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
加拿大郭慧娟教授主讲“东南亚华人的文化策略与贸易扩张:长时段的视角”
2014年10月08日13:10  来源:中国侨联

2014年6月6日,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讲座系列之五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郭慧娟教授(Kwee Hui-Kian)作了题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策略与贸易扩张:长时段的视角”的精彩讲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亚华人何以展现出他族所未能及的经济强势?过去的解释,不乏儒家资本主义伦理等文化主义的观点,认为华人经济强势是殖民主义到来前就存在的现象,殖民者的到来只是强化了这种现象。郭教授认为,关于华人经济崛起的单一视角解释有其局限,需要结合特定时段和地区的历史背景来研究,应该从19世纪之前寻找原因。郭教授以15世纪到18世纪的印尼为主要案例,论证商业领域华人崛起的经济策略和文化机制。

15世纪到18世纪,华人不仅仅经营长途贸易,同时也在区域内部的次一级港市、内陆腹地贸易中十分活跃。但这一时期,华人并非唯一活动于这一区域的商业族群,印度人、阿拉伯人等外来族群以及爪哇人、马来人、布吉人、孟族人、占族人土著族裔也在商业与华人平分秋色,专注分工于不同种类商品的生产贩卖。欧洲人作为新加入的外来族群,后来以“枪炮外交”的手段控制了印尼地区、遏止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进入,使得这些族群难以在商场立足维生。欧洲人的打压措施使得华人获益,占领了船运、销售和采购等多个领域。

一方面,时势为华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华人有着自己的商业策略和社会文化机制。从商业策略上看,其一,华人通过包税制度,承包了整个村庄,打入乡村市场组织生产,与地方的统治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其二,华人通过皈依当地宗教、通婚的方式融入当地社会,整合地方资源;其三,华人控制着贱金属铸造、流通货币这一贸易中的必要元素;其四,华人进行的是螺旋式营销,城市华商可以预支货品给次一级地区的华商,售后返利,分包销售,成本低于东印度公司的企业制度。从社会文化机制上看,宗亲会、同乡会、庙宇、祠堂整合了地缘、血缘、业缘的人脉网,不仅促进了华社内部成员的交往,而且为成员提供多方面的福利。

郭教授强调,她在此主要讨论的是印尼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领域华人的成功,当然上述经济策略和文化机制也适用于华人种植园和采矿业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其他亚洲商人也有类似的文化机制,并非每一个华商都因之获得了成功。因此,东南亚地区并不存在单一的族群网络,这些网络是多元的、重合的,甚至可能是相互竞争的。

郭教授的讲演引发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就讨论商业领域华人的新客/土生之别及华人内部的商业分工、商业策略和文化机制对现今华人商业成功的影响作用、非华人族群盛衰与华人贸易之间的关系、华人商业成功与殖民叙述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