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海内与海外》
潇洒毕为民
2018年07月10日15:21  来源:中国侨联
原标题:潇洒毕为民

2017年初,在北京朝阳大悦城举办了“古风遗韵·传统年画收藏迎春展记”,一时间竟门庭若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头攒动、赞赏之声不绝于耳。收藏者为我老友毕为民。我们曾建议不如于展览名称直接将他名字表现,他本人考虑还是先让收藏品“说话”,自己怎么也算崭露头角,不急于求成,酒香还怕巷子深吗?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次年又近年关,《中国美术报》以中国年画为主题专门采访了毕为民,同时网络播放视频:由于在其中浸淫日久,其俨然行家一般,侃侃而谈,顺理成章,虽然谈不上学者风度,却也毫不逊色。后毕为民谦虚道:咳,这方面的专家某某某因为年龄太大,不接受采访,他们就找我了嘛!其实他收藏艺术品颇丰,这不过是才露出冰山一角;继承自他父亲,已故著名漫画家、美术理论家毕克官先生,再加上毕为民本人这些年来继续不断倾入精力物力搜集,丰富了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中国年画和民窑瓷片。瓷片更为丰富多彩,具学术价值和权威性(毕克官先生生前曾发表过三部有关瓷片研究的论著,于此好像至今无人超越),却还未展出过。

毕为民原名毕枫民,和其姐毕宛婴的名字,都是大师丰子恺给起的。皆其父毕克官是丰子恺先生爱徒之故。初,毕克官得子告知丰子恺先生。丰子恺将自己名字中“丰”字,谐音枫,和其夫人徐立民名字中 “民” 字,组成为毕家男孩取名。文革中丰子恺先生被打倒,丰子恺小儿子丰元草到毕家,为避嫌嘱毕克官给孩子改名,还是小屁孩的毕枫民改名“毕为民”。后户口本上始终未更回。

毕为民还有个绰号“和尚”,鲜为人知,却如影随形跟随了几十年。因当初他家有只陶瓷花盆,上面彩绘了四个小和尚活灵活现煞是可爱,里面栽着一片太阳花,老百姓也称“死不了”,早上搬出来浇水,晚上毕为民再抱回去。院里邻居漫画家蓝健安之子兰恩,看小玩伴毕为民长得脸蛋圆圆的、白白的煞是可爱,随口道:“你真像这上面的小和尚,和尚!”直到如今,直呼其“和尚”的准是我们这帮发小。说来也怪,却从未见其剔过光头。长大成人,他脸变长了,从不吃斋念佛,亦非“行云流水一孤僧”,单看其两道浓浓的眉毛,像那鲁提辖,品性也似花和尚,或者古龙笔下的老实和尚,根本不老实。

1976年地震后,十六七岁的毕为民多少有些青春期叛逆,表现为急于从父母家里搬出来,过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很小时候在外面跟姥姥一起过,后来上幼儿园整托,直到上小学才算真正意义和父母生活同一屋檐下,可能是感觉和父母之间有些距离嫌管教太严吧。正好有个机会,一位原来邻居出国房子暂时空下来,毕为民迫不及待搬进去理由是给人家看房子,终于遂了自己愿,表现出特立独行。那间房子大约十七八平方米空荡荡的,只摆一张板床、一个书桌、两把椅子;墙上挂一把西洋佩剑,亦我们一帮的发小,蝉联三届全国击剑冠军吴晓东所赠;窗台下有个旧书架,上面立着几本书和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不再有其它摆设。

不知受谁,受什么思潮的影响,毕为民喜欢上了哲学,到底推崇哪位先尊,什么流派从来也不跟我们说,想来是说了我们也不懂。

毕为民后来就入了警校,学了些擒拿散打的招式在我们面前比划,毕业后分配到派出所当片警。

后被调到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当预审员,以善审讯而闻名,脱去警服换件淡黄色半长夹克,深棕色的衣领竖立,背后是火红落日晚霞半壁彩云归,1960年出生的他二十郎当岁风华正茂,整个人看过去倍儿精神, 也可用“帅”“酷”来形容,且近1米8的个子、匀称身材,两道浓眉,一边倒发型随微风轻拂,一位有名的电视女主持人兼导演制片人,曾初次见面就问毕为民演过什么片子,想不想找机会上镜。毕为民表示,从没考虑。

忽然一天,毕为民辞职不当警察,改去法国大使馆做了一年放映员,挣的是外汇券,那是上世纪80年代年,令我等好生羡煞。1989年初,为了更好发展毕为民毅然南下,先后在广西、广东、深圳等地数家大公司任行政经理或高管。

2001年毕为民回到北京,算不算浪子回头,我也说不清楚,大概是念及其父母年龄大了,父亲身体又欠佳吧。反正是刚安顿了下来,把我们这些老哥们又揪到一块儿,头抱头热乎了一番。于是生活在继续,他后来又从事了不少工作,都没有在所谓的体制内。

2008年,毕为民在中文旧书店“孔夫子旧书网站”开设了一家书店,名“工部营造”。目的是建立平台,以书会友;时不时能卖出去几本,不管挣多少钱,好像只要有人碰书,他就颇感欣慰。之后他又和几个朋友合办了一个文化沙龙,即我在前面提到的于朝阳区“大悦城”附近的“蕴珍艺术空间”,宗旨是搭建平台,展示当今各位大师的艺术作品,及提携新人后辈。如今在文化市场低靡的情况下,他们还能坚持做文化,其执著和热爱程度令人叹服!

