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品牌活动>>亲情中华>>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基地之四十七:安徽包公园
2017年11月28日09:09  来源:中国侨联

安徽包公园是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 以“历史包公— 文物包公—文化包公”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公园现每年接待游客量达百万人次,影响力辐射海内外。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等国家元首参观包公园时,均给予了高度赞誉。

包公祠

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包河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1488 年改建“包公书院”,1539 年易名为“包孝肃公祠”,后遭损毁,现存祠堂为李鸿章捐银修复,解放后政府又多次修缮。1999 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在祠堂东侧兴建了包公故事蜡像馆,其中共有三组蜡像故事,分别是《怒弹国丈》、《打龙袍》和《铡美案》。包公墓位于包公祠东侧,1062 年,包拯去世于河南开封,之后归葬故里,安葬在合肥东郊大兴集,1973 年由于城市建设,包公墓整体搬迁至此,兴建工程于1985 年开始,1987 年正式竣工对外开放。整个墓园占地30000 平方米,是国内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墓园大小结构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个墓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清风阁东连包公墓,西邻包公祠,1999 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 周年而建,占地22000 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是一高42 米,明五暗四共九层仿宋风格的塔式阁楼,从阁顶可俯瞰合肥城市风光及整个包公园的秀丽景色。清风阁定位于“文化包公”,以高水准的壁画铺陈和雕刻等艺术表现形式突出戏曲包公的主题。浮庄坐落在包河东大岛上。正门门楼粉墙青瓦,中间镶一匾额,迎门是一座铜像,系包拯第28 代嫡孙、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立像。岛内建筑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体现了江南园林与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

包公坐像.tif

包公坐像

有关包公的故事

作为宋代著名的“直臣”,包拯的故事流传甚广,有的是源自包公本人真实的史实,而大多数故事则是百姓口头艺术的创造,把包青天“执法如山、为民申冤、严惩贪官”的高贵品质形象化了。

清风阁

清风阁

一是审牛舌案。1037 年,包公首任天长县知县,曾经审判了一桩无头案——审牛舌案。有一天,一个农民来状告他家的耕牛不知被谁割去了舌头,牛被割了舌头,不能吃草,眼看就要死去,对于农民来说,一头耕牛等于半个家业,包公非常重视这件事,但他觉得割别人的牛舌头对盗割者来说,似乎没什么经济利益可得,可能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于是包公想了一个“金钩钓鱼”之计,他对农民说:“你来告状有人知道吗?农民说没有,包公便吩咐他回家把牛杀了并拿到集上去卖。”农民走后,包公写了一张禁杀耕牛,揭发有赏的告示贴在集上。因宋朝有规定,不许私自宰杀耕牛,擅杀耕牛是犯法的。不久,就有个无赖到县衙来控告那农民杀牛,准备拿赏。谁知包公这时却把惊堂木一拍,厉声说道:“为何先割别人牛舌而又来诬告?”无赖做贼心虚,以为事情已经败露,只得招供。包公也就是在这个案件上越传越神,最后成了可以“日审阳,夜审阴”的形象。

二是端州掷砚。1043 年包公任端州知府。端州出产一种名贵砚台——端砚,至今都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那时也是朝廷贡品,可是历届郡守经常中饱私囊,向砚工征收砚台,砚工们苦不堪言。包公任职三年,严令按进贡的定额征收,决不多收一块。传说包公离任时,百姓们特意精制了一方砚台送给他,被他婉言谢绝了,老百姓只得悄悄塞进他的包裹中,可包公的船行至江中心时,天气突变,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他认为苍天发怒,必有蹊跷,命人查点行囊,发现了这枚砚台,他毅然把这方砚台抛入江中,顿时风停雨收,史书上称赞为“不持一砚而归”,这种律己的精神至今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三是陈州减粮。陈州有一年大雪,粮食减产,而贪官污吏们却将每斗五十文的小麦折成一百四十文,这样一来,百姓就是把打下的粮食全部卖掉,也交不起税收,为此包公为陈州减税上了一道奏章,要求为农民减轻负担,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精神。

四是弹劾权贵。包公一生曾两次进入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成为御史台的最高监察官,负责考察全国各级官员。作为一名出色的监察官,包公曾数次弹劾高级官员。王逵是一个转运使, 多年来,因贪赃枉法陷害忠臣而成为朝野知名的大奸臣。包公任监察御史后,向宋仁宗上了七道奏章,历数王逵条条罪状,最后将他拉下马。张尧佐是宋仁宗皇帝的“宠妃”张贵妃的养父, 此人以国丈自居,贪赃枉法。包公六次上书弹劾他, 由于情绪激动, 在其中的一次弹劾过程中, 包拯离御座越来越近, 居然将说话时的唾沫星子都溅到了皇帝的脸上,史载包拯“唾溅帝面”。最后终于使仁宗皇帝罢免张尧佐两项要职,并立下圣旨:今后凡是后妃之家,不得担任朝廷的军政要职。

