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华侨华人研究>>侨史掠影
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及影响——以《南洋商报》为中心的研究(下)
2017年01月13日12:47  来源:中国侨联

作者:徐文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亚洲电影;唐丽娟,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14 级电影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

本文载于2016年第4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注释从略,有删节。

(接上期)

 

二、爱国的能量: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接受及深刻影响

 

1937 —1942 年,进入新加坡的抗战影片在银幕上搭建了一个抗日宣传的阵地。它们一方面向新加坡华侨展示了祖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浴血历程,另一方面也承载了新加坡华侨全力支持中国抗战的拳拳赤子爱国热情。

(一)市场反馈:新加坡华侨观众对抗战电影鼎力支持

总体来说,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获得了观众的鼎力支持与欢迎。战后,当人们回顾抗战时期华侨观众的观影选择时,华侨对抗战电影的巨大热情和无私支持被反复提及。20 世纪50 年代有人著文这样表述:当时海外华侨热心救国,对于抗战宣传的影片热烈拥护。” 20 世纪80 年代,新加坡资深影人林文治在回顾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受到的欢迎程度时,也曾如是称: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对日抗战,华侨敌忾同仇,凡有上映抗战影片,都非常卖座。

而从新加坡电影放映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抗战电影受到的热烈欢迎还一度改变了新加坡电影放映市场的格局。1938 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热血忠魂》进入新加坡放映,电影引进公司为强力推广该片,除在中西报纸发布广告、为新加坡华侨学校提供价格优惠外,还协商当地专放西片的影院——水仙门大马路首都戏院,请求该院抽出一天时间首映该片,结果,该片在首都戏院首映日的前三场4500 个座位被华侨学校抢订一空。最终,《热血忠魂》在首都戏院首映当天连映五场,场场满座,观众达7000 余人,总计收入达3000 元,不仅影片首映当晚“院前人山人海,抢购戏票迫到召警维持秩序,黑市票涨价一倍” ,而且全日卖座成绩破西片《泰山》最高纪录。院方即晚宣布第二天用小坡同乐戏院无限期续映该片,“中国片就此走进全星马一流西片院”。《热血忠魂》的成功开启了中国影片进入星马一流西片电影院的序幕。此后,1939 年4 月,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在新加坡也获得观众关注,首映日虽逢雨天,但公映影片的四家影院仍一齐满座,“足见其呼召威力,诚属非常,而此间同胞对祖国之关怀,亦可见一斑。”

 

144500sgeik4hc5eii8brp

新加坡首都戏院今昔对比 图片来自微信号狮城论坛

抗战纪录片在新加坡也频创市场佳绩。1939 年抗战纪录片《抗战中国》在新加坡首都、光华、东方、环球、光荣、大西洋、皇后七大戏院接连公映,再创市场热潮。“不独舆论予以热烈推荐,观众之拥挤,更为任何抗战纪录片所未见。”该片在首都大戏院首映时,“上午售出之票,已达百数十元,下午络续不绝购票者,尤为众多,未几五角及一元之票,均已售罄,由此可见侨胞对祖国关心殷切矣。”无独有偶,描写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及延安第八路军生活风貌的《中国救亡军》在新加坡放映时,也受到观众欢迎:“每晚观众,殊形踊跃。”

(二)凝聚与激励:国家意识、身份认同与全民抗战的精神总动员

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传播过程中,来自祖国的抗战风云在银幕上进行传播,新加坡华侨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得到强化。中国抗战电影成为凝聚与激励华侨群体、推进全民抗战的精神总动员的重要载体。

