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广东江门召开
2016年12月14日17:17  来源:中国侨联

2016年12月10日至12 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1(dahuihuichang)

大会会场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国际移民:社团与社区”,与会者重点围绕国际移民社团与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变迁、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不同族裔国际移民社团与社区比较研究、互动关系研究,国际移民社团与社区与祖籍国(地)的互动关系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她表示,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已经举办了四届,每届都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踊跃参加会议,会议体现出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泛泛化的显著特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张秀明就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提出四个问题:第一,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下,中国移民都是国际移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与家乡和祖籍国密切联系,为家乡、祖籍国做贡献,不是中国移民独有的现象;第三,无论与国际移民总量还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相比,中国的国际移民都是“小巫见大巫”,只是涓涓细流;第四,作为移民输出地,侨乡是不是中国独特的现象,需要更多的比较研究。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是一个值得不断挖掘的课题,希望借助会议这一平台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加入,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成效。

暨南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教授李明欢主持第一场研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杰?瓦尔丁格(Rogier WALDINGER)通过对美国拉美裔同乡会的研究,探讨移民群体寻求远距离参与家乡发展的途径;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博士艾诗琳?麦基翁(Aisling McKeown)探讨了19世纪美国西部地区欧洲和爱尔兰移民社区及移民适应问题;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法语高级讲师于克萨斯-希弗(Saskia Huc-Hepher)从人种语义学的棱镜效应角度,分析了伦敦地区的法语社区;美国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教授杜荣佳(Wing-kai To)基于文化史的视角,从文字和仪式研究出发讨论美国排华时期波士顿唐人街的公共领域问题;日本国立长崎大学教授王维从共时性和历史性的观点,通过对日本新老唐人街的比较,探讨了全球性与地方化下的唐人街变迁及其文化意义;日本法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田嶋淳子基于对意大利米兰市保罗萨比(Via Paolo Sarpi)与东京丰岛区池袋街区的田野调查,通过两个中国新移民社区的比较研究来论析两国和华侨华人的关系和现状。

3(zhangguoxiongjiaoshou、zhangxiumingfusuochangyucanhuidaibiaoheying)

张国雄教授、张秀明副所长与参会代表合影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谭雅伦 (HOM, Marlon K)主持第二场研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石坚平以拾遗骸、修义坟为中心,考察战后四邑侨乡以地方社会权力网络和社区秩序为核心的社会重建实践;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姚婷对台山侨刊所反映的熟人社会加以研究,指出其以亲属化称呼、小众化的信息及私人事务公开化的方式建构他们所“熟悉”的熟人社会;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黎相宜采取跨国多点民族志的方法,对美国的五邑籍华人社团内部的冲突与竞争机制加以研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黎志刚(Chi-kong Lai)通过中山商人和“大盛魁”商人的商业组织、经济活动,探究跨地域商人在跨国经商中的挑战和经营方式中商人组织和风险减低的经验;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张慧婧以日本中国新移民为例,考察了移民初级团体和次级团体的功能。

美国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学教授杜荣佳主持第三场研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埃瑞卡?李(Erika Lee)探讨了华人移民和美国现代移民体制的确立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周敏以美国为例,对于华人移民的代际形成和社会流动模式展开研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谭雅伦结合丰富的文献史料,对于1893年新会华侨义冢问题加以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班国瑞(Gregor Benton)从多方面比较了侨批和欧洲移民书信的异同;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博士迈克尔?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比较分析了1871—1914年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华人与意大利人移民;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讲师安东尼斯?皮佩若格罗(Andonis Piperoglou)聚焦于澳大利亚的英籍希腊人移民问题,探讨了1901-1925年澳大利亚认同的形成过程。

5(quantiheying)

全体合影

日本国立长崎大学教授王维主持第四场讨论。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曾露凌(Dong,Lorraine)基于美国有关天使岛的论著,对于儿童文学里的华人历史问题进行论述;云南红河学院教授何作庆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对于建国前云南籍华侨华人社团的概况、类型及组织活动进行了分析;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金花重点考察了早期北美唐人街的会馆遗产问题;厦门大学教授曾玲聚焦于福建厦门海沧侨乡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就当代传统侨乡发展的新动向提出自己的思考;厦门大学博士生上官小红详细梳理了民国福建归侨团体设立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过程;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高级讲师王苍柏通过陈慈黉故居的个案研究,揭示华侨遗产的历史嵌入性和复杂内涵。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周敏主持第五场研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余全毅(Henny Yu)围绕对于帝国边界、“跨国”的反思分析了华人移民史的相关理论问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荣誉教授德克?霍尔德 (Dirk Hoerder)基于亚洲文化、形像、反抗和阶级互动的维度,探讨了全球劳动力迁移和跨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教授菲利普?雷吉尔 (Philippe Rygiel)对于“一战”前国际移民法规的制定过程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讲师每奥洛夫?格伦伯格(Per-Olof Gr?nberg)对于19世纪至今的瑞典移民历史分期和演进过程进行了细致梳理;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博士路阳以印度和菲律宾为个案,探讨了海外移民与跨国公民权的相关问题。

本次会议特别设立主题为“加拿大华人与原住民历史中的共同协作”的专题研讨。会上播放了纪录片《祖根父脉》(All Our Father’Relations),探寻了广东移民与加拿大玛斯昆原住民通婚、融入和后代寻根历程。作为华人移民与玛斯昆族融合的后代,Grant家族几位成员讲述了自身祖辈在加拿大生存发展及后代来中国寻根和自身认同发展过程。家族代表霍华德?格兰特(Howard E.Grant)表示,他的父亲祖籍广东中山,命运让他的父亲开展了一段从中国珠三角州到加拿大温哥华菲沙河流域的旅程。纪录片的创作者分享了纪录片创意、拍摄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为大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4(yuhuijianadamasikunzudaibiaoheying)

与会加拿大玛斯昆族代表合影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年青学者专门围绕新媒体、口述历史、跨国考古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进行了讨论。

闭幕式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关于国际移民的社区与社团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发言讨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暨南大学特聘教授李明欢在总结时指出,本届会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对于14个国家的移民问题展开了研究;参会者既有专家学者、学生,也有侨务工作者;既有研究移民问题的专家学者,也有移民者本身;二是相关度。会议的宗旨从一开始就是要推动国际移民的比较研究,力图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展开深入分析;三是挑战性。侨乡研究已为学术界所关注,越来越多国外学者来中国进行田野调查,用中文、甚至方言进行研究,这应为中国学者所吸收借鉴。

6(yuhuixuezheqianwangcangdongcunkaocha)

与会学者前往仓东村考察

研讨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前往开平碉楼保育与发展计划——仓东教育基地以及台山一中等地进行了调研考察。 2010 年以来,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旨在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凝聚国内外研究力量,进一步推动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第五届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拟于2018年由五邑大学与日本长崎大学等机构合作举办,主题为“性别视野下的国际移民与侨乡研究”。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