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会工作
侨史研究动态专报第61期
2015年12月29日12:43  来源:中国侨联

侨研所联合举办“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7月25日,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暨南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地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理论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助理研究员王祎博士和张焕萍博士参加了会议。

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分别致辞。

何亚非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华侨华人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在与住在国民众共同抵御外敌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与祖籍国人民共赴国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当前我们应该汇聚起包括海外侨胞在内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和力量,积极投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张秀明在致辞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召开“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体现了侨史学界的一种学术责任和社会担当。因为抗日战争史研究不仅仅是历史研究,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海外华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肯定。华侨与抗日战争这个主题还有许多新领域值得开拓,还有不少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华侨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同样还未得到广泛而足够的了解和重视。所以说,历史并未终结,学术任重道远。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在致辞中指出,我们不能忘记在二战期间为支援祖籍国抗战、支持侨居国反击外来侵略、支撑暨南大学在战火中辗转办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华侨华人和海外侨生群体,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华侨最高学府,将继续大力发展华侨华人研究特色,同时也衷心希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暨南大学发展,推动我国华侨华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大会共分为“海外主要侨居国的华侨华人与二战”、“华侨华人与中国抗战”、“抗战时期华侨华人与民族意识”、“抗战时期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华侨华人史料与文献”等八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巫秋玉作了题为《英勇丰誉的新四军中华侨兵》的报告,王祎、张焕萍分别作了题为《有关华侨华人与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述评》、《论胡文虎对抗日战争的贡献》的报告。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奕平主持了闭幕式。在闭幕式上,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滨下武志,台北市立大学教授徐荣崇以及张秀明分别做了大会发言。

第六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京召开

2015年7月20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此次论坛以“国际华商与丝路交流:源流与比较”为主题,沟通历史与现实,连接国内与海外。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以及中国学界、商界、政界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施祖麟分别致辞。此次论坛围绕以下四个主题进行讨论。

(一)一带一路与沿线华商:机遇与挑战

该主题的报告主要包括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一带一路的机会与挑战》,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龙登高的《丝路沿线的穆斯林华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的《海外华人与21世纪丝绸之路:理论、方法和政策的多视角分析》。

(二)海外华商在相关产业中的经营特征

该主题报告主要包括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纳分校亚裔研究教授刘海铭的《从“华馆”看中餐业在美国》,意大利华侨华人贸易总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理事戴小璋先生的《欧洲华人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展望》,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一力教授的《海外华商产业集群网络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普拉托快时尚产业的分析》,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刁莉的《中亚的区域特征与对中亚的投资》,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祎博士的《中国对俄民间贸易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华商经营方式为研究视角》。

(三)移民网络与人力资源

该主题的报告主要包括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讲席教授方涛的《智力环流:国际移民与全球人才管理》,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主任林小华的《创业移民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人力资本外部化还是创业冲动?》,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教授王作跃的《科学家华商:美国华人科学家与中美高科技贸易历史研究》,日立集团战略研究部部长蔡林海博士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华商侨智“互通互联”》。

(四)渊源流变

该主题报告主要包括伦敦经济学院LES教授马德斌的《丝绸大交易:世界是如何连接和发展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黎志刚的《商业和慈善:香山商人和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吴敏超的《抗战变局与华侨投资——以中国酒精厂为中心的探讨》,国资委研究院周丽莎的《东南亚华商与侨乡经济发展》。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鹰、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张秀明、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Wing Chow、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乔印伟主持了各小组的讨论。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第六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所研究和探讨的内容涉及面广、立意很深、亮点频现,是一次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会议。丝路交流源远流长,海外华商活跃其中。当今“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海外华商及其国际交流网络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华人社团与华商的经贸与文化活动,带动丝路沿线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华商跨国投资与贸易,使新丝路成为贯通东西方的飘舞的彩绸,灵动而具有活力。

华侨大学十年培养近500名泰菲印尼政府高级汉语人才

华侨大学第十届“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7月26日举办毕业典礼,100名来自泰国、印尼、菲律宾三国的学员,获颁结业证书。至此,10年来,华侨大学已连续十届为上述三国政府培养了近500名高级汉语人才。

本届外国政府官员班共有学员100名,其中泰国学员82人,印尼13人,菲律宾5人。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学员已初步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认识,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

华侨大学一图书馆重新开馆 以泰国公主名字命名

以泰国公主诗琳通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位于(福建厦门)集美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诗琳通图书馆经过维修扩建,于7月26日举办开馆仪式。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董传杰,泰中文化经济协会会长颇欣等出席仪式。

