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应邀主讲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
2015年09月26日10:59  来源:中国侨联

2015年9月23日,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教授龙登高应邀,以“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商经营”为题主讲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讲座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主持,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张秀明、北美华商及侨研所同志3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龙登高教授主要从不同区域的海外华商经营比较,以及海外华商在中国的成功、兼与外商的比较两个方面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分享。

龙登高教授比较了东南亚华商、北美华商和欧洲非洲华商在经营方式上的不同。他认为,东南亚华商主导民间经济,大多白手起家,靠着敏锐而坚毅的企业家精神,艰苦创业才得以在异国他乡建立起商业帝国,他们多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建立起商会、同乡、同学会来进行信息共享和合作。在经营方式上通过合作迅速集资与启动,开展多元化经营,填补市场空白,抓住市场机遇。而在本土化与贡献方面,东南亚华商对住在国有一种感恩的心态,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注入了最稀缺的企业家资源,推动了东南亚经济的工业化、国际化。北美华商则在前沿与边缘中成长,科技企业引人注目,并从边缘走向主流。龙登高教授以亲身体验及详实数据讲述了Chinatown bus这一华人大巴企业在交通业发达的美国,如何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崛起,从族群走向主流社会,从混沌走向有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华商的经营创新与竞争带动了主流大公司的效仿与改革,导致价格的降低、服务的改善与行业格局的改变,从而刺激了巴士业的消费需求与市场的扩大,进而推动了美国整个长途巴士行业历经40年衰落之后焕发新生,并在金融危机期间逆势上扬。新的经营或市场,并不是自然存在等待发财的过程,而是通过企业家创新而发展的,需要发现需求、通过敏锐的触角,将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而在提供产品与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企业家需要承担风险,特别是创新与试错中的风险,同时风险也会带动新的需求。


龙登高教授在分析海外华商在中国的成功、兼与外商的比较部分时,介绍了华商在中国投资企业在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状况,以及侨资企业发展指数、经营绩效与行业创造能力,阐述了侨资品牌的成长,以侨资纺织服装业拓展国内市场为例,说明侨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原因。如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国内外拥有的信息和经营网络优势。他还比较了海外侨商与西方企业在与政府联系方面的不同,认为华商与政府政策导向联系紧密,而西方企业则往往与政府及官员保持距离。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力很强,顺应和配合政府的导向,就能得到其鼓励与支持,更能把握市场先机。

华商以灵活的身段与自身优势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及其变化,中国作为新兴市场,需要投资者调整自身去适应体制、适应文化,海外华商在境外经历了中西方管理理念和文化的融合,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他们回到中国,在移植这些管理理念与模式的同时,面对环境、制度与文化差异,本身也再次经历了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并在适应中国本土文化与制度的过程中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试与创新。


龙登高教授的精彩报告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来自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美国、香港等地的华商积极与侨研所同志进行交流互动。他们以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近些年来海外华商在当地创业和经营当中的发展变化。他们认为,祖国的迅猛发展,为他们在海外创业经营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华商的地位在近些年中已经大大提高,行业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而是进入到主流行业中,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商人乐意同华商进行合作。华商也提出了一些在海外华商中普遍关切的问题,如养老保险问题、华文教育问题等,他们希望能增强与国内的沟通,有更多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以及政府能制定更好的商业扶持政策等。

最后,张秀明作了总结发言,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国侨联的各项职能以及与华商对接的一些组织和活动,表示应当进一步加强侨联与海外华商之间的联系,同时做好海外华商口述史等研究工作。


北美华商一行25人还参观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黄纪凯馆长陪同参观。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四个基本陈列展厅,认真聆听讲解内容,仔细观看展出内容,在参观过程中不时就展览内容进行互动,仔细询问博物馆建馆历程及基本陈列布展过程,或分享自己的经历见闻。黄纪凯馆长及时为他们进行了讲解,解答疑问。华商们对展览表示了高度肯定,认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华侨华人的奋斗历史和为祖国做出的卓越贡献。参观完毕后,华商们纷纷在照片墙题字留影,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