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侨研所派员参加“五缘纽带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
2017年12月05日15:59  来源:中国侨联

2017年12月1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五缘纽带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大学、湖南邵阳学院、桂林科技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以及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国务院国资委、上海市政协、上海华侨历史学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学会等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五缘文化如何积极参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张秀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研究员、侨情信息中心主任张焕萍参加了研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所长郑土有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举办此次会议的宗旨。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核心元素的“五缘文化”理论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此次研讨会以“五缘文化”的理念来探讨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提升“五缘文化”理论现代性和应用范围的新尝试。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徐以骅,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化部艺评委上海工作站主任、上海市知联会常务理事陈海波,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林其锬分别以“大国宗教” 、“‘一带一路’与新瓷(new China)走向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视野与‘五缘文化’”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徐以骅在演讲中对宗教与中国外交关系的若干理念、 宗教与中国外交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层层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宗教与学术交流如何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对接的问题,提出要充分运用宗教的作用开展公共外交。陈海波提出,陶瓷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尤其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角色,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应重视当代陶瓷这一中华艺术精粹的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通过当代艺术“陶瓷”文化展示中国当代文化的全新面貌,唤醒世界对当代中国的认知,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同时,应通过增强政府、驻外企业和民间的合作,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林其锬表示,“五缘文化”是中华民族群体本位、伦理中心理念的外化,是华族社会结构、人际网络的历史发展,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的一种形式。善用五缘文化,可以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在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成为沟通人心,凝聚、团结各国人民的一种载体。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与会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与五缘纽带”、“‘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新时期‘五缘文化’中的现代性和应用性的提升”三个主题进行了发言。

 

第一个主题的讨论由郑土有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施炎平,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沁园,分别以“国际关系新格局与‘五缘纽带’建构”、“神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源优势”、“‘信仰周边’与中国佛舍利外交”为题做了发言,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胡守钧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第二个主题的讨论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培华主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强晓云,上海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张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所长郑土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秦倩,分别以“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全球化移民新趋势与五缘文化传承发展”、“‘你们华侨’与‘我是中国人’——马来西亚槟城九皇大帝信仰考察”、“‘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医药国际合作”为题做了发言,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林其华进行了点评。

 

张癸主持了第三个议题的讨论,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胡克森、桂林科技大学教授舒丽娟、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温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蒋杰、上海杉达学院教授邵宝龙,分别以“试论五缘文化的价值理念在我国外交关系中的应用”、“五缘外交文化初探”、“‘五缘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应用构想”、“利用五缘文化心理功效,强化‘一带一路’战略认同”为题做了发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罗义俊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此外,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施忠连、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朱义禄分别提交了题为“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的五缘因素的作用”和“习近平的五缘外交思想”的论文。为节省会议时间,杨剑教授提交了题为“科学家群体与全球治理”的论文,但并未宣讲。

 

 

张秀明在发言中简单介绍了宗教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了中国宗教信仰的现状与对外交往的情况,并重点阐述了华侨华人宗教在民间外交中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约有华侨华人近4000万,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依托力量。她认为,华侨华人的宗教信仰有三个特点:一是保持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二是信仰当地主流宗教;三是普遍信仰基督教;四是把源于中国和家乡的信仰,与当地社会和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本地化的宗教信仰。她认为,宗教作为历史最悠久、受众最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作为最具动员能力的一种资源和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民间外交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值得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张焕萍在发言中表示,“五缘文化”学说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表达。“五缘文化”起源于华侨华人研究,并从一个专门研究华族群体关系的学说上升到国际关系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影响力肯定会越来越大。希望这一理论能尽快走出国门,成为一种由中国主导的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理论,提升中国学术理论话语权。

 

施炎平在大会总结时表示,此次研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理论性高。会议中涌现出了很多新见,给人诸多启发。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华侨华人、五缘文化、国际关系几个领域的研究学者深入交流,依据五缘文化的思路来思考当前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和实际,共同探讨大国外交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让人感受深刻。他认为,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五缘文化”理论从概念、内容、方法上的拓展,使这一理论不再局限于对华族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而是上升到对国际关系的建构和讨论,成为考察不同国家、民族、文明体系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路。这样一种思路非常及时,也很有学术性和应用价值。

 

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学说,是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林其锬在1989年首次提出的,逐渐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关注。至今,“五缘文化”学说在广泛领域的理论研究及运用中已经颇有成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