五是包公审舅案。1053 年,包公的长子包在家乡病故,仁宗皇帝体恤它,调他回家乡做庐州知州,中国有句古话:“京官难当,乡官难做。”包公有个舅舅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最终被告到包公那儿,包公将舅舅传到公堂,公开审讯,并根据法律杖责舅舅数十下,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因此合肥有“外甥有理打得舅”这句俗语。

六是池州浮尸案。1055 年十二月,56 岁的包公担任池州知州。当地发生了一桩冤案:有位和尚在江边诵经,从上游漂来了一具无名尸体,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将尸体掩埋。不料却被人诬告为图财害命,被判了重刑。包公走马上任后,认为此案漏洞百出,于是亲自提审和尚,明察秋毫,还和尚一个清白。

浮庄.bmp

浮庄

民间传说故事

一是包河里的铁面鱼、无私藕。位于合肥城南的包河,原先只是合肥的一段护城河。 当年宋仁宗考虑包公为国操劳一生,为官清廉,在包公晚年时要将半个庐州赐给他作为个人家产。包公想自己为官20 多年,不占民财,两袖清风,如今已是暮年,怎能占半个庐州为己有呢?于是坚持不受。但是毕竟圣意难违,包公深思熟虑后,便要了这一段护城河。从此之后,这条河就称为包河。传说有年大旱,包河周边的树皮草根都被吃光了,饥饿的灾民自然很想吃这包河里的藕。当时包公还健在,亲笔写下“河藕能吃不能卖,愿者挖藕度荒年”的告示叫家人贴到街上。百姓听说后,纷纷下河挖藕充饥,渡过了灾难。后来百姓们感谢包公的恩德,不愿意将藕挖尽,特意留下许多藕根,让其繁衍至今。所以现在包河里有很多藕,但包河里的藕和一般的藕不一样,人们常说藕断丝连,可包河的藕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丝,不仅藕奇特,包河里的鱼也是,脊背特别黑,无论你怎么烧煎、炸、煮,都去不了它脊背的黑色,几百个春秋过去了,人们终于明白了,那是因为包公铁面无私!

二是三口铡刀。包公塑像旁有三口铜铡,这脍炙人口的三口铡刀,可以说是包公执法严明的象征,这三口铡刀所斩的对象也不同,最上方的是“龙头铡”,专斩犯罪的皇亲国戚;中间的是“虎头铡”,专斩贪官污吏;最下面的是“狗头铡”,专斩刁民小人,恶霸劣绅。当年陈州受灾,包公向皇帝上了一道要求为陈州放粮的奏章,皇上批阅后,立刻派包公前往陈州稽查放粮之事,但包公担心自己手中无权柄,恐不能服众,于是仁宗皇帝赏了他三道御札,就是三道公文,但包公的谋士公孙策却把表示公文的“札”字附会成铡刀的“铡”字,做成了三口铡刀,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包公看了大喜,呈给皇上御览,皇上也觉得这是奇才巧思,于是,包公就带着这三口铡刀奔赴陈州,一路审理冤案,声名远震。

廉泉.tif

廉泉

三是铡美案。陈世美原先家有妻室儿女,谁料在考中状元之后,为了贪图富贵,竟然欺瞒皇上,冒娶公主。为了向公主隐瞒他的过去,陈世美对携子进京、前来探望他的妻子秦香莲起了杀心。秦香莲将陈世美告到了开封府,包公时任开封府的府尹,接到状纸以后,非常气愤,决心依法惩办。包拯面对太后、公主的百般刁难,毅然决定不做官也要处决陈世美,最后太后给包拯出了一道难题,说斩陈世美可以,但处决的地方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上不见天,下不着地,不能在屋内,也不能在屋外。包公选在了符合这四个条件的门槛上,最后将欺君罔上的陈世美绳之以法。

四是打龙袍。其实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宫廷奇案。当年宋真宗有两个妃子,为了夺宠,刘妃阴险地用剥了皮的狸猫换出了李妃的儿子,迫使李妃打入冷宫,最后流落民间。20 年之后,李妃巧遇包公,当包公得知实情后,帮李妃找到了儿子,也就是当朝的仁宗皇帝,但仁宗面对又老又丑的李母拒不相认。包公认为皇上为人子却不尽孝道,于是状告皇帝,最后仁宗也被包公的真诚和执着感动,最终愿意接受包公的惩法,由于一个臣子不能处罚天子,于是包公就借打龙袍来以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五是灰阑记。一对真假母亲为争夺一个孩子,包公用石灰画了一个圈,当作围栏,然后将孩子放在圈内,让两个母亲用力去拉拽,声称把孩子拽出者就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假母亲一心要夺家产,拼命地拉拽,最后将孩子拉出了石灰栏,但却暴露出她不是孩子的亲母亲的真情,因为真正的亲生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是不会忍心用力去拉孩子的。这个故事,情节曲折跌宕,戏剧性强,因而影响很大,很早就被翻译到国外。1948 年,根据该剧改编的《高加索灰阑记》在美国公演,产生了轰动效应,直到今天《灰阑记》仍然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台剧。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