在抗战电影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国家意识成为抗战电影宣传的重要元素。首先,国家民族意识在国防电影宣传和讨论中得到反复强化。1937 年以后,伴随抗战影片在新加坡的放映,国防电影观念深入人心。《壮志凌云》、《太平洋风云》、《狼山喋血记》等国防电影在新加坡公映时,新加坡的主流媒体和影评人发表了一批关于国防电影的宣传与评介文章。在影评和宣传文章中,许多作者都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将国家民族与国防意识在文本中加以强化。如1938 年《壮志凌云》在新加坡公映时,《南洋商报》发布的新闻直陈:“由于我们民族的敌人不断地向我们民族蚕食,不断地破坏我们的国家组织,造成我们民族的绝大危机,于是国防电影应运而生。”

新加坡电影观众也积极投入到国防电影的传播活动中。1938 年,新加坡皇宫戏院举行竞选国防冠军片活动,经过观众投票,吴永刚导演的《壮志凌云》获得初次票选冠军,侯曜导演的《太平洋风云》获得亚军,影片《龙城虎将》获得第三名。通过此次观众票选和宣传活动,国防电影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国家遭受的苦难及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信抗战必胜的乐观主义情绪也得到强化。这种态度和价值表达倾向在抗战纪录片、抗战新闻片的传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影片《焦土抗战》的宣传强调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全国民族下最大牺牲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焦土抗战之政策与敌作殊死争斗,生死存亡,成败利钝,一切都在此一举。”“宁愿焦土抗战,决不屈服退让!拼全民族生命与流血,扑灭敌寇侵略火焰,收复失地!”1940 年新加坡公映纪录片《抗战续辑》的宣传,着力突出中国抗战的艰辛与取得伟大胜利的振奋人心:“长沙外围血战,湘北胜利捷报。千百篇的血债交织成这部中华战场抗战实录!千百处的故乡,出现了这一部纪录祖国抗战必胜的巨制!千百万的同胞,把血泪凝成可歌可泣的史诗!”

在电影评论中,抗战电影的国家意识与全民抗战的精神总动员特质得到凸显。1938 年,影片《热血忠魂》在新加坡放映过程中,还随片放映了副片《万里长城》和卡通片《满江红》。电影评论者对《万里长城》进行了如下评介:“《万里长城》这个副片是由实地摄取而来的,悠扬的歌声,展开了一幅明媚而秀丽的图画,大好的农村,翠绿的山河,使人悠默而思,愤然而感,试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评论者不乏悲愤的文字引导观众对国土沦亡的现实进行思考。

1940 年《中华儿女》在新加坡公映后,有评论者通过分析剧情,强调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该文如是写道:“在恬静而瑰丽的置景下,写出了安份农民的勤于耕耘,然而,敌铁蹄的践踏,使他不能安分守己,老母,爱妻,双双地死于敌军侮辱之下,这使得他咆哮如雷,忽而加入游击队,这个故事,叫人意识的感悟到倘要生存,就不得不抛下锄头,拿起枪杆上前线去。”影片《热血忠魂》公映后,有评论者同样从影片故事得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必胜的结论:《热血忠魂》“是中华民族抗战中的一支生力军…… 它告诉我们,不怕敌人的残酷与疯狂,我们有的是热血,可以阻止敌人。”

 

s7007166

电影《中华儿女》 图片来自豆瓣

显然,抗战影片在新加坡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等是被反复提及的概念,“全民族”的概念被一再提及,显然有着激励和动员新加坡华侨确立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概念,南洋华侨和饱受蹂躏的祖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而广大华侨的“中国人身份”也由此得到强化。抗战电影的宣传、放映和观摩,将广大华侨和祖国联接成一个稳定的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抗战影片在新加坡的传播实践过程中,此类“中华民族”、“中国人”的共同身份意识成为反复强调的话语表述模式。如《抗战中国》的广告称:“每个中国人,都要来看!不看此片,枉为中国人!…… 。本片给你看到:祖国的——锦绣河山,抗战的——严肃气氛。使君身历其境,好似返了唐山。带你的父母,宗地姊妹妻子儿女亲戚朋友一道来。”1940 年在新加坡公映的《华南大会战》,其广告除明确定位“华南会战是消灭敌人力量至重且巨的一役!是最有活力包括无遗的一部战片”,同时也明确宣称:“凡我国人,不可不看。”

