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刊乡讯>>《中国侨联工作》
2017年第1期〖特别策划〗中西交融的田园牧歌
2017年02月10日16:26  来源:中国侨联

田家/整理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体现了中国华侨与民众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历程。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一座碉楼就是一个故事,每一座碉楼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每一座碉楼都有一种韵味,四季焕发的截然不同的风采,时而如初长成的邻家女孩,时而如风韵犹存的江湖侠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碉楼的悠闲和自在,它的淳朴和真实,它的神秘和沧桑!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更体现了侨乡人民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

这里,为大家介绍开平现存的典型碉楼及其群落。

自力村,俗称黄泥岭,含犁头咀(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3 条方姓自然村。建国后的土改时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现该村华侨、港澳同胞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斐济等国家及香港、澳门地区,主要从事餐饮、制衣、洗衣、杂货等行业,侨汇为该村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自力村碉楼群

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力,来华招募劳工,五邑地区很多人离乡别井,到国外谋生,自力村的人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旅居海外的,以后一个带一个,旅外者众。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回来购田置业,尔后又返回国外,如此循环往复。20 世纪20 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一些华侨、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积蓄兴建碉楼。这些碉楼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楼身较大,标准层3 — 4 层。墙体的结构,有全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外国进口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渗透着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一般碉楼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配置水枪的目的是,当有土匪靠近时瞄准匪眼,用水枪射出碱水,使其丧失战斗力,知难而退。为了增强自卫能力,很多妇女都学会开枪射击。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楼的基础惯用三星锤打入杉桩。打好桩后,为不受天气的影响,方便施工,一般都搭一个又高又大的蓬,将整个工地盖着。建楼“泥水工”二三十人,以当地人居多。“泥水”师傅一天的工钱约6 毫子(3 个双毫),杂工为4 毫子(2 个双毫)。

该村现存有铭石楼、养闲别墅、居安楼、安庐、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逸农庐、叶生居庐、官生居庐、澜生居庐、龙胜楼、球安居庐、耀光别墅、湛庐等15 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云幻楼建于1921 年,是自力村最豪华的碉楼。抗日战争时期,该楼成为村民的避难所。一次,日军入村搜掠,因楼身坚固,日军无法入楼,只撞落一个门栓,结果无功而回。居安楼建于1927 年。养闲别墅的始建人原是当地一名私塾教师,后去南洋一带谋生,当时土匪横行,且水患不断,为保护家人的安全而建此楼。

自力村碉楼群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迎龙楼 / 三门里

迎龙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 — 1566),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52 平方米,建筑面积452.10 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 层11.4 米,为全村制高点。第1、2 层用明朝土法烧制的大型红泥砖砌筑,红砖规格为33 厘米×15 厘米×8 厘米,墙厚93 厘米,为明朝原构,这早期建造的部分是开平碉楼砖楼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从而奠定了它在开平碉楼中的重要地位。第3 层为1920 年用青砖加建,开窗比第2 层大,其正面外墙上崁有“迎龙楼”的楼匾。内部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横梁和楼板是明朝原有的建构。迎龙楼楼体造型厚实简洁,极少额外的装饰,风格拙朴,楼顶为传统的硬山顶式样。四角各有一个向外突出的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 层开设了“|”字型射击孔,完全是从防御功能出发,使射击角度能够覆盖周边更大的范围。迎龙楼长方形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传统,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保存完好。

锦江里村落

锦江里村落隶属开平市蚬冈镇,坐落在潭江河谷丘陵平原,坐西北朝东南,紧靠潭江西岸。锦江里东、西村口各有一个闸门,茂密的竹林构成村落的屏障和优美的景观背景,几十户民居掩映在竹林之中,环境自然和谐。村外稻田环绕,阡陌纵横。被竹林簇拥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3 座碉楼并列成排,坐落在村后,守卫着村落家园。露出林端的高高楼体,成为该村的亮丽景观。登楼远望,村落中轴线与远在数公里以外的山峰相应,环顾四周,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锦江里片区遗产区共收入碉楼3 座:瑞石楼、升峰楼和锦江楼。