我总结概括,毕为民挣了钱,日子过好了之后,再做事情,总不忘和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毕竟从血液里,还流淌着一定的文化基因。

2007年以后,其父毕克官出国治病,夫人王德娟(为共和国第一批女画家)陪同。毕为民留在国内暂放弃了一切工作,开始打理家中事物。其父母都属多产的画家,特别是其父毕克官先生一生笔耕不辍,画作和文字作品甚多。开始他们也像那年代的很多作者一样,在报纸上把自己作品剪下来收进粘贴本,详细注明出处日期。后来发表多了,工作太忙,往往把很多顺手剪下来的“豆腐块”夹在本里,没来得及注明详细出处。毕为民在统计整理两位老人留下的艺术作品、书、信、工作照片过程中,产生想法:要为父母整理统计出一份艺术创作年表。

这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却非一朝一夕,需经年累月地耗时耗力,还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毕为民采取了四个步骤:1、利用已知道的部分信息,进行网络检索;2、通过当时留下的点滴记录,有范围地去找,比如一篇豆腐块下说明了是从“人民日报”剪下来的,大概是什么时期,就去翻那时期的人民日报;3、以昂贵价格买回原作,比如从“孔夫子旧书网购买等;4、也是最原始的办法,对相当一部分无法用以上三种方法查找到结果的豆腐块,比如只知道在人民日报发表,甚至连哪年的都不知道,他只好一天一天地泡在图书馆里按顺序一篇一篇地翻阅。

由于把很多珍贵的资料系统化,在必要的时候往往雪中送炭派上用场。有些业内朋友,甚至单位急需相关资料,毕为民能及时无偿提供,弥足珍贵!

到目前为止,毕为民凭一己之力,费时六载有余,耗资巨大,正式统计出其父毕克官已经发表的艺术作品827份,包括文章、绘画和书法作品。尚对已经发表的561份艺术作品做最后的校对,还有382份艺术作品需继续考证核对发表时间及刊载物。他父母在大洋彼岸,也曾听说毕为民做了这份繁复的统计工作,将信将疑考验他,几次打电话过来问相关的问题,毕为民稍作搜索均给出满意答案。终于使他们相信,人各有志,有志者事竟成,被儿子的这一片孝心感动。毕克官先生在《毕克官散文集》后记中写道:“……我家公子(毕)为民,担负了全书校对‘任务’,又为出版而忙于奔走,也应说声谢谢。”在其另一本力著《走近丰子恺》前言中也诚谢,毕为民携妻子贾燕庚为其书出版做了大量繁杂的编务工作,成为实际的编辑者。

我问他,为什么执着为父母的作品下这番苦工。他释然道:“为未来研究毕克官、王德娟的人提供方便,我早晚把它们都捐出去!”说这番话时是在他北京芳庄的寓所。他父母出国前十几年的光阴在这里度过,出国后多年来从门道至客厅四周摆满一摞一摞的周转置物箱,里面收存着的他父母曾经的收藏品、书籍、文房用具,均经毕为民之手编号注明。如今,经过毕为民的一番努力,这里已被打造成“毕克官、王德娟作品展室”。进门一间四壁挂满其母油画家王德娟的画作。另一套间挂满其父毕克官生前作品,其中有两幅书法和一幅漫画作品引人瞩目。毕克官先生并非书法家,却字如其人风骨犹存,所谓刚直不阿倔强奇突:一幅为“天道酬勤 民德归厚 ”,落款注明毕克官先生八十岁所书;另一幅上端为一秦砖汉瓦朱红拓片,下为毕克官先生笔书“秦砖汉瓦民族魂”,字体风格与另一幅似稍有不同,隐隐透出汉、魏碑底蕴,与所书内容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据说所拓文物原件已遗失,更显其珍贵。那幅漫画上的主人翁手提酒葫芦,题字“酒钱太少哪够喝”,是专门画给其子毕为民的;料想毕老先生知道儿子乃酒中君子所赠,微言大义,含警世之意。“我本来完全可以把这房子租出去的,每月15000。但没有,反倒花了很多钱装修,我喜欢这样,坐在这种环境气氛中看书,有时候一看就一天,有口方便面吃连楼都不下。”毕为民神态坦然。阳台门已拓宽,换成两扇对开实木门,上有雕刻镂空,图案为各九十九条虬龙,如有光线照射进来,视觉效果神秘莫测。这私人展室的整体装修风格体现出一种传统回归,朴实无华含蓄的美。首先采用了老北京的传统色彩搭配分布,即黑、灰、白三种颜色;地是黑色、墙壁灰色、天花板白色。使用方的地砖、圆的吸顶灯,寓意“天圆地方”。总之,既让你瞬间就沉浸在一种纯粹的艺术氛围陶醉良久,又惬意到一种随性舒适的家庭温暖中。令刘伶之徒感觉一下到位,甚至胸中墨海翻滚,会情不自禁地喊出:拿酒来!

一缕午后的阳光洒进屋中,毕为民抱出一只彩绘花盆,上面所绘正是他儿时外号“和尚”的起源,那四个小和尚果然童真童趣,栩栩如生。瞬间,他笑容灿烂,天真依旧。

(责编:孙爽、闫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