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张秀明副所长一行赴广西参加学术研讨活动
2017年10月27日22:05  来源:中国侨联

2017年10月19日—24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主编张秀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研究员密素敏、研究实习员李斌斌一行赴广西参加学术研讨活动。

1020日,张秀明一行参加了《八桂侨刊》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联主管、广西华侨历史学会主办的《八桂侨刊》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87年。长期以来,《八桂侨刊》在凝聚侨界专家学者、推动华侨华人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广西侨联成立60周年、《八桂侨刊》成立三十周年之际,编辑部特邀请兄弟期刊单位、部分专家学者、部分作者、刊物学术顾问以及编辑部前辈同仁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八桂侨刊》的未来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侨联原主席、广西华侨历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韦干主持座谈会。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广西壮族自治区侨联主席谭斌分别致辞。《八桂侨刊》主编郑一省介绍了办刊历程、刊物的改革调整情况及当前的办刊思路,并介绍了下一步办刊计划。

八桂侨刊座谈会照片_meitu_1

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办原副主任、《八桂侨刊》学术顾问向大有说,《八桂侨刊》三十而立,立而不易。三十年来,《八桂侨刊》在艰难中成长,在风浪中坚持。他希望编辑部同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坚持正道,再创辉煌。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高伟浓、曹云华,浙江丽水学院华侨学院院长李其荣教授,福建社科院黄英湖研究员,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曾少聪教授,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古小松教授,广西华侨历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八桂侨刊》原主编苏妙英分别发言,肯定了《八桂侨刊》对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主编张秀明代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向《八桂侨刊》创刊三十周年表示祝贺。她说,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家涉侨专业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与《八桂侨刊》同气连枝,南北呼应,相互见证了彼此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程。两本杂志都是侨联系统所办学术期刊,既非高校亦非社科院办刊,相对来说,要办好刊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如今,《八桂侨刊》的定位越来越明确,学术水平越来越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其中有刊物奠基人——赵和曼教授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张秀明分享了几点编刊经验。首先,作为人文社科期刊,涉侨期刊在意识形态方面更加敏感,因此,编辑部在办刊方向及文章选取方面应把握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其次,编辑要有设计师的气质。学术期刊需要学者型编辑,这就要求编辑除掌握编辑基本技能外,还需要了解学术前沿,把握学术动态。再次,办刊需要有“工匠精神”。每一篇发表的文章从内容到文采都需要精雕细琢,将原稿打造为符合出版标准的精品。第四,要有奉献精神。编辑的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每一篇发表的文章都需要编辑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编辑加工。最后,张秀明希望《八桂侨刊》越办越好,更好地发挥推动华侨华人研究的平台作用。

农场座谈会照片_meitu_3

座谈会后,会议主办方组织与会学者赴武鸣华侨农场进行调研考察。调研组先考察了越南归侨的安置点——茶叶公司七队,随后考察了华侨城社区,并与农场干部及老归侨进行了座谈。据介绍,在特殊历史时期,武鸣华侨农场安置了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的归国华侨1.2万多人,目前仍有7300多人生活在这里。武鸣华侨农场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之一,在改制过程中改为中国——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武鸣华侨农场顺利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已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经开区之一,2016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超284亿元人民币,经开区已逐渐发展成南宁市的卫星城。

1022-23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防城港举行,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美国及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等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办副主任陈洁、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吴尽昭、防城港市政协副主席彭景东、张秀明分别致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郑一省主持开幕式。

主席台_meitu_5

陈洁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广西的基本侨情。她说,广西侨务理论研究工作依靠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充分发挥各学科侨务理论专家学者的带头作用,为促进广西与各国友好文化交往做出了贡献。目前,广西正在进行新一轮侨情调研。吴尽昭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华侨华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彭景东介绍了防城港市的基本情况,希望与会专家对防城港的侨务工作多提意见和建议。

张秀明在致辞中表示,侨乡是国际移民的输出地,是华侨华人的祖籍地,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侨乡研究是中国学者开展华侨华人研究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中国学者开展国际对话的重要领域。目前侨乡研究已形成一定的声势,国内主要侨乡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都已成立侨乡研究机构,有关侨乡研究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频繁举行,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关于如何加强侨乡研究,张秀明认为,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田野调查,把握侨乡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其次要开展比较研究,包括侨乡历史与现状的纵向比较、不同地方侨乡之间的横向比较;再次就是实现侨乡研究成果多元化,可以采取项目研究、专题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形式,深化和推动中国侨乡研究。张秀明最后指出,如果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么,也可以说,地方的就是全球的。侨乡研究既是地域研究,也是国际性研究。相信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中国的侨乡研究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研讨会会场_meitu_4

在会议研讨阶段,与会学者主要围绕四个专题进行报告与讨论。一是“海外华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杨保筠、古小松、刘芳彬、夏雪、沈燕清、宋燕鹏、杨锡铭、张应进、张小倩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东南亚国家华人的族群认同及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华人传统民间信仰及其他宗教信仰。二是“侨乡及其文化”。黎相宜、陈奕平、钟晋兰、周云水、何作庆、唐若玲、李德华、吴元、陈舒婷的研究成果囊括了福建侨乡、广东侨乡、云南侨乡、海南侨乡、广西侨乡、新疆侨乡等中国主要侨乡。三是“一带一路与华侨华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有关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次研讨会上,张秀明、饶洁莉、江峡、吴小玲、廖萌、夏玉清、李海翔等以“一带一路”为视角,讨论了广西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与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华侨华人的作用、缅华社会的延续与变迁、海外华文媒体新发展、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等问题。四是“海外华人社会及其文化”。海外华人社会包罗万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差异性较大,因而这一专题讨论的内容更丰富、更多元。陈爱梅、何启才、张运华、王威、夏远鸣、林秀美、陈利江、童莹、刘益梅、潮龙起、贾颖妮、邓宇、叶小利、吴小保围绕华人民间信仰、华人社群形成与经济活动、社团组织、文化结构、生存状况、华文报刊、华商跨国经营、华人参政、华文学校等华人社会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滕兰花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曹云华教授、丽水学院华侨学院院长李其荣教授、马来亚大学高级讲师祝家丰先生、中国社科院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主任曾少聪教授分别主持小组讨论。专题报告后,与会学者针对报告人的演讲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气氛活跃而热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高伟浓教授做会议总结。

广西民大讲座_meitu_2

1024日下午,张秀明还受邀赴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做了题为《国际移民视野下的海外华侨华人》的专题讲座,从国际移民是世界性现象,华侨华人的历史沿革,华侨华人的人数、新移民的特点及认同的转变,华侨华人的作用与贡献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的相关情况,受到了学院师生的欢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