瑞石楼号称“开平第一楼”,坐落在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村后左侧。楼高9 层,占地92 平方米,建于1923 年,是开平市内众多碉楼中原貌保存得最好、最高的一座碉楼,堪称开平碉楼之最。

瑞石楼坐落在村落的主轴线上,是村民黄璧秀于1923 年从香港回乡兴建的,楼高9 层28.37 米,独成院落,用地面积232.36 平方米,建筑面积552.21 平方米。瑞石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楼所用的水泥、钢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经香港进口,共耗资3 万港元,历时两年完成,也是典型的居楼。碉楼落成后,黄璧秀以自己的字“瑞石”为这座碉楼命名。“瑞石”就是美玉,即“璧”的意思。他希望瑞石楼成为开平碉楼中的一块瑰宝,带给家人荣耀和幸福。瑞石楼比例匀称,造型华美气派,端庄秀丽。七楼南北面巴洛克风格的山花与中国园林景窗巧妙结合。山花下面楼匾中的“瑞石楼”三个大字刚劲隽秀,是当时广东著名的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的墨迹。瑞石楼上部西式造型的外墙面施加了大量岭南灰塑艺术的装饰,图案有中国传统的福、禄、喜、寿以及金钱等内容,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融于西洋造型的外表。楼内的居住层都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厅房、卧室、卫生间、厨房,家具的式样与陈设,完全是清朝广式的传统风格,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床柜和柚木屏风以及坤甸木的楼梯、窗户等,用材考究,做工精致。

锦江楼是1918 年村民集资建造的,是典型的众楼。墙体楼板均为混凝土结构,首层平面宽6.3 米,深4.93 米,占地面积31.06 平方米,高5层17.36 米,建筑面积138.52 平方米,楼体体量较小。楼梯位置置于一角,呈曲尺状布置。各层为大通间。楼层高度逐层降低,底层高3.3 平方米,二、三层为2.93 米,四层仅2.7 米,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女儿墙外的灰塑图案糅进了西方的装饰元素,正中为一传统硬山碌筒瓦面的楼房。

升峰楼建于1919 年,楼主人黄秀峰请法国人设计该楼,取名“升峰”,寓意楼主人家庭幸福,事业升腾。升峰楼占地面积65.3 平方米,建筑面积354.71 平方米,高7 层22.34 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廊柱头采用了古罗马的混合式,立柱采用罗马混合式,柱间罗马和伊斯兰风格的拱券交替使用,角堡造型具有17 世纪意大利建筑中的巴洛克风格,亭的四角为三柱一组的巨柱组合。外墙和窗楣、窗裙的灰雕也十分讲究,其楼体涂抹了浪漫的“法国蓝”色彩。

马降龙村落群

马降龙村落群隶属开平市百合镇,东靠百足山,西临潭江水。由永安、南安、河东、庆临、龙江5 个自然村组成。

村落格局为:宗祠、池塘、古榕、晒场等公共活动和祭祖的场所都在村前,两侧村口建有闸楼,四周林木围护。村落民居为棋盘式布局,规整严谨,横直对齐;房屋的式样也一律为三间两廊的传统形式,统一的青砖素面墙,歇山式两面坡,土瓦覆顶;房脊有早期的船脊和后期的草龙脊、凤头脊等样式。村落首排房屋的造型统一式样,两廊上面竖起女儿墙,博古脊的下面是乡村工匠创作的大幅灰塑浮雕,仙鹤、麒麟、孔雀、瑞狮、祥龙和松树、牡丹、荷花、修竹、宝葫芦以及暗八仙、额联书法尽入工匠的刀笔下,五颜六色,栩栩如生,展示出村民质朴、自然的情趣爱好和精神追求。后排房屋的外墙装饰集中在门楣上面,或灰塑或壁画,在整体统一的房屋造型中,村民们借建筑的细部装饰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很好地处理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马降龙村落群是开平乡村民众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美好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作。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郁郁葱葱,绵延于村后,形成绿色的屏障。半山一块巨大的自然岩石被村民奉为神明,尊称作“石阿婆”。宽阔清澈的潭江,倒影着百足山,山水相映,如诗如画,生态环境十分优美。五条自然村由北向南绵延在茂密的竹林中,在山水之间构成优美的田园景观。在河东村与庆临村之间有一座占地70 多亩的杨桃园,数十棵上百年树龄的杨桃树特别吸引人。这座果园是当地村民依自然环境发展生产而形成的,反映着他们淳朴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眼光。

