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海内与海外》
留美幼童——记145年前的首批官派留学生
2018年03月01日16:14  来源:中国侨联

蔡廷干被日军俘虏后的笔录被记录下来,可见北洋海军军人的气概:

日:“你打算投降吗?”

蔡:“我怎能投降呢?过去陆军每每战败,原因在于互无救援之心。在我舰队,决无这样的情形。”

日:“现在舰队士气如何?”

蔡:“能够终日战斗。”

……

日:“如果我们现在释放你,你还打算再上鱼雷艇与我们舰队作战吗?”

蔡:“有这种打算。”(《中日战争》续编第八册,中华书局,1994版)关于蔡廷干被俘后的笔录,有若干版本,文字繁简略有不同,但记录蔡廷干的回答是相同的。

蔡廷干的命运后来发生转折,与《海军劝惩章程》的颁行大有关系。李鸿章鉴于邓世昌之死,向朝廷申请颁行丁汝昌新订的《海军劝惩章程》,认为海军将领培养不易,议定以后北洋各舰凡尽力攻击致船沉、机器损坏、弹药罄尽、伤焚太重,准免治罪,并仍予论功,以为海军保存人材。此章程被朝廷批准实施。蔡廷干被俘后拒不投降,被日军押往日本监禁于广岛俘虏营。日本《读卖新闻》于1895年3月13日刊发报道《蔡廷干惜败》,称他是“有血有骨的硬汉子”,在俘虏营赋诗明志:“渤海清兵势力微,日本军士向前驰。此败沙场君莫笑,他年再战决雄雌”,文后称赞蔡廷干“可敬可佩”。甲午战后,蔡被遣返回国,没有受到处分,仍回海军服役,任海军部军制司司长。入民国后任海军中将、总统府副大礼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他有英文功底,又潜心读书,翻译中国典籍,据说他所译的唐诗集至今仍为英美流行的唐诗译本。后在清华、燕京大学教授文学。

留美幼童黄祖莲是“广丙”号鱼雷巡洋舰帮带大副,在保卫威海战斗中指挥舰炮轰击陆地日军,在司令塔指挥作战时,被日军炮弹击中观察口,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场壮烈牺牲。黄祖莲是安徽怀远人,留美前曾入上海方言馆学习。是幼童中有幸选入美国海军学校学习航海驾驶并完成学业者。归国后入天津水师学堂驾驶专业,毕业后上“威远”练船实习,期满调“济远”舰,任驾驶二副。1892年,调广东水师“广丙”舰帮带大副。1894年,“广丙”北上会操,因战事紧张,留威海。黄祖莲是北洋水师留美幼童中熟读战史的知名军官,并以敢于直言闻名。1894年7月25日,黄祖莲焦虑日本挑衅,向丁汝昌献计:“严兵扼守海口,而以兵舰往捣之,攻其不备,否则载劲旅抵朝鲜东偏釜山镇等处,深沟高垒,绝其归路,分兵徇朝鲜诸郡邑,彼进则迎击,彼退则尾追,又出偏师扰之。彼粮尽援竭,人无斗志,必土崩瓦解,此俄罗斯破法兰西之计也。”此策颇有见地,可见黄祖莲对战史和敌情形势的熟悉。黄的建议与当时“镇远”管带林泰曾的建议不谋而合,但终未被采纳。

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还有上海籍幼童沈寿昌,他的同期老乡陆德彰归国后曾任松江电报局局长。沈在美期间专攻轮机和航海,归国后入读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任“威远”舰二副,丰岛海战时他已升任“济远”帮带大副。当方伯谦畏缩放弃指挥时,沈寿昌与二副柯建昌分别至瞭望台和前炮位督战,沈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捐躯,殁年32岁。成为甲午海战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也成为牺牲的第一位留美幼童。沈牺牲后被清廷追授总兵衔,遗体在战后运回原籍安葬。1964年发现其墓地,1988年建成沈寿昌墓址纪念碑。

另一位在大东沟海战中殉国的留美幼童的是“致远”舰帮带大副陈金揆,在“致远”撞击敌舰时船体爆炸时,随邓世昌等全舰官兵永远长眠于万顷波涛之中。陈金揆是江苏宝山人,出身农家,1881年已入大学,遭致撤童归国。入天津水师学堂,成绩优异,派“威远”见习,升二副。受邓世昌赏识,荐为“扬威”大副。后随邓世昌赴英、德接“致远”等4舰。因功任“致远”大副。后任帮带大副,署都司擢游击衔。在大东沟海战时,陈亲自驾驭。也有说“致远”卫护“定远”,是陈金揆决然转舵,“驶出‘定远’之前”,使“定远”转危为安。陈金揆与邓世昌密切配合,不使“致远”沉没,后人称赞他是“于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鹜,独冠三军”。据载邓世昌对陈说:“倭船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陈以为是,遂大开马力冲向日军数舰。陈沉船牺牲时,年仅33岁!据2017年3月10日《中国文物报》4版载文,国家文物局在打捞“致远”舰残骸时,发现北洋水师军用简筒望远镜一具,上镌英文花体字“Chin Kin kuai”,为陈金揆汉名英文拼写,同时出土印章“云中白鹤”,文章作者判断疑为是陈金揆的闲章。文中还谈及,1938年日本曾拆走舰上构件,中国潜水员发现官仓内有一具骸骨,后葬于丹东大鹿岛,称大鹿岛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也推测“极有可能”是陈金揆,因他在海战中一直持舵于驾驶舱。在将星灿烂的北洋舰队里,陈金揆不很受瞩目。他曾协助邓世昌指挥过北洋海军陆战队唯一的一次台湾登岛作战。