今年既是中泰建交40周年,也是泰王国诗琳通公主60华诞,为此,泰王国驻厦门总领事馆代表诗琳通公主资助华文学院20万元人民币,用于对诗琳通图书馆进行维修扩建。华大华文学院副院长李晓洁介绍,改造后的诗琳通图书馆,将扩大面积,并增设泰国王室及相关主题展览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泰国文化。

华侨大学举行《华侨华人·中外关系书系》首发式

7月20日,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中外关系书系》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据介绍,该书系由国务院侨办直属高校——华侨大学编辑,旨在从学理层面解析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改善和推动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政策建议。

该书系第一本由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何亚非撰写,书名为《风云论道》。全书结合何亚非主任30多年的外交、侨务实践经验,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外关系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梳理中国外交与大国关系之间的多方博弈,为我国未来的战略发展与和平崛起提供现实的参考路径。

据悉,该套丛书已经出版《风云论道》、《中国东盟-中泰关系研究(政治、文化卷)》、《中国东盟-中泰关系研究(经贸、旅游卷)》等,后续将推出《国际关系学精要》、《中欧关系中的新侨研究》、《中外关系评论》杂志等相关书籍,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外界展示中国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研究的成果。

纪念海南南侨机工滇缅抗日新书《喋血滇缅》首发

7月18日,纪念海南南侨机工回国抗日76周年座谈会暨《喋血滇缅》新书首发式在海口召开,海南健在的2名南侨机工吴惠民、张修隆出席仪式。

在南侨机工队伍中,琼籍南侨机工有800多名,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有400多名牺牲在滇缅路上。目前,海南健在的南侨机工仅有2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海南省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和海口龙华区侨联组织编撰《喋血滇缅——海南南侨机工滇缅抗日纪念文集》一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喋血滇缅》分为“矢志报国”、“缅怀功勋”、“精神永存”、“励志传承”四个篇章,不仅收录了黄守琛、黎家明、翁家贵、谢川周、罗开瑚等多名琼籍南侨机工及南侨机工后人的回忆纪实,还有侨务工作者、学者、海外侨领对于南侨机工的走访、研究之作。《喋血滇缅》主编之一、龙华区侨联主席杨全师告诉记者,该书的出版是为了铭记历史和弘扬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目前得到了云南、福建、重庆的相关研究机构及新加坡等海外华侨的关注。

中国侨联原副主席林明江评价道,《喋血滇缅》纪念文集填补了海南研究南侨机工回国抗日文献资料的空白。

南北高校共建旅俄华侨华人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

6月25日,黑河学院中俄边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举行共建旅俄华侨华人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签约仪式。

黑河市副市长、研究员鲁世巍博士;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曹云华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奕平教授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相关专家、学者;黑河学院副校长宋立权,中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春河教授及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出席签约仪式。双方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联合调研、学术交流等事宜达成了基本共识。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与黑河学院中俄边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合作是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研究层次和质量,促进华侨华人研究工作协调发展的良好开端,对于提高两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研究水平,加深两校师生友谊,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俄华侨华人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将成为我国高校中第一个有关旅俄华侨华人研究的基地。

《福建省志·华侨志》将于年底出版(2015)

5月12日,《福建省志·华侨志(1990-2005)》(以下简称《华侨志》)编委会座谈会在福建省侨办会议室召开。受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委托,福建省侨办副主任林泽春主持会议。福建省方志委副主任俞杰、省侨联副主席谢小健,省方志委有关同志和《华侨志》编委会成员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各设区市侨办和省方志委有关同志对《华侨志》志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热烈讨论。

《华侨志》由福建省侨办与省侨联联合编纂,于2000年成立编委会,2008年初正式启动,编辑室设于省侨办。2010年初稿完成,并广泛征集福建省人大侨委、省政协台港澳侨和外事委、省侨联、省致公党和各设区市侨办的意见、建议,七易志稿后于2014年基本成型。本次会议后,编辑室将根据会上提出的意见,对志稿再次进行修改充实,预计于今年8月提交方志委进行二审,9月验收,年底出版。

福建三大涉侨数据库现雏形

福建省侨办日前举行“三大数据库”操作演示会,显示三大涉侨数据库已现雏形。

福建省侨办打造的“三大数据库”分别是海外重点社团人士数据库、海外专业社团人士数据库、福建侨捐项目数据库,简称“三大数据库”。

演示会上,福建省侨办侨政处、国外处、经科处以及台港澳处工作人员相继介绍了目前数据库的数据录入情况,对系统功能进行了演示,详细讲解了各种功能的运用和数据处理方式。

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对数据库的建设表示肯定。他指出,要把“三大数据库”建设成为功能好用、内容详实、栏目清晰、紧密结合工作的综合运用系统;要组织力量收集数据,指定专人录入数据,抓紧数据录入进度,在数据录入过程中要进一步对数据库的功能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