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品牌活动>>亲情中华>>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之二十七:广东顺德清晖园博物馆
2017年11月23日16:21  来源:中国侨联

顺德清晖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占地25000 平方米,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

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代解放后重新修正的清晖园

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代解放后重新修正的清晖园

明朝万历丁未(1607)状元黄士俊(1570—1661)于明天启元年(1621)建筑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清乾隆年间,大良进士龙应时(1716—1800)购得旧址,修葺扩建,植花莳草,渐成规模。1805年,龙廷槐(1749—1827)建小方园。1806 年,其子龙元任扩建,称“清晖园”,他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名家李兆洛(1769—1841)题写园名。后其子龙元僖(1809—1884)建龙太常花园、楚芗园,几经周折转手, 龙太常花园后改称“广大园”。龙氏后人经年精修,这一古老园林渐富岭南特色。1959 年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顺德,对清晖园修缮高度关注,指示重点保护,并拨款修复,更将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竞勤堂合并,统称“清晖园”。1984 年春邓小平同志来到清晖园,听取当时县领导汇报顺德发展情况。

清晖园启明居成为人们几年邓小平南来顺德的重要场所

清晖园启明居成为人们几年邓小平南来顺德的重要场所

清晖园是一座横跨多个历史阶段的古老庭院,是融合不同时代江南与岭南建筑思想的私家园林,也是一座从状元府邸到进士院宅再到大众园林身份随时代改变不断转换的岭南建筑。它承载着家族历史、社会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印记,体现着广府地区士大夫阶层文化艺术趣味到近代开明商人绅士明显的意识形态,更折射出不同时期社会变革所注入并散发的文化特征。

清晖园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建筑碧溪草堂

清晖园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建筑碧溪草堂

古代建筑,大多对称,但清晖园布局最大特点却是不对称。清晖园共分三个区域,除东南角实用区外,其余两景区景点互相交错,彼此“借景”。人无论站在何处,映入眼帘的俱为一幅旖旎完整图画。园内,不论是大景区设置,还是单个建筑设计,都避免与旁边景区或建筑物重复。错落有致的景区变化,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明暗、高低、大小的鲜明对比,令园内形成纷繁多样的观赏空间。

充分折射岭南亭子秀雅劲挺的花【】亭

充分折射岭南亭子秀雅劲挺的花亭

清晖园布局另一特点是动静结合,虚实分明。如庭院中部西北面以水景为主,开敞明朗,建筑疏落。中部偏北各式建筑密集,与西南部构成虚实、明暗对比。北部几处庭院,又与两区构成灵动与寂静、开放与幽闭的鲜明对比。西北面建筑略低,中部建筑群较高,又形成高低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各个观赏空间各自的特色获得强化,产生步移景换、变化无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清晖园在庭园式布局上更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园内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组成风格各异的庭院,每间建筑物的正面都朝向院子,设置门窗,令众多建筑物构成一组组独立景区,形成园中有园,活灵井然,变中有序的特点。

清晖园的故事

一、状元旧宅清晖前身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杏坛人黄士俊(1570—1661)高中状元,他是顺德建县后第一位状元。黄士俊素来耿直不阿,他虽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后任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但他不愿与魏忠贤等奸臣同流合污,更常常抵制其行为,在黑暗的时代,其胆略与谋识,深得朝野赞赏,有“清正黄尚书”美誉,后来,他无法容忍朝廷的污浊昏蔽,辞官归里,在县城大良买下一片土地,在其上建造黄家祠、天章阁、灵阿之阁。崇祯帝自缢北京煤山的消息传到顺德后,黄士俊马上将平日奏章著作悉数焚毁,不再下楼,表达自己永不踏上异族土地一寸的决心。明朝灭亡后,黄士俊辗转出任南明小朝廷内阁,但因朝臣心胸狭窄,争名夺利,难成大事,再加上年纪渐大,他最后只得返回故乡。清顺治十二年(1655),黄士俊在家中去世。明朝著名学者王夫之为他题诗:“顺德黄阁老士俊,四十年状元宰相”。黄士俊去世后,为后人留下一座散发着众多传说和故事的状元旧宅。

