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照明的用电量,是传统白炽灯的1/10" />
半导体照明的用电量,是传统白炽灯的1/10,寿命却是其100倍。
而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的核心在美国获得专利时的唯一发明人,正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陕西新光源公司总经理云峰。
奉献后半生
云峰从事半导体研究的历程,走过了大半个地球:从复旦大学本科、中科院光机所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助理教授。
在此期间,云峰主导了多项国际水平的重大项目,在先进纳米电子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前沿基础应用研究,取得了若干项国际瞩目的突破,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对这位朝阳行业里的领军人才,行业大鳄们纷纷发出邀请。然而,在云峰看来,多年的异乡生活是为了能够学成后报效祖国。“有需求,才能显出自身价值,让人生更加充实。”看到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和重大需求,他回国的信念愈发坚定。“我在祖国接受教育,完成教育历程,但并没有为国家工作过一天。现在给我一个平台,我将把后半生都奉献在这里。”他说。
和时间赛跑
回国的7年,云峰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在他看来,要培养出半导体产业照明技术研究的优秀人才,更要加速技术的成果转化,“一天都不能耽搁”。
云峰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解决了芯片、封装组件和光源散热不良等问题,使制作高电流密度、超大功率、大尺寸的LED芯片成为现实,并解决了产业化的最大瓶颈——成本问题。
当时,这一领域的相关产品只有几家国际大厂实现量产,国内尚在研发阶段,产业化仍属空白。“产学研的转化是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云峰认为,高校不是只负责研发的甩手掌柜,技术怎么用,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改进,都需要研发团队的参与。
最终,云峰团队的核心技术产学研平台——陕西新光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一期实际投资1.3亿元,成为国内将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
向未知挑战
没有成熟的科研平台,缺乏必需的工艺设备。回国之初,一切从零开始,云峰将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当作第一要务。
招聘中,他用自己的诚意、善意和科研理念打动对方;工作中,他用向心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凝聚团队。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一支朝气蓬勃、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30人研究团队组建起来了。在云峰的带动下,这支团队快速开展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工作,加速推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2013年6月,国内首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使用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生产出来的LED灯,在陕西新光源公司点亮。这意味着该技术在中国开始全面产业化,国内LED技术水平有望与国外差距缩小至少10年。
今天,新光源公司已经形成量产规模,成为当地政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不但在通用照明领域,而且在特种照明、紫外光源领域也带动了高端半导体照明外延芯片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云峰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投入了下一个科研成果的项目转化。云峰的产学研转化之路,是一条拓荒之路,一条向未知领域的挑战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