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海内与海外》
记忆永恒——今年“5·12”,我们回到北川中学
2018年07月10日15:19  来源:中国侨联
原标题:记忆永恒——今年“5·12”,我们回到北川中学

WechatIMG1914

我们几位这次是作为汶川“5·12”地震援建者的身份被邀请去北川的,一句欢迎“亲人们回家”,让本来就很激动的我们泪腺一下子彻底崩溃了……援建的500多个日日夜夜让人难忘!

北川中学,小树长大了,一条曲折的小河清澈见底,当初栽种的小草更加茂密了,每一幢建筑更加结实和厚重,每一条道路都很干净和整洁。教室里书声朗朗,体育场上生龙活虎,树荫下的台阶上,孩子们静静地看着书,操场看台的旗杆上国旗、北川中学校旗和象征着爱心凝聚的中国侨联会旗,高高地飘扬在格处晴朗的天空中!

(一)

这两天的时间,我们几个老战友、老伙计始终在一起。中国侨联王厚增、林涛、杨紫,总设计师王小工,中铁二局项目经理张芳耀,还有当地侨联、县政府担任援建北川中学副指挥的蒋蓓、程微梦、周福兰等,结伴去新北川中学转了五六圈,细数、细说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故事……

北川中学重建工程,占地面积225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由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宿舍、礼堂、食堂等13栋建筑组成,室外景观、水系及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所有设备、设施需配套齐全,是“交钥匙工程”。工期紧、任务重、要求高,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建设单位中国侨联求进度、求节约;施工单位求工期、求工序、求安全;设计单位求合理、求效果。可以说施工的每一天,几方都有碰撞,有争执,但都在“把北川中学建成一座不倒的学校”的大原则下,空前的步调一致,在数声“对不起”中,建立了战友般的情谊。

王厚增是我们几位中最懂业务,最懂工程,也是唱“黑脸”最多的一个人,以至于设计、施工方都“怕他”,厚增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我怕大家不理解”。待竣工验收、审计全部合格后,大家如释重负,体会到了厚增的一片苦心。林涛当时刚到基金会工作,他是我们几个中感情最为丰富的一个人。参加援建时,孩子才两岁多,一提到孩子,他就想、就流泪,他跟我们说:“寂寞不怕,余震也不怕,就是想孩子……”他每天给爱人打电话,感激爱人,并说一些他讲过后都自认为做不到的话,比如“你太累了,衣服等我回去洗,地板等我回去擦……”等等。杨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学体育教育兼修网球,很容易能找到一份好职业。偶然的机会,得知侨联基金会要招一个去援建第一线的人,他一口就答应了。他年龄最小,重活、杂事干得最多,他也是我们群体中最招人喜欢的好小伙子。400多天扎扎实实的锻炼,使一个走出校门的“小鲜肉”,变成了援建第一线的“钢铁侠”。

当时,“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具体承担援建任务的日常工作,这个只有7个人的小团队,一方面要派员在第一线援建,一方面又要组织筹款,每个人都承担了平时几倍的工作量,付出了几倍于他人的努力,但从未听到他们张扬过、埋怨过。在一年的时间里,发动了几十万人,筹捐款2亿多人民币,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二)

北川中学是爱心铸就的丰碑。每一片砖瓦、每一株花草、每一棵大树、每一张桌椅、每一块黑板等等,都能讲出爱的故事。“嘉祥楼”“怡海楼”“德康楼”“定强楼”,分别由姚志胜、王琳达、高德康、林定强捐赠千万元修建,他们的名字被镌铭在石碑上,业绩被师生传颂着。印尼彭先生和林先生不愿留下名字,他们捐赠的学生宿舍楼以“博爱”命名;香港华侨社团总会和央企侨联,他们集体捐建的综合楼、教学楼,分别被命名为“紫荆楼”和“扬起希望楼”。16个球场是“姚明基金”捐赠,教室里的电子白板由思科集团捐赠,照明设备由飞利浦公司捐赠,消防设备及施工由丁晓明先生捐赠……还有几十万人的捐赠队伍,他们捐赠的每一元钱都化作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镶嵌在北川中学的校园里。一位初到北京打工的农民工,把身上仅有的500元人民币拿出300元捐给北川中学,他不愿写下姓名。北京丰台的一名老教师,她要求我们隐去姓名,每月坐公共汽车到基金会捐钱,支援北川中学。有一次她生病了,在痊愈后,把住院这3个月未捐的款项一并补齐了。当初的爱心故事无限,无法一一细数,用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的话说,援建北川中学,每一天都收获着感动,每一天都会付出感动的泪水,每一天都沐浴在大爱的氛围里。

(三)

