业合作及南海形势分析。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印尼的学者共同对每一个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观点交锋,气氛热烈。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加深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并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肯定和好评。

斯坦福大学来粤调研铁路华工史

五邑大学与其展开新合作

  11月15日,五邑大学举办“美国铁路华工村落田野考古调查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是五邑大学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研究美国铁路华工历史的又一新进展,希望通过对比在美国和侨乡江门两个地方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还原历史。

  150年前,来自江门的上万名华工参与修筑横跨美国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他们是完成这条铁路基础性工程的主力军。然而,这些华人劳工从未得到过应有的重视,人们对他们的情况也所知甚少。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性事件,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两校在今年年初签署了合作协议,从考古学角度对华工修筑铁路的历史进行挖掘。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专家表示,此次深入到侨乡本土,主要是对华工出洋之前在家乡的生活情况、生活环境进行考查,结合目前在美国已获得的研究成果,对比中国侨乡的发展历史,更好地还原历史情况。

  另据了解,五邑大学最早在2012年与斯坦福大学签订了关于华工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现已有学者从文献、村落建筑、家族史等方面进行研究。此次田野考古调查是双方合作的又一新实践,将以开平华侨村落仓东村为据点进行研究。五邑大学方面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华侨史学上的合作,更希望在大众层面引起美国华人社会与华工家乡社会的重视,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和纽带作用。

侨研所派员参加“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

  2015年11月27日-30日,由《福建华侨史》编撰委员会主办,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福建省侨办及华侨大学共同承办的“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举行,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学者参加研讨会。

  在开幕式上,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董传杰在致辞中说,“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凝聚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共同助力中国、侨胞住在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打造各国命运共同体。随后致辞的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认为,海外闽籍华侨华人在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冯潮华在致辞中说,华侨华人是联结中外的桥梁,也是融通中外的纽带,加强华侨华人与上丝绸之路问题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新时期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国与住在国关系的作用和优势,也有助于深化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福建华侨史》编委会主编庄国土在致辞中介绍了福建省编修《福建华侨史》的原因、目的,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6000万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他们广泛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他们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有赖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分析研究。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在致辞中表示华侨大学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平台,开展相关重大课题研究,为国家决策、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起到重要智库作用。华侨大学副校长曾路主持开幕式。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他们与祖(籍)国血脉相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助推者和建设者。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华侨华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作用,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围绕以下四个专题进行探讨:“一带一路”与侨务、“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华侨华人、“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周边外交、海外华人移民与社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理论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提交论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希腊华侨华人新移民》参加第二专题的研讨,并作为第二专题学者代表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巫秋玉论文分析了希腊华侨华人新移民的历史发展之后,认为在中希两国都明确表达愿意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下加强合作的大背景下,随着希腊移民政策的放宽,希腊华人新移民的移民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要以经商开店铺移居希腊的单一移民模式,有可能被打破而走向多元,即经商模式与投资模式并行,希腊华侨华人新移民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契机中将呈现多元并进的时代。

  2014年7月18日,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福建华侨史》编撰工作,将系统、全面地总结梳理福建华侨移民海外、谋生、发展、融入、贡献的历史和规律,以彰显福建人特色、彰显福建精神、满足海外华侨对乡情的期待。此次研讨会是编修工作的阶段成果之一。

“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华侨华人实现了从栉风沐雨、自强不息,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华丽转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28日如是表示。

  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11月28日至30日在京召开。70多位华侨历史及文博专业的专家学者和20多位华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黄纪凯指出,博物馆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已转变为供社会公众感知历史、体验文化的公共文化传播机构。华侨博物馆已成为全面保护、传承华侨华人文化遗产积极有效的社会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内外华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已有近五十家。”黄纪凯表示,华侨文博专家相聚在北京,就是为了探讨、回答“如何以文博业的专业手段和力量全面有效地保护华侨遗产”“华侨文博机构如何参与、促进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的生存发展”“华侨文化遗产与华侨华人文化特点和传承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教授梁英明表示,近年来,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相关博物馆在海内外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相关的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研究也很受重视。经过数十年的筹办,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成,对华侨历史的收藏与研究有深远意义。

  他认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首次召开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相关研讨会,就是希望将华侨博物馆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更好地促进华侨历史文化研究。

中山大学特聘教授陈志明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健松分别作了《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华侨华人研究》和《如何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主题演讲。

  大会还将进行五个专题研讨,包括: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博物馆研究、华侨文物研究、跨文化·展览研究、华侨华人研究。

海内外学者汇聚厦门研讨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

  11月28日,来自中国内地各高校、社科系统、学术机构和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区的海内外专家学者130余人,汇聚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研讨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

  由《福建华侨史》编撰委员会主办,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福建省侨办、华侨大学共同承办、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协办的“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当天举办,国务院侨办政法司司长董传杰、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冯潮华、《福建华侨史》主编庄国土、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福建省侨联副主席谢小健、《福建华侨史》副主编、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禹东等莅会。

  主办机构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华侨华人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他们与祖(籍)国血脉相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助推者和建设者。为更好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深入探讨华侨华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作用,特意举办这一学术研讨会。

  董传杰称,“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为广大海外侨胞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特别是面向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与两岸四地合作机制和中国东盟自贸区高度重叠,而且还聚居着4000多万华侨华人,集中着一大批华商巨贾,是海外华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他表示,充分调动广大华侨华人的优势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促进他们自身事业发展,助力中国、侨胞住在国和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实现互利多赢,打造各国利益命运体,可以大有作为。

  杨辉说,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不仅拥有众多与“海丝”历史关系密切的沿海港口,还有为“海丝”的繁荣兴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上,无数闽籍华侨华人先贤漂洋过海,艰苦创业,成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1580万福建华侨华人中有80%左右分布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他们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见证者和实践者。

  他认为,海外闽籍华侨华人经济、科技实力雄厚,在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优化并开拓侨务资源,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在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当前侨务部门和涉侨研究机构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介绍,本次研讨会共分“一带一路”与侨务、“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华侨华人、“一带一路”战略研究、海外华人移民研究、海外华人社会研究及“一带一路”与中国周边外交等专题分组讨论。与会海内外专家学者将分析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与侨情特点,就华侨华人如何推进“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展开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