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华商与侨团:历史演变和地域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讯
2016年11月16日17:29  来源:中国侨联

QQ图片20161116165941


2016年11月15日,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华商与侨团:历史演变和地域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隆重举行。国侨办国外司原副司长林旭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DSC00376_meitu_7

DSC00467_meitu_6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张春旺所长致欢迎辞,对来自欧美、东亚、东南亚的学者和华商表示欢迎和衷心感谢,其前沿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海外华人社团与侨领的特点与作用,特别是其历史演变和近期的深刻变化,既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等欧美国家的侨团,也包括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团,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研究。来自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务干校、中国华侨出版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DSC00430_meitu_2

DSC00385_meitu_13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主持特邀嘉宾演讲,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董事、新加坡同济医院主席李秉蘐先生以自己在新加坡从事华人社团的亲身经历、感受,分享南洋华人与民间组织的研究成果。“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新加坡华人来自中国不同区域,具有各自文化特点和社会心理。发达的民间组织在促进新加坡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演绎出独特的生存智慧。


DSC00391_meitu_2

DSC00393_meitu_8


国侨办侨务干校副校长赵健女士主持了欧美华侨华人和华人社团的研讨。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鹰教授在题为美国华商分析的演讲中运用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了华人在美国经济中作出卓越贡献。他们的企业状况如何?中国近年来在美国的投资有些什么特点?侨商在中国大陆有什么新的机会?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伊巍在比较视野下的加拿大华人社团演讲中,生动地展示了在加拿大调研和访谈中收集到丰富资料和宝贵图像。华人社团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自治性;加拿大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华人社团亦呈现多元化差异;加拿大法制化的政治自由与平等给华人移民提供了尽情舒展与祖籍国的关系联谊和经济往来的宏观环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密素敏以巴西侨团的类型与功能深入研究宽容环境下的跨国桥梁。以新移民成立的地缘性社团和业缘性社团为主,致力于服务当地华人,支持华人参政,回馈当地社会,为推动中巴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促进两国人民沟通了解和友好往来搭建起桥梁和平台。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王祎以鲜明的时代感为题分析旅俄华侨华人社团。随着俄罗斯社会的跌宕发展,各类社团在联系当地华侨华人, 扶助弱小、调解纠纷、联络感情、开拓事业、加强两国经贸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创新研究院王宣喻以基于SCP模型的欧洲华商研究为题,以环境、行为、绩效为研究模型,在对欧洲华商171份问卷定量研究中发现,环境变量是影响华商经营绩效的主要原因。清华大学历史系蔡伟明在对法国华人与侨团的研究中尤其讨论了法国海外省华人日益壮大,生存环境日益激烈,治安问题多,在发展与生存等方面出现许多新问题。

张春旺所长主持了亚洲各国华侨华人和华人社团的研讨。韩国仁川大学李正熙教授详细介绍了以同乡组织和华侨协会为中心的韩国华侨社会组织近代韩国华侨团结的核心是基于同帮组织的中华会馆和中华商会组织。受到冷战的形成及朝鲜战争等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华商会取代了华侨自治区和华侨协会直至今日。自20世纪70年代,韩国华侨再移居到台湾、美国、中国大陆成立了韩华联谊会组织,加深了韩国华侨的认同感和友情。武汉大学刁莉教授针对中国对中亚的投资与中亚地区华人华侨的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对中亚地区华人华侨自发的民间团体组织进行挖掘和梳理,总结中亚地区华人华侨的发展,对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开展和经济贸易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贾俊英以20世纪上半叶印尼的中华商会抵制日货运动着手,展开了民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演讲。从民族情感、利益权衡、现实局势三方面着手,才能真正还原印尼华商群体及中华商会在抵制日货中的角色。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龙登高、邓勇兵的论文题目是“侨领侨团推进印尼华侨归化之路”。为了帮助散居千岛之国的贫困华人克服困难获得印尼国籍,以林绍良、谢建隆、李尚大等知名侨领,说服苏哈托政府解除制度障碍,捐资协助归化,他们自己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办理这一复杂事务,充分激活和利用遍布从首都到地方到基层的华人社团网络,使得散居各个岛屿和各个城镇乃至穷乡僻壤的五六十万华人芸芸众生,终于办理了国籍,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充分揭示出,虽然没有政府的组织与管理,但华侨华人社会以侨团为枢纽形成自治社会,克服各种障碍顽强成长。此后,傅志宽等侨领通过议会参政,从政治和制度层面,消除了歧视性政策。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龚宁对早期菲律宾华侨社团与华侨社会进行了深度分析。华侨通过神缘、血缘、乡缘和业缘关系寻求彼此之间的联系,守望相助,产生各种组织。而这些社团组织又反过来维持华侨社会的稳定,吸引更多华人移民,扩大华侨社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罗杨2015年赴柬埔寨金边、西哈努克港(又名磅逊港)及贡布进行田野调查。柬埔寨华侨华人社会从战乱排华,将柬埔寨华社摧毁殆尽,到发展迅速,如凤凰涅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燕鹏详细生动地介绍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从马六甲神庙开始,1800年前后出现地域会馆,19世纪初出现血缘宗亲,20世纪初出现行业协会。二战后,社团出现内聚型和外散型的趋势。

暨南大学高伟浓教授分享了他近年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田野考察收获,特别是未来该地区华人社团的趋势。国侨办林旭司长从资深侨务工作者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及对华侨华人研究的建议。此外,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提交了《缘文化与华侨华人社团》的论文。英国杜伦大学张志楷教授提交了《英国华商食品行业的发展与二战后社会经济变迁互动》的论文。

(供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 伊巍,吴伟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