马降龙片区遗产区共收入碉楼7 座(天禄楼、保安楼、惠安楼、庆临南门楼、庆临北门楼、保障楼、河东楼)和居庐8 座(信庐、敏庐、昌庐、骏庐、林庐、祯庐、耀庐、莞庐)。它们大多数稀疏地建在村后茂密的竹林中。这些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与民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中其最具代表性的为天禄楼。天禄楼是马降龙村落群最具代表性的碉楼,由永安村和南安村的29 户黄氏家族村民于1925年集资兴建,为典型的众楼。该楼为混凝土结构,高7 层21 米,占地面积105.5 平方米,建筑面积488.12 平方米。第1 至5 层共有29 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 间,当时每到傍晚,集资户男丁均入住楼里以防匪盗绑架;第6 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 层为瞭望亭。登楼环顾,四周景色美不胜收。据记载,1936 年、1965 年、1968年开平发生了3 次大水灾,洪水漫过民居屋顶,村民登楼得以避难。

立园

立园是华侨园林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集传统园艺、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足可与广东四大名园媲美。

立园位于开平塘口镇北义乡赓华村,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创建于20 世纪初的花园别墅。建园历时十载,全部工程于1936 年告竣。该园以《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对中国园林古典建筑艺术兼收并蓄,并对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加以融会贯通,达到中西合璧之化境,从而拥有“小观园”的美誉。

立园的意境是“小桥、流水、人家”,园内布局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个区域,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连成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别墅区有泮文、泮立等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六幢别墅和碉楼一座,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别具中国殿堂古风;室内设计高雅舒适,古色古香,厅堂装饰着屏风壁画,红木台椅,水晶宫灯,花架书橱,洋盆浴缸,西方壁立园炉,湘绣潮雕,凿井引水,手摇供水。厅堂室间闲雅舒适、幽静温馨,颇有世外桃源之韵。大花园绿树相映,鸟语花香,参天古木,回廊曲径,使人心旷神怡。

大花园主要以“立园”大牌坊和“本立道生”牌楼为轴心进行布局,牌坊前方两端雄峙着两根钢铁制的打虎鞭,蔚为壮观,沿牌坊拾级而上有放生池、百鸟园、皇冠花藤亭点缀其间。位于西北角的毓培别墅更是点睛之作,该楼是园主为纪念爱妾谭玉英而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其更添几分浪漫凄美色彩。小花园为“川”字形,园内以“兀”字形运河分隔,又由“长春亭”、“共乐亭”、“挹翠亭”连结,构思巧妙,布局严谨,构思别致。园内景点之丰富多彩,堪称“中国华侨博览园”,是珠江三角洲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胜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平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1957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人陶铸等曾到立园参观,并指示对其一草一木要加以保护;1983 年3 月23 日,县人民政府把立园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 月10 日,园主夫人谢余瑶琼女士在美国欣然修书将立园委托开平市人民政府无偿代管50 年。

赤坎镇碉楼群

赤坎镇位于开平市中部,距开平中心城区12 公里,325 国道和珠江一级支流——潭江横贯全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61.4 平方公里,总人口4.8 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7.2 万人, 是著名的侨乡。

赤坎镇是开平的文化商贸中心,在近代的历史上先后诞生了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归侨飞机设计师司徒璧如、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画家司徒乔、摄影家沙飞等一批著名人物。

赤坎镇是20 世纪初建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岭南旧城镇,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中西合璧,仅碉楼就有200 多座,尤其是具有400 年历史的迎龙楼、抗日旧址南楼、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群。整个赤坎镇的建筑既有古典浪漫的西欧风格,又有传统的广式旋律。

 

(责编:闫妍)