体现岭南庭院风格的澄漪亭

体现岭南庭院风格的澄漪亭

二、龙氏家族购置旧宅

清乾隆年间,居住在大良的龙家第一位进士龙应时(1716—1800)买下这座昔日状元府邸,开始着手修葺。1805 年,其子龙廷槐(1749—1827)在黄士俊故宅旧地建小方园,侍奉母亲。龙廷槐曾任翰林院编修,后任官记名御史、左春坊左赞善。后来,他见朝野为和珅把持,毅然辞官南归。

回广东后,龙廷槐出任越华书院院长。越华始创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它由广东盐商们出资筹建。盐商们希望子弟们“处则抱真学问,出则有其经济”。由于资金充裕,再加上政府重视,因而“鸿才硕彦,接席联镳”,“人才掇巍,科践清华”。在当时广东,越华书院与越秀书院和肇庆的端溪书院三分天下。 当时的院长选拔,层层严筛,第一位院长是大学者冯敏昌,第二位就是来自大良清晖园的龙廷槐。

龙廷槐朴简端正,萧然儒素,潜心学问,登坛之余,挥笔不辍,他的《敬学轩文集》就由当时的两广总督阮元作序。回乡后,龙廷槐得知香山县境内顺德农田屡受侵扰,于是设立容桂公约,以亩抽银,充当保护费用,经批准设护沙团,自此平安无事,这一制度,沿用至清末。清嘉庆十四年(1809),海盗张保仔洗劫内河村堡,县城受扰,人心惶惶。龙廷槐挺身而出,主持联防,他奔走各乡,筹集资金,招募兵勇,修筑炮台,令海匪闻风丧胆,卷旗远离。其胆略与义责,深获嘉评。

三、满门进士造福社群

龙家一门出进士6 人,举人12 人,可谓书香门第,进士府宅。1806年,进士出身的龙元任动工扩建龙家宅院,称“清晖园”,意取“山水含清晖”诗意,他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名家李兆洛(1769—1841)题写园名。进士出身、后任太常寺卿的孙子龙元僖(1809—1884),建龙太常花园、楚芗园。至此,这一家族庭院渐成曲径通幽,亭台秀雅,花木扶疏,池方塘圆的岭南风格。

当时顺德有一个社会机构称“青云文社”。自明代始,一直支持顺德教育,引人注目,龙元僖与曾任礼部尚书的罗惇衍继续筹款置产,拓展社务。历年不断集聚的经营收入,尤其是沙田利润,支撑着整个文社的良性循环。当时青云文社拥有沙田最多时为85 公顷,利润丰厚。青云文社一个重要支出项目就是资助赴京赶考或高中进士举人和在京为官的顺德人。此外,凤山书院重修后,青云文社每年捐赠白银1000两以增童生膏火。清光绪十年(1884),张之洞总督两广并创设广雅书局。当时,张总督带头捐银1 万两,顺德县青云文社也不甘落后,捐银1万两,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成为文化美谈,而投身其中的龙元僖功不可没。

四、保家卫国抗击侵略

龙氏后人龙元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大良成立广东团练总局,挺身率众,抗击外侵。清同治元年(1862),龙元僖创办大良义仓,修筑残旧堤段,疏通河道,呼吁政府减免税款。清光绪十年(1884),中国对法宣战,龙元僖主持下的顺德团防总局成立,随时准备抗击入侵外敌。其责任与担当,深受民众称许。龙氏后人龙启明(1923—2014)抗战后成为中国航空委员会的“留美空军学员”。后在美国接受训练。回国后入执行中国—印度空中飞行任务,穿越“驼峰航线”,坚持驼峰航线飞行2100 多小时。后来,调入由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主要执行对云南腾冲、缅甸腊戍、安徽立煌、湖北汉口等地日军目标轰炸任务,贡献突出。

5.龙启明军装照

龙启明军装照

20 世纪20 年代,乐从人曾秋樵购置清晖园部分区域,成为“清晖园”业主之一。抗战期间,曾秋樵鼓励子女儿孙参与抗日。其子曾邦柱任教广东航空学校,培养大批空军英雄。其孙曾家炽为战斗机空军飞行员。女儿曾源、孙女曾敏博都在抗战、解放战争中贡献突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