1940 年在新加坡放映的故事片《中华儿女》,则在广告宣传中突出剧中人物和观众的血肉联系:“四万万五千万中华儿女在抗战中的觉醒,剧中人物,也许是你我的朋友!也许是你我的亲戚!也许是你我的家庭!也许就是你我自己!抗战期内中华儿女血肉构成可歌可泣英勇热烈的故事!”1941 年1 月25 日《白云故乡》发布广告,号召全体新加坡华侨观众共同行动:“明晚本坡侨胞一致动员,往‘首都’齐集,共贺春节来临,并视今年抗战胜利也。”

(三)多方位支持抗战:电影放映、募捐活动与青年教育

除对华侨群体进行精神激励外,中国抗战电影也成为华侨群体和电影放映机构募集抗战资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 — 1942 年,新加坡电影放映机构和华侨群体利用电影放映,积极组织电影放映募捐活动,使电影放映成为华侨为抗战募集资金、支持抗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1938 年《热血忠魂》在新加坡首都大戏院放映时,片方将首映日20% 的收入捐助救济中国难民。此次影片放映共助赈中国难民计叻币五百九十四元三角五占,款项被直接交给新加坡筹赈会。1940年11 月,回教南洋访问团从祖国带来《胜利的前奏》一片,该片被新加坡兴华筹赈会用来举行义映活动,义映所得收入悉数充救济祖国难童用途。该活动在宣传中如是称:“诸君今晚出钱目的乃为救济祖国难童,而祖国难童,乃为敌人所做成者,盖自敌人侵我土地,毁我房舍,许多快乐乡村,快乐家庭,因而流离失所,许多儿童无家可归。”利用电影放映进行的资金募集活动,得到广大华侨的热情支持,他们通过观影助赈展现自己的爱心和支持抗战的热情,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抗战电影不仅为抗战救济提供资金募集支持,还被用来作为教育、引导青年华侨的重要方式。抗战电影被用来培养和动员抗战的有生力量。其中,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和支持青年学生观看抗战电影,成为新加坡许多电影放映机构的共同选择。当时,在放映抗战影片时,许多放映机构为青年学生提供了票价优惠,以吸引他们观看抗战影片。如《抗战中国》在新加坡放映时“为使学生界能普遍观看起见,特于日场只收半价,以示优待办法,凡学校社团均可享受”。《白云故乡》在新加坡放映时也采取优待学生界的做法,影院方在1941 年2 月1 日和2 月2 日“首都”戏院开设早场,以2 角半的票价优待学生观看。通过观看抗战影片等宣传活动,新加坡青年华侨的抗战热情被点燃,有许多青年毅然回国,投身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

 

三、结语

 

从1937 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 年2 月15 日日军占领新加坡为止,虽然受制于当时新加坡英属殖民地身份等因素,若干优秀中国抗战电影最终无缘在新加坡放映,但是仍有一批优秀中国抗战电影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新加坡本地出版的《南洋商报》刊载的相关抗战电影信息,生动纪录了这一段时间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历程。总体来说,此时进入新加坡的中国抗战电影成为华侨了解祖国抗战风云、表达抗战热情的重要渠道。1937 —1942 年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鲜明呈现了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同仇敌忾、全民族投身抗战的时代景观,也鲜明呈现出新加坡华侨的强烈爱国情怀。正如2011 年9 月18 日中国驻新加坡使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 周年暨“九·一八”事变80 周年电影招待会上,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魏苇先生所说:“同为日本法西斯战争受害者的新加坡人民给予了中国人民宝贵的支持。当时的中华总商会、怡和轩、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机构以及众多的个人积极奔走呼吁,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中国政府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为中国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抗战时期新加坡华侨对抗战电影的热情及对抗战的全力支持,值得后人永远珍视和铭记。

 

 

(责编:闫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