北川中学是协力同心铸就的工程,中国侨联林军同志是援建领导小组组长、是项目的总策划、总指挥。林明江、董中原、乔卫等领导同志在项目的考察、勘探、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时间和节点上,都能亲临第一线,给予及时指导、督促、检查、落实。中铁二局发扬“铁军”精神,以一流的作风和一流的技术,保证了学校一流的质量,整个工程实施“零利润”施工。特别是项目具体负责人张芳耀、熊海、彭自强等一群年轻员工,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倒排工期正排工序的方法,日夜奋战,创造了400天完成如此大体量援建任务的奇迹。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由王小工负责的设计团队,集众家之长、兢兢业业,从长远着想、从细节着手,做出了一流的设计,为北川的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优美、安全的学习环境,更使新北川中学成了新北川县城的一个景点。这次难得的见面,得知参与北川中学援建的张芳耀团队、王小工团队,他们在单位里,职务都往前晋升了,特别高兴,这就是爱心的回报吧。

以王琳达董事长为首的怡海团队,他们是参与北川中学援建最早、参与人数最多、投入精力最多的团队,从选址到设计、从施工到竣工,怡海始终全程支援参与。王卫国、王玉广、罗贤礼、杨帆等与我们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成了我们患难与共的一生的战友。援建北川中学工程竣工后,王琳达董事长又投入精力,组织了北川中学的支教工作。北川中学的学生都知道他们有一个“王妈妈”!这次,王琳达董事长作为海外侨胞的代表被邀请去了北川,她又打算在绵阳投资兴业。由于她事务忙碌,我们只匆匆见了一面。

(四)

每次到四川,最想做的就是到北川中学看一看。像这一次参加援建的“战友们”聚得这么齐,还是第一次。我与刘亚春校长,学校的张书记(已退休)、肖副校长等等,都太熟悉了。十年的相识,彼此时常惦念,这种惦念不离不弃。刘亚春校长的感情并不外露,“5·12”地震中,他的爱人和儿子同时遇难,但他把悲痛深深藏在心底。太多的责任让他把北川中学当成自己家。他常说,北川中学不该和地震、灾难与痛苦画等号,应该和健康、快乐与幸福化为一体,只要组织需要,就一直在北川中学工作。岁月的风霜在这位硬汉脸上刻满了皱纹,头上增添了许多白发,正是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使北川中学涅槃重生。

“5·12”这一天,北川的天气特别晴朗。往年像这样的天气可不多,总是阴雨绵绵,自然把人带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印象里。十年了,苍天有眼,给北川一地阳光。地震创伤已经过去十年。在这特殊的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人来到老县城地震遗址,他们放轻脚步、放低声音,或焚香悼念,或献花祈祷,种种场景让人落泪。北川中学的毕业生很多去了老县城地震遗址。在老县城遇到一位姑娘,她跟我说她是北川中学毕业的学生,她想同学了,特地从外地请假回来看看同学。她手捧一大束菊花,面对着老北川中学初中部遗址不停地诉说着。在这位姑娘的正前方,当年残存的旗杆仍然飘扬着鲜艳的国旗。旧址上悬挂着一位母亲给孩子的第三十封信,即使孩子永远回不来了,她仍然心存希望,留下电话号码,希望孩子回来时能给她打个电话。

“一刻十年,从未忘记”。但与过去不同,北川的乡亲虽心有戚戚,但极其平静。在新北川中学,毕业生结伴回来,统一穿着的服装印着“母校!我们回来看您了”的字样。他们还为当年班上遇难的同学准备了服装,他们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回来,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一个都不能少……对家有遇难的人来说,十年是一个节点,生活还得继续。“亲人安息吧!”让我们铭记“5·12”,敬畏自然,珍惜生命,让灾难永不再来。

最后把《北川中学重建记》的碑文抄录于此,献给援建北川中学的所有爱心人士和参与者。

WechatIMG1915

《北川中学重建记》

时维戊子之夏,里氏八级大地震突袭汶川。斯时也,丘峦崩摧,雨骤风狂;北川县城,毁于一旦;北川学子,骤遭大难。嚎恸之人,何止千万; 五洲同悲, 举国哀挽; 奋起救灾, 众志成城。中南海指挥若定; 大中华同此国殇。

嗟乎,血浓于水,情系于心。扶危济困,勇赴国难,惟华侨华人之光荣;爱国爱乡,崇教重文,乃炎黄子孙之传统。心念故土,沸腾热血满腔;壮怀激烈,誓为民族担当。老其老,幼其幼,痛其痛,伤其伤。重建北川中学,慨乎当仁不让。体侨情,顺侨意,中国侨联主动请缨;献爱心,纾国难,海内海外云合响应。善心遍及五洲,尽我绵薄;奉献无分老幼,聚沙成塔。纳百川之细流,蔚为江海;善款两亿,浓浓侨情;大禹故里,人才必兴。

中国侨联,责任如山;中铁二局,奋勇承担;北京建院,精心设计;振川监理,质量优先;怡海集团,鼎力襄助;永拓审计,务实节俭。百日鏖战,风雨共担;爱心铸丰碑,师生尽欢颜。鸟语花香,和鸣琅琅读书声;羌红柳绿,映照绚丽新校园。全球侨胞心连心,情系北川谱新篇。

伟哉,浴火重生,多难兴邦;壮矣,北川中学,凤凰涅槃。功昭百代,文化重建;感恩四海,德重如山。莘莘学子,民之所望;杏坛葳蕤,国运延年!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2010年8月17日

(责编:孙爽、闫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