光绪十四年六月(1888年8月),台湾发生吕家望社动乱,台湾巡抚刘铭传急电李鸿章,吁请北洋水师支援。李鸿章随即下令丁汝昌率“致远”“靖远”驶台助攻。邓世昌负指挥之责,配合台湾陆军,直接督率“枪队”即北洋海军陆战队士兵60人、配六磅行营炮两门登陆作战。陈金揆与刘冠雄(“靖远”管带,后为民国海军总长)亦随之登陆,协助邓世昌指挥作战,是役自9月11日至16日,以微小代价攻克对方阵地,北洋海军陆战队阵亡士官(副头目)一人,陆战队士兵伤八人。

这是北洋海军成军以来唯一的一次登陆作战。但有关史料记载极为简略,作为海军军舰的“帮带大副”(副舰长)陈金揆,是如何协助邓世昌指挥陆上作战的,可惜无法详知。但作为大型作战舰的副舰长,陈金揆非经系统船政学堂毕业和留欧上舰实习,能升到这一重要职位,无疑堪称优秀之材,又有指挥陆地作战的经历,在军旅之途上是极有可能跻身于高极指挥将领之列的。所以大东沟海战结束后的10月5日,李鸿章据丁汝昌海战奏报,向朝廷为殉国的将领邓世昌、林永升、陈金揆、黄建勋、林履中请恤。在5名将领中,相比在海战中牺牲的其它各舰大副,邓、林、黄、林四人皆为管带(舰长),陈金揆是唯一特殊并列与管带请恤的帮带大副,特旨照总兵例抚恤,赐一等轻车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这也是打破赐恤惯例的。

除陈、黄、沈三人殉国,蔡廷干被俘外,其它九人命运各不相同。关于北洋水师留美幼童的资料不甚完整和系统,散落于各地方志、野史笔记和网络。我竭力爬梳,也只是略显风貌。

“左一”鱼雷艇管带王平,天津人,字登云,留美时学习航海。归国后入北洋水师服役,接替蔡廷干任“左一”管带。在“大东沟海战”中保卫陆军登陆,后出海参战,救出不少落水水师官兵。他因率27名鱼雷艇水兵炸毁皂埠嘴炮台,丁汝昌请李鸿章嘉奖,“加同知衔,并戴花翎”。但日军将炮修好猛射北洋军舰,丁又命王平前去毁炮,被日军炮火所阻,未能毁成。在鱼雷艇队出海后,“左一”驶至烟台,有史料说王平报称水师已覆灭,导致解救援军被召回。王平险被朝廷军前正法,但经李鸿章保下,革职回籍永不叙用。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中有他的形象。

宋文翙,广东香山人,归国后入福建船政学堂,甲午战前从“定远”枪炮大副调任“广甲”舰帮带大副,清末重建海军后,历任“江元”、“镜清”舰管带。

吴敬荣为人们所耳熟能详是在海战中随“济远”脱逃,其实他在威海保卫战中依然扮演脱逃的角色。丁汝昌曾令吴敬荣协守北帮炮台,原驻守绥军不战而退,吴即率部下一起逃跑。但他此后仅被“革职留营”,一帆风顺,依然任过数艘艇舰管带。民国成立后一直升到海军中将。

吴应科留美入耶鲁大学,归国后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参加甲午海战。因作战英勇被授“巴图鲁”称号。他的光辉顶点是参加了武昌起义,他时任北洋海军署理统领,被起义的武昌军政府委以海军总司令,曾督率舰只反击清军进攻。民国升至海军中将。1949年隐居于北京。他的故居在广东肇庆,已列入当地文物保护单位。

徐振鹏留美毕业于海军学校,广东拱北人。清朝宣统元年筹建海军部,他为筹建处二司司长。历任清朝和北洋政府海军部军制司司长、海军舰队司令,海军部次长,代理海军部总长等职。

曹嘉祥,广东顺德人,甲午海战时任“镇远”枪炮大副,于作战中受伤。后任烟台水师提督署提调、北洋海军兵备处一等参事官。1902年,曹嘉祥出任天津巡警总局曾任督办,但就任不到一年,就被告发贪腐而去职。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后,他被任命总统府海军少将衔高等侍从武官。1915年升海军部次长,公平讲他对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和中国新式海军的决策,应有贡献。1921年后辞职闲居于上海,1926年病逝。曹嘉祥为后代研究甲午海战所瞩目,是因他写过有关甲午海战的报告,成为研究甲午海战的重要史料。

邓士聪,广东香山人,入美进麻省理工学院,归国后参加修建京沈铁路,又入北洋海军,后离开军界,主官天津税务局,逝世于上海。

邝国光,广东新宁人,祖籍台山,后成为江南造船厂经理。邝炳光,与邝国光同籍,后成为汉阳兵工厂评审硕士。不知二人是否兄弟或同族?查留美幼童中同籍邝姓达近10人,而幼童中兄弟、同族一同赴美者并非鲜见,如黄仲良、黄季良为同胞兄弟,同赴美。归国后,兄仲良后出任中国驻旧金山领事,弟季良入南洋水师服役。

145年只是沧海桑田一瞬,但中国第一次官派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不俗表现,值得后人引以为傲。尤其在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与之血战壮烈捐驱的七位留美幼童,更是值得后人永远纪念。除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牺牲的3名幼童外,特列中法马尾之战中壮烈牺牲的南洋水师4位留美幼童军官英名:杨光楠、黄季良、薛佑福、邝泳钟,以为千秋铭记。马尾之战中参战的留美幼童共六人,而死之过半,令